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6 我看
第二课时
导入
自古以来,伤春悲秋就是文人创作的传统,本首诗的作者也不例外。作者在美丽如画的春天里,回首往事,想到生命中的欢乐与忧戚,感慨万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诗文,一起感受作者的万千思绪。
导入
1.语言陌生化,表意丰富。。
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较多地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法。如:写春风“揉过”“丰润的青草”,好像人的轻轻揉动而使青草“丰润”起来,“揉” 字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又如“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然看似不合事理,但却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花朵的自然荣枯,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
特色总结
2.层层深入,感情真切。
诗人先是选取了“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等典型的意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又在此基础上写“我” 的渺小,“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接下来写远古哲人虽逝去,但他们对自然的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最后水到渠成地表达自己希望与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整首诗层层深入,表情达意自然真切。
特色总结
1.[难点] 诗歌的后三节都是作者的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
第3 节主要写在孕育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 很微小,以此突出了大自然的博大。
第4 节主要写虽然远古的哲人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第5 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自然地写出“我”希望展现生命的活力,融入自然,与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该节点明了主旨,升华了主题。
课文全篇探究
2.[重点] 诗歌第3、4 节中运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作用?
诗歌第3、4 节中运用第二人称“你”增加了亲切感,就好像是诗人在和大自然面对面倾心相谈,便于情感交流,使人倍感亲切。
课文全篇探究
一课一法一练
情景交融
讲解: 情景交融也称融情于景,是指作者在写景时对景物倾注了感情,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景是引发情感的载体,又是由情牵出的一种新景;情则是作者表现的目的,但这种情感要依托于景物。二者应融为一个整体,描写时,既是在写景,更是在抒情;情随景发,景入胸臆。
一法
情景交融
一课一法一练
运用:运用情景交融时应注意:
(1)抒情不能太直露,要把感情隐含在景物之中,让读者去体会。
(2)必须对景物有独到的感受,善于在写景中倾注真切的情感,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的美,起到启发读者联想、陶冶读者情操的作用。
(3)抒情是目的,写景是基础,二者不可相互脱离,而应和谐统一。
一课一法一练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一例
一课一法一练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 年2 月
一课一法一练
一练
请你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写一个片段。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言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淮南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wū )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行
东汉孟尝曾在广西合浦做太守。合浦这个地方不产谷物,盛产珍珠。百姓通过商贩,从近邻交趾郡以珠宝换取粮食。在孟尝上任以前,因当地大小官吏“多贪秽”,滥采无度,珍珠逐渐徙移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一课一德一行
由此可见,过度开采珍珠,不仅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会造成经济损失,危害民生。孟尝走马上任后,革除前弊,推行“移风改政”的一系列措施。不到一年,取得了“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的效果,不仅收到“合浦珠还”的良好生态效益,而且也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课一德一行
今人行
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收割季有约两万平方米水稻田不予收割,而是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食物。未收割的水稻填饱了鸟类的肚子,鸟儿在冬季水稻田的停留也抑制了杂草及越冬昆虫生长,而它们的排泄物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生态和谐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留给鸟吃”的只是约两万平方米的水稻田,收获的却是水稻全面增产。
一课一德一行
这种模式不仅化解了鸟类偷吃庄稼造成的“人鸟矛盾”,还使苏州市鸟类物种数量逐步增多,可谓小付出大收获,一举多得。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摘一片秋叶,捕一缕秋风,赏一道秋景;掬一捧清泉,拾一席落花,踩一脚松软的雪……去公园,去森林,去野外,在四季轮回中欣赏大自然的美不胜收吧!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春 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国学经典积素养
中考这么考
【乙】
春 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中考这么考
1. 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A
中考这么考
2.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字描写景物,反衬诗人的悲凉情绪。
C. 乙诗中“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中“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B
中考这么考
(中考·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草花说
[清] 查慎行
①窳轩①之南有小庭,拓窗而面之。主人无事,日蹒跚乎其间。即又恶乎草之滋蔓也,谋辟而莳蓺②焉。或曰:“松、桂、杉、梧,可资以荫也,是宜木。”主人曰: “吾年老,弗能待。”或曰:“梅、杏、橘、橙,可行而列也,是宜果。”
中华传统文化育素养
中考这么考
主人曰:“吾地狭,弗能容。”有道焉,去芜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连也。乃命畦丁锄荒秽,就邻圃乞草花。山僧野老,助其好事,往往旁求远致焉。主人乐之,犹农夫之获嘉种也。
②盖一年而盆列,二年而卉族繁。迄今三年,纷敷盈庭。两叶以上,悉能辨类而举其名矣。当春之分,夏之半,雨润土膏,乘时以观化,吾之生机与之俱动也。已而含芬菲,饱风露,吾之呼吸与之相通也。直者遂之,弱者扶之。蚤③芳者吾披之,晚秀者吾俟之。茎萎而实坚,则谨视其候敛藏,以待来岁焉。
中考这么考
吾之精神,无一不与之相入也。朝斯夕斯,阅春秋也;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也。
③客徒知嘉树之荫吾身,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徒知甘果之可吾口,而不知繁卉之饫吾目也。彼南阳之梓漆④,平泉⑤之花木,非吾力之所逮⑥,岂吾情之所适哉!
(选自《敬业堂文集》,有删改)
注释 ①窳轩:查慎行晚年居室之名。②莳蓺(shì yì):种植。③蚤:通“早”。④梓漆:梓树和漆树,均为优质木材。⑤平泉:指平泉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别墅。⑥逮:达到。
中考这么考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拓窗而面之 面:面向
B.谋辟而莳蓺焉 谋:谋划
C.蚤芳者吾披之 芳:美好的
D.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 悦:使……愉快
C
·
·
·
·
中考这么考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去芜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茎萎而实坚,则谨视其候敛藏,以待来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繁杂的植物,种上芳香的植物,也是隐士迷恋的(事情)。
茎干枯萎,种子变得坚实,(我)就严格地观察它们生长变化的情况来采集收藏,等到第二年(再种)。
中考这么考
3. 松、桂等是“嘉树”,梅、杏等有“甘果”,作者为何不选种它们?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些树木生长期长或所需土地广,不符合作者年老、庭院狭小的实际;②这些树木能遮阴、果实可口的实用价值,不符合作者的精神追求,他喜欢与花草相伴、优游平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