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离骚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3 19:4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离骚屈原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怀念屈原屈原祠屈原像屈原:
(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屈原被贬离开国都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 《渔父》、 《招魂》 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 原 的 作 品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楚 辞 《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 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多句,二千四百余字。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
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
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说均可通。离 骚“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诵读指导: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
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
朗诵《离骚》诗章。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
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

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
哀叹人生多灾多难。
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
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2.既替余以蕙纕(xiāng)兮,
又申之以揽茝(chǎi)。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其尤未悔。
(译: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这也是我内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也不后悔。 )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
译:怨恨我那神圣君王实在荒唐啊,
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许多小人嫉妒我高尚的德行啊,
造谣诽谤,将淫邪的罪名给我加上。 4.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miǎn)规矩而改错(措)。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译:世俗的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改变措施。
违背准绳而追求歪斜弯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做法度。)5. 忳(tún)郁邑余侘傺(chàchì)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nìng)溘(kè)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烦闷失意啊,
只有我在此时陷入困境。
我宁可突然死去,如水流般消逝,
也不愿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6.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圆)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译:凶猛的鸟不会和一般的鸟
同群啊,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哪有方枘(ruì)和圆凿
能够相合啊?哪有道不同
能够相安的? )
7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gòu)。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译:只有受委曲压抑意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
能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圣贤大力推崇的。)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提问:屈原一生之“所善”是“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
小人投机(“众女”“谣诼”);
君王“不察” ;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政治理想:
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
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 ?志:
屈心抑志、九死未悔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返)。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译:我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
9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岗暂且休息,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赶着我10.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不了解我就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赶着我1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赶着我12.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译: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
1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赶着我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明确:
?????退隐的闪念:? 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 ??爱?国?决?心:? 好修为常、体解未变赏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朗读全文,找出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中出现的香草除了选文中提到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外,还有申椒、菌桂、蕙茞、荃、秋菊、芰荷、芙蓉、椒等,这些香草,一般来说有两种隐喻义:
一喻高洁的品质,高尚的情操,用来自指。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来表现自己高尚的品质;
二指君王。如“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说明君王不能体察自己的一片忠心。“美人”一般来说也有两种隐喻义:
一指贤明的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里的美人就指楚怀王;
二以女性的美德来颂扬贤良臣子,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里的“蛾眉”就是美女的代称,指自己被一帮善妒工谗的小人毁谤。苏轼《前赤壁赋》中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等。
唐诗宋词中众多的以怨妇或女性的口吻来抒发对仕途的向往、失意之情以及感伤身世的诗歌,也源于《离骚》开创的“香草美人”情结。比如唐代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又作《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屈原在《离骚》中开创的“香草美人”情结,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 语言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