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9 15:1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不懂就要问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新课导入
你遇到过不会的问题吗?你敢大声提问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孙中山小时候“刨根问底”的小故事。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推翻清朝。1905年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自读感知 合作识字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背诵 照例 一段 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圈出 练习
背诵 照例 一段 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圈出 练习
bèi sònɡ

duàn
hú tú
dāi
jiè

ái
chǔ
quān
liàn
我会认













多音字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些人物展开的。
孙中山
私塾先生
孙中山的同学
课文理解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找出具体语句说说孙中山为什么要提问?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hú)里糊涂(tú)地背,有什么用呢?
描写孙中山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孙中山不满足于只流利地背诵,还要进一步理解所背的内容。
因为不懂才提问
反问句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把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从“照例”“流利”可以看出孙中山学习非常认真,“连连点头”说明了孙中山是个学习很好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表现出孙中山是个很聪明,记忆力很好的孩子。
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壮着胆子请教老师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有礼貌、勇敢、态度诚恳;恳求,期待先生给他讲解。
“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这一问,同学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同学们——吓呆鸦雀无声同学——吓呆 鸦雀无声
先生
先:拿着戒尺 厉声
后:收起戒尺 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好学上进 认真执着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大家其实都像孙中山一样,也想弄懂书中的意思,只是先生不讲,他们也不敢问。
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孙中山的学习环境是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老师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就只是听,被动接受。
现在的教育方式则是学生与老师一起探讨学习,老师更希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这句话点明了主旨。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应做到“不懂就要问”。为此,他宁愿挨打。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责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赞扬了孙中山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主题归纳
认真读书
勤学好问
起因 →
经过 →
结果 →
勤奋、好学
不懂就要问
文章结构
私塾读书,只背不讲
勇敢提问,先生讲解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段 断 锻
1、这个路( )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大家要注意安全。
2、我背完这( )课文后,就要去( )炼身体了。
3、我的铅笔( )了,你能借我一支吗?
课后作业
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收集更多的孙中山的故事,读一读。
感谢各位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