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控】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训练+单元检测)(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测控】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训练+单元检测)(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24 11:32:33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选择题
1.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作为最高统治者,嬴政认为自己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而称皇帝,这是对他个人功业的炫耀。
答案:C
2.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的直接目的是(  )
A.防止大臣专权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 D.确立皇权至上
解析: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据此排除B、C两项;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的直接目的是使中央高级官员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军政大事最终决断于皇帝,故选A项。
答案:A
3.下图是秦朝的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诏文。下列有关铜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铜权上刻的文字是小篆 ②铜权可作为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物证 ③铜权表明秦朝商品经济繁荣 ④铜权可用来研究秦朝的冶铸业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可知秦朝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当时的商品经济还不繁荣,排除③。铜权可作为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物证,文化上表现为统一文字,铜权本身的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冶炼技术的发展,故选D项。
答案:D
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这段史料反映出秦始皇是一个(  )
A.杰出的政治家
B.残暴的统治者
C.伟大的战略家
D.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人
解析:题干展现的是一个不问青红皂白、滥杀无辜的暴君的形象,这与A、C、D三项的正面形象明显不符。
答案:B
5.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  )
A.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
(2)材料二中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的理由是什么 “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
(3)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安宁之术”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1)设置王国,实行分封制。
(2)分封诸侯将重蹈春秋战国时的纷争局面。“安宁之术”指实行郡县制。
(3)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实行郡县制,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7.阅读下列材料: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秦朝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时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请完成:
(1)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你怎样看待材料中晋朝人和明朝人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
(3)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参考答案:(1)表面信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行了郡县制,颁布了统一的秦律,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层信息: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具有绝对的最高权威,人们只能对其歌功颂德,而不能对其过失有丝毫的批评。
(2)他们的评价都不全面。前者主要看到了秦始皇的暴政,后者则主要强调秦始皇的功绩。(如答出其他内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3)评价秦始皇,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一方面,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导致了阶级矛盾的迅速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总之,秦始皇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回答本问,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4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新皇帝将在本国取得成功的法家学说运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集中经济化。”下列措施属于“新皇帝”所为的是(  )
                   
A.开驰道控制全国 B.置太学设五经博士
C.轻赋税行均田制 D.废丞相设内阁
解析:根据“将在本国取得成功的法家学说运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中的“新皇帝”指秦始皇。在题目所给定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秦始皇所为。
答案:A
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C.秦律严苛细密 D.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解析:“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皆决于上”,都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反映。
答案:A
3.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如图),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A.弘扬法家思想
B.压制儒家文化
C.巩固政治统一
D.彰显皇帝威严
解析:秦统一后,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将这些儒生活埋,这是为了用残酷的思想专制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答案:C
4.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 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
解析:小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民”主要是指小农。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只有B项。
答案:B
5.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 D.“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其认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故选D项。
答案:D
6.有人曾经做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
A.慎用刑法 B.轻徭薄赋
C.完善科举制 D.重视纳谏
解析: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答案:C
7.下图为国画《戎装的康熙帝》。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台湾,这体现了他(  )
戎装的康熙帝
A.志向远大,唯才是举
B.超人的军事才能
C.勤于政务,励精图治
D.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郑氏降将施琅”“力排众议收复台湾”,据此可知选D项。
答案:D
8.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解析:由“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可知,康熙帝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所警觉,B、C、D三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A
9.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的辉煌》,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康熙帝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封建王朝落日的辉煌”,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康熙帝。
答案:D
10.中国人民银行曾限量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来纪念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共同点讲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B.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过贡献
C.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D.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
解析: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1.后人对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李建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己,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资治通鉴》
材料二 臣祖禹曰:立子以长不以有功,以德不以有众,古之道也。……王(珪)魏(征)以辅导东宫为职,当劝建成以孝于高祖,友于秦王,则储位安矣。秦王有定天下之功,高祖苟欲立之能为太伯,不亦善乎。且建成既为太子,则国其国也,安在于有功乃使之击贼以立威,结豪杰以自助 是导之以争也,祸乱何从而息乎!夫以王魏之贤,其为建成谋,犹如此,况庸人乎!
——范祖禹《唐鉴》
(1)司马光和范祖禹对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有何共同看法 (9分)
(2)应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 (6分)
参考答案:(1)都赞同嫡长子继承制;对李世民的做法持否定态度;都认为唐高祖对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也负有一定的责任;都认为唐太宗武力夺权对以后有负面影响。
(2)注意辩证地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孰对孰错。既不可过分渲染太子李建成的恶毒,为李世民夺取帝位寻找充分理由,又不可过于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而使李世民的继位变得过于血腥,从而否定其历史贡献。
12.阅读下列情境材料:
情境一:康熙帝与中西文化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情境二: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①《滇平》 ②《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③《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观察以上两个情境,回答以下问题:
(1)情境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 对此,你有何看法 (5分)
(2)参照情境一,请为情境二拟定一个主题。(2分)
(3)根据这些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6分)
(4)通过以上两个情境,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2分)
参考答案:(1)观点:康熙帝尊重科学,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国家统一。他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运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开化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康熙帝与国家统一。
(3)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
(4)康熙帝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传承中国文化、引进西方文化,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3.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 有何意义 (4分)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
材料三 政事无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3分)
参考答案:(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材料二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材料一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9分)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6分)
参考答案:(1)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
(2)原则: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选择题
1.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康熙帝统治时期,清军刚入关不久,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康熙帝在曲阜的作为,目的很明确,即通过推崇儒家文化延揽汉族文士,以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清朝统治,故①③④的说法正确。康熙帝的行为是对汉族文化的推崇,不是着力提升满族文化,排除②。
答案:B
2.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 580名。康熙时期重建福建水师的意图在于(  )
A.平定三藩之乱 B.抗击沙俄入侵
C.远征噶尔丹 D.收复台湾
解析:康熙帝重建福建水师是准备收复台湾,D项正确。
答案:D
3.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施恩”主要是指康熙帝(  )
A.加强喀尔喀部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B.帮助喀尔喀部摆脱漠西蒙古控制
C.组织会盟使喀尔喀各部诚心归附
D.开始在喀尔喀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解析:乌兰布通战役胜利以后,康熙帝在多伦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会盟,调解了喀尔喀内部的矛盾,使喀尔喀各部心悦诚服地接受清朝中央政府的领导。
答案:C
4.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作为签约一方,清朝使用了“中国”国号,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B.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C.《尼布楚条约》是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D.清初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解析:作为签约的一方,清朝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这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答案:B
5.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解析:康熙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稳定边疆,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政治意图: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2)积极作用: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在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的发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清史稿》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三 ……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前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
(2)请以材料三、材料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分别对材料三、材料四作出合理解释。
(4)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1)材料一:崇儒重道,开创盛世局面。
材料二:利用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文化专制,政治局面沉闷。
(2)材料三:祭拜前朝汉族皇陵,说明康熙帝雄才大略、胸怀宽广、至仁至善。
材料四: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说明对汉文化的尊重、崇儒重道、重视儒学。
(3)材料三:祭祀明太祖陵,显示尊重前朝,消除明遗民敌对情绪,笼络民心,维护统治。
材料四:祭祀孔子,争取汉族民众拥戴,缓和满汉矛盾。利用儒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4)政治环境、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时代背景等。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选择题
1.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解析:唐太宗主张军国大政“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旨在消除皇帝一人决策易出现失误的弊端,说明他重视发挥大臣参政议政的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叙述与皇权至上这一专制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不符。
答案:A
2.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由“天下大稔”可知①正确;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和“皆外户不闭”可知②正确;但是有过于粉饰和美化之嫌,③正确。④说法错误,不是完全不符合,而是部分夸大。
答案:C
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4.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要能容纳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往往是出于公心。
答案:A
5.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 !可不慎哉 !”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从材料的出处《帝范》也可以看出,这是晚年唐太宗的自我反省。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治国方略在唐太宗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和执政实践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参考答案:(1)以民为本(以农为本);以德才选拔人才;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
(2)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完善科举制度;名相、名将辈出(如魏征等);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批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3)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采纳了什么措施 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这项措施的
(2)材料二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你认为诗中对秦始皇、唐太宗评价的着眼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3)从秦始皇、唐太宗实施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回答,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