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9 07:4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下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1943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表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父亲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学情分析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不深人。学生学习本文,可使深人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
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教法:朗读法、谈话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
2、回顾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3、交流:通过这些事,李大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结:李大钊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课文是怎样将李大钊的革命英雄形象烙印在我们心中的。  
学习活动二:关注描写,体会品质。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直线画出来,并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1、学生默读后,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2、出示描写语言的句子。 
(1)从前文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可以看出局势非常严重。可是父亲不听母亲和朋友的劝告,坚持留在北京,可以看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安全更重要。(板书:烧毁书籍文件)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学生自读句子。
要求:想想父亲的这段话主要想表达什么。
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哪些地方表明父亲不愿意离开北京?从李大钊说话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坚决,这里用了两个反问句:一个是“不是常对你说吗”一个是“我哪能离开呢?”从这两个问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谁来读一读第七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体会李大钊的坚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说一说当时的局势究竟有多严重,深入体会李大钊这句话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出示补充资料:
1926年3月18日,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在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段棋瑞执政府卫队向由李大钊同志领导的游行请愿的学生开枪,打死47人,伤200余人。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4)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对这位革命者的敬佩之情。
3、用课件出示描写言行、神态的句子。"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1)提出要求:读句子,想一想,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大钊的什么品质,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描写李大钊被捕的场面时,作者只通过李大钊同志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态,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的革命品质,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形象就直接矗立在了我们的眼前。
(4)引导学生读"被捕时"这一部分,想一想:这一部分,课文只用了这三句话来描写李大钊,对那些匪徒又是怎样描写的呢?(对比)
①“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有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就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枪,父亲早已做好了准备,知道这一天迟早要到来的;敌人极大的恐慌,李大钊已经给他们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李大钊从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敌人在虚张声势。
②“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屋子”。“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枪对着父亲和我。”只有父亲和我两个人,他们却是那么多人啊,像魔鬼似的。敌人的心虚和害怕,来了这么多人,还大喊大叫,一拥而入。 
③敌人粗暴的吼声;便衣的满脸横肉;侦探的冷笑;和父亲严峻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敌人极大的恐慌,特别的心虚;父亲是那样的从容,镇定,毫不惧怕。有着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
(5)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那些匪徒?
4、用课件出示描写外貌的句子。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提出要求:自由读句子,想一想,李大钊被捕后都遭遇了什么? 
①父亲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父亲受过酷刑了。
②教师启发思考:面对重刑,李大钊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③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李大钊被捕后的受刑资料,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5、看到这样的父亲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可是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瞅了瞅我们,难道父亲不疼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谁来谈你的理解。
6、用课件出示描写语言的句子:"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关系。"
(1)学生读句子,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父亲的语言处处显示他想保护家人,字字都饱含着他亲人的爱。此时,一位慈父形象又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4)你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吗?
7、我们从李大钊外表神态上感受到了他的内心有着一个强大的力量支撑着,那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明明深爱着亲人,此时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也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一方面肩负着革命的重任,他坚定无畏,视死如归;一方面他有着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深沉的爱的情感。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板书: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
8、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18——29自然段。  
9、是啊,我们就这样与父亲见了一面,就匆匆分别了,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4月28日父亲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在被杀害的20多个革命者中,李大钊第一昂首走向绞刑架,并发表了他最后的演讲——“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学习活动三:通览全文,体会首尾照应的作用。 
1、学生对比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与同桌交流有什么发现。
2、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文中除了父亲被害的时间上首尾呼应以外,在课文中还有几处前后呼应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4、从最后三个自然段你还体会到什么吗? 
(1)、体会到了李大钊被害家人的悲痛欲绝。 
(2)、体会到母亲悲痛欲绝,要我记住4月28日,父亲被害是家人心中那份永远的痛。(板书:全家沉痛)
同学们,李大钊把年仅38岁的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他挚爱着的祖国,在他的墓碑上刻着党中央这样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工会典范。全体同学起立读碑文。 
学习活动四:回顾全文,教师总结
1、4月28日是李星华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失去了慈爱的父亲;4月28日更是国人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者。
2、在革命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他们无私无畏,视死如归,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也正是李大钊式的千千万万个革命党人仁人志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幸福,我们不能忘记1927年4月28日,这个伟大革命党人被害的日子,更不能忘记这个光辉而又响亮的名字———李大钊。
布置作业:
基础类:查阅资料,了解刘胡兰、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事迹。提高类:阅读《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拓展类:读《红岩》《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作品
板书设计: 
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
李大钊 →一位革命者一位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