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9 12:4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人应当坚持正义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作者:柏拉图
新课导入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被指控罪名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雅典青年。
当你身陷囹圄时,是会选择相信正义的审判,还是选择想方设法的逃脱。如果“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又会如何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01
02
03
学习目标
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第一章节
知人论世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
他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据说他40岁时,在雅典城外创立了自己的学园——柏拉图学园,开始个人讲学。学园课程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作者介绍
苏格拉底
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人物介绍——古希腊三哲
亚里士多德
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等,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写下了大量的著作,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堪称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
人物介绍——古希腊三哲
写作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第二章节
整体感知
①“人”,即所有人
②“应当”,有“必须”之意
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题目解读
人应当坚持正义
“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文体常识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这种体裁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对话体
整体感知
服膺(yīng)  褒贬(bāo) 
理睬(cǎi)  遭殃(yāng)
恫吓(dòng hè)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
诚惶诚恐: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毕恭毕敬:十分恭敬。
解释词语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开头到“格黎东 说得很对。”)
苏格拉底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格黎东的意见如果合乎正道就听从,否则便不能从命。因为苏格拉底一向听从道理。
第二部分
(“苏格拉底 那就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那些坏的意见吗?”到“格黎东 我还是这样主张。”)
从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的角度分析,表明苏格拉底听从真理本身的态度。
第二部分
(“苏格拉底 你是不是也承认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到结尾)
针对格黎东逃跑或越狱的理由,从分析逃跑或越狱的行为是否正当的角度,证明坚持正义不越狱是正当的。
⑤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做不正当的事
④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③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比身体更贵重
②要听从明白人、内行人的意见,不管糊涂人、外行人的意见
①要服膺于无可非议的道理,不能由于遇到灾难而抛开自己所讲过的道理
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整体感知
⑥不能以坏报坏,以不正当对付不正当
整体感知
苏格拉底这些设问有什么特点?
①在谈话进行中,苏格拉底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②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格黎东的回答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对方进入他的逻辑轨道。
第三章节
探究文本
探究文本
1.“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②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探究文本
2.第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主要叙述了哪些内容?
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开头到“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主要是强调,那个过去为苏格拉底所服膺的道理,是不是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就改变了,就不再为他信奉了。
第二个层次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到“这话说得不对吗”,主要强调是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专家的意见。
3.苏格拉底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观点?
探究文本
苏格拉底举出体育运动员的例子,提出应当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心议题,“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不听从内行的看法和意见,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4.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
探究文本
①坚持的是正义。苏格拉底提到的“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都可以认为是他从不同侧面对“正义”的诠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正义”的代称。
②他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在得到格黎东的否定回答后,又抛出“比身体贵重吗 ”的问题,可见苏格拉底对灵魂、信仰的珍重程度超过了他对身体、生命的珍重。
5.苏格拉底的提问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探究文本
①解释一种见解或看法时,试着去用一种对方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如,“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②想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就要循循善诱。如,“请看一看,我们是不是还主张: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③所有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如,“我的好朋友啊,我们一块儿研究吧。要是你对我所说的话有异议,请提出反驳吧,我会听的”。
6.当被格黎东问“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时,苏格拉底连用了七个“是不是”的问句,这对表达看法有什么作用?
探究文本
反复出现,强调了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
呵成之效。
7.苏格拉底的论辩有何特点?
探究文本
②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
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
③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④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铺垫法 含义 它是指行文或说理时,为情节的展开或说理的顺畅,酝酿气氛,做好铺陈的写作方法。
效果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揭示出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类型 ①设问式铺垫。为反对对方提出的设想,采取步步设问的方式,促使对方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最后放弃原来的结论。
②描写式铺垫。在开篇尽情铺陈、描写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③背景式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让故事的发展事出有因,也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④衬托式铺垫。先描写次要人物或叙述次要情节,以从正面衬托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情节的发展。
⑤反差式铺垫。就是让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可以取得带给人意外惊喜之感。
资料链接——铺垫法
8.课文通篇以对话的形式写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探究文本
①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亲切自然且不枯燥,使读者读来似与智者交流,能够更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
②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不只展现苏格拉底的观点,还将格黎东的疑问也写在里面。格黎东的疑问也是读者的疑问,苏格拉底为格黎东解惑的过程,也是读者的疑惑得到解答的过程。
③对话内容符合人物身份,能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苏格拉底的高尚情操与伟大人格。
第三章节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① 对话的形式。
正如《论语》中经常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以表现孔子的思想一样,本篇也是以对话的形式来表现苏格拉底的思想。
② 步步设问,层层铺垫。
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是苏格拉底说理的一大特点。如“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一句,提出问题,引出关于“意见”的话题。又如“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损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揭示听信外行的话的严重后果。
③ 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写作特色
苏格拉底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决心,在此基础上,与格黎东探讨了对于“意见”的看法。苏格拉底指出人们一旦听信了错误的意见,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判断“意见”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合乎真理。这是从理论上阐述对于格黎东的意见要不要听从的问题。而后具体探讨格黎东所提出的越狱或逃跑的理由是不是“正当”的问题。苏格拉底指出,花钱得以释放或逃跑出狱是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活法还不如不活。这就从道义上彻底回应了格黎东劝他越狱的要求,使格黎东心服口服。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 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人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 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正义思想, 都是人应当遵从的不易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人的意见、看法, 都是不可取的, 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 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 以不正当报不正当, 以坏报坏,因不符合真理, 亦应摒弃。
文章主旨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商贾(jiǎ) 掠夺(lüè) 励精图治(jīng)
B.恫吓(hè) 束缚(fù) 毋庸置疑(yōng)
C.角色(jué) 薄板(báo) 不容忽视(hū)
D.服膺(yīng) 滥发(làn) 迄今为止(qì)
2.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一次,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闲逛,他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一次,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其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当问及钱钟书的感想时,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A项,“商贾(jiǎ)”中的“贾(jiǎ)”的读音错误,应改为“贾(gǔ)”。故选A。
A
2.解析:解答(1)时,要结合苏格拉底的哲人身份以及准确理解苏格拉底说的“用不着的东西”的含义“东西”在这里是指“琳琅满目的货摊”,既物质;“用不着”就说明追求精神境界的人淡于对物质的追求,更暗喻简朴的生活;解答第(2)时,抓住“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进行理解,说明读书要学会选择,才会有所成就;
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
书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柏拉图说:“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②卢梭谈到:“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③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3.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
卢梭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人要有勇气
人要有勇气战胜自己
没有勇气的后果
人要有勇气面对不幸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三个名家名言都是在说“勇气”,只不过柏拉图和鲁迅是从正面论述,卢梭是从反面论述,关键是抓住每个名言的关键词语。柏拉图名言的关键词语是“征服自己”,卢梭名言的关键词语是“惧怕”,鲁迅名言的关键词语是“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概括三个名言就可以找到答案。
感谢您的观看
感谢您的观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