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3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宿建德江》描绘了暮色下的建德江景,表达了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夏日里的西湖奇特雨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描绘了夏日夜行黄沙道中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词人宁静而恬淡的心情。
《宿建德江》是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因漂泊他乡而自称为“客”,“愁”是这首诗的诗眼,“新”则说明诗人漂泊他乡之“愁”早已有之,只是今日之“愁”又增添了几分,所以是“新”的。为何又添新愁呢?都是“日暮”惹的。日暮十分,夕阳西下,飞鸟归林,可是诗人此时却依旧漂泊在外,无家可归,只能在一只小船中过夜,“客愁新”也就自然而然了。诗的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旷野、天空、孤树、清江、明月这一组意象,呈现了一幅空旷而又清新的画面,烘托了诗人那份孤独、寂寞、思乡的“客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四句诗全是描写景色,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分别描绘了夏日西湖雨来、雨下、雨止、雨后的景象,远近交替,动静结合,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意味无穷,诗人陶醉于夏日西湖景致的愉悦心情自然流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夏夜途经黄沙道中,看到月夜下的乡村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多个方面描写了夏夜乡村风景:明月升起,惊动枝头喜鹊,清新的晚风中,传来声声蝉鸣。在稻花香里,仿佛听见人们谈论着丰收的景象,耳边又传来阵阵蛙鸣。天空因月明而星稀,山前还飘落了几个雨点。土地庙的旁边,是过去用茅草盖的旅店,转过弯曲的山路,又看见小溪上的一座小桥。表面看,这首词写的全是一些平常的乡村景致,但作者那份因丰收在望而生的喜悦心情却溢于言表。
一切景语皆情语。相似的景物,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主要是因为诗人的人生遭遇与生活态度有不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诗词,自然更要“想开去”,不仅要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想象画面,还要联想到诗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来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德、鹊、蝉”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联系诗人写作背景比较体会同样的景物在不同诗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联系诗人写作背景比较体会同样的景物在不同诗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山川湖海,乡村田园,大自然的风光总是令人陶醉,也时常触发诗人的诗心。这样的古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现在来回顾回顾。
看图片,背古诗:《望庐山瀑布》(李白)、《山行》(杜牧)、《望洞庭》(刘禹锡)、《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组与山川湖海、乡村田园有关的一组古诗词。
揭示课题:古诗词三首。
读一读三首古诗词的题目,相机指导写“德”字,然后说说诗与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读一读三位诗人的名字,简单交流对他们的了解。
二、学习《宿建德江》
(一)读好节奏,整体感知
1.认识“渚”字,参看注释理解字义。
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怎样读好诗的节奏?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多种方式,读好诗的节奏。
3.出示地图,了解建德江在哪里。
(二)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圈出并交流诗中描写的景物:舟、渚、野、天、树、江、月
2.这些景物,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根据诗句,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参考:建德江上,一个雾气迷蒙的小岛边,停泊着一只小船。小船上,孟浩然孤零零地坐着。天色已晚,孟浩然放眼望去,四周是空旷的原野,天空好似比树还要低。月亮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孟浩然觉得它似乎离人更近了。
3.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愁”,理解“客愁新”的意思:
“客”:漂泊他乡的游子。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客愁”:即乡愁,游子思念家乡、亲友的感情。
“客愁新”:说明孟浩然的乡愁不是现在才有的,旧的未去,新的又来。
4.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什么景物,特别能烘托诗人的“愁”心?选择一个在小组内说一说。全班交流,预设如下:
可能是“渚”:天色已晚,漂泊在外的孟浩然,只能在这个雾气蒙蒙的江中小岛边过夜,特别孤独、寂寞。
可能是“野”:空旷的原野,是那样的冷清,更加增添了诗人的孤独感、寂寞感,让他特别想念家乡、亲友。
可能是“天”:低垂的天空,让孟浩然感到压抑,增添了乡愁。
可能是“月”:月是故乡明。看到明月,就会想到家乡、亲人;现在,陪伴孟浩然的,也只有这轮明月;明月好像也懂孟浩然的心,倒映在江中,似乎离孟浩然更近了。
5.带着理解和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读好节奏,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怎样读好词句的节奏呢?
多种方式练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读好词的下阙:
注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朗读节奏。
注意“见”的读音,指出这是个通假字。
2.说一说,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你感觉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交流反馈,相机板书关键词:愉快、悠闲、喜悦……
(二)想象画面,体会词情
1.辛弃疾愉快、悠闲、喜悦的心情,你是从这首词中的哪些景物中感受到的?圈一圈,想象当时的画面,写一写批注。
2.组织交流与分享,逐句引导品读体会: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你发现了吗?这两句词有什么特点?(六个并列的词语、五种不同的景物)
月是怎样的月?风是怎样的风?鹊是怎样的鹊?蝉又是怎样的蝉?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想象,体会着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月?感受到了怎样的风?不急着说出来,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
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鹊?听到了几声怎样的蝉鸣?也不急着说出来,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月很明,风很清,偶尔还有一只飞起的鹊,还能听见几声动听的蝉鸣,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乡村画卷啊!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美妙的感觉,再读这两句词。全班齐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读着这两句词,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你仿佛听见了什么?
听到那此起彼伏的蛙声,想象一下,这些青蛙仿佛在说什么?
夜行黄沙道中,闻到的是清风中飘来的阵阵稻花香,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蛙声,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啊!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这样的美妙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为什么不是满天繁星?下雨了,辛弃疾会急着赶路吗?
师:天上七八个忽明忽暗的星星,山前飘落两三点雨,这正是夏夜的天气特点呢。让我们想象着这样情景,读出这两句词的味道来。
师生接读,读出情趣。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就这样在黄沙道中走着走着,还看见了什么?
茅店、社林、溪桥,你发现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不知不觉中又看到这些景物时,会是什么感觉?
想象这些景物,读出亲切、熟悉的感觉来。
3.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看到了明月、喜鹊、星星、茅店、社林、溪桥,听见了蝉鸣、蛙声,闻到了稻花香,感受到了清风、两三点雨……这些寻常的乡村景致,为什么会带给辛弃疾如此的好心情呢?
引导学生聚焦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是丰收在望,让辛弃疾感到喜悦。
四、比较阅读,体会月色下的不同情感
1.《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到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两首诗的学习,以及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填一填。
2.学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3.全班交流、分享。预设要点如下表:
交流过程中,相机补充呈读孟浩然和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相似的景物,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主要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有不同。
5.带着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一、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关注诗题,提取信息
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交流,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心情。
(二)读好节奏,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怎样读好词句的节奏呢?
多种方式练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品味诗句,想象画面
1.这首诗,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那么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透过这两句诗,你看到了哪两幅画面呢?
乌云就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纷乱地落入船中。
(2)作者描写这两幅画面的时候,有哪些新奇的想象?
由黑云想到了打翻的墨汁,由白亮亮的雨点想到了跳动的珍珠。诗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西湖雨前、雨下的情景。
(3)带着想象,读出这样的画面感。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透过这两句诗,你又看到了哪两幅画面呢?
参考答案:地上突然卷起一阵风,一下子把天上的乌吹散了;望湖楼下,西湖的水面就像天空一样明净。
(2)作者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两幅画面的呢?
引导明确: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雨后西湖的水面比作了明净的天空。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西湖雨止、雨后的景象。
(四)回扣诗眼,体悟诗情
1.夏日西湖的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引导体会:作者对夏日西湖的雨景描写得如此动人,可见他陶醉于这夏日西湖的雨景之中。题目的“醉”字,正是这种情感的写照。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景物的变化,读出“醉”的心情。
二、拓展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多种形式,通读感知
教师领读,学生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借助译文,理解词意
【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写了这首词。
不用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不放开喉咙放声吟咏从容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得轻便胜过骑马,有什么好惧怕的呢?一身蓑衣任凭你风吹雨打。
料峭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我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在前面迎接我。看看刚才走过来的这一路风雨,回去之后,既没有风雨也没有天晴。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三、比较两种“风雨”,体会不同情感
1.《望湖楼醉书》《定风波》都写到了风雨,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引导体会:《望湖楼醉书》,苏轼所写的风雨,是自然风景,表达的是对夏日西湖风景的喜爱、赞美;《定风波》所写的风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人生的风雨,表达的是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无畏、坦然。
2.同样是写风雨,为什么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呢?呈读苏轼生平简介,说说自己的感悟。
4.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相似的景物,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主要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不同。再读一读两首诗词,体会不同的情感。
四、课堂练习
背一背课文中的三首古诗词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反馈时相机指导写好“鹊”“蝉”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