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一、选择题
1.下列言论,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A.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解析: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爱人,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韩非子的言论;C项是墨子的言论;D项是孟子的言论。
答案:A
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
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的主张
C.“克己复礼”的主张
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材料可知,孔子对鲁国大夫命人表演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不满,这实际上是对其破坏周朝的礼乐制度的批判,故选C项。
答案:C
3.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
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国诸侯无所适从
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解析:孔子主张恢复礼治社会,主张“仁”,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答案:B
4.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解析: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不同,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答案:C
5.“‘孔子’象征着什么 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 ”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这不能说明( )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化浸透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之中
C.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D.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并且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A、B两项均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表述;儒家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国家统一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表述;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参考答案:(1)孔子提出“仁”和“礼”;提倡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善于学习和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2)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影响: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及教育方法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一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完成: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参考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辩证地看问题。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4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这里的“儒”是指( )
A.古代的专业神职人员
B.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
C.专门主持丧葬礼仪的人
D.肩负维护礼制社会道义的人士
解析:A、B、C三项是“儒”最初的含义,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这样,儒就不仅仅是一种主持礼仪的职业了。
答案:D
2.孔子认为,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必须( )
A.用“礼”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B.将关心爱护百姓的生活放在首位
C.用“仁”的思想来缓和社会矛盾
D.把“亲亲”之爱升华为普遍的爱
解析:孔子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答案:A
3.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自己要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也要使别人在社会上站得住脚
B.自己要在社会中事事顺利,也要使别人在社会中事事顺利
C.人在社会中要尽量替别人着想
D.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解析:D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D
4.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D.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题干材料是柏拉图对雅典直接民主制弊端的论述,A、B两项说法错误,与题干不符;D项说法过于偏颇;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受邀到达西西里岛的叙拉古,这是他第一次到达该地。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最有可能是( )
A.传播其学术思想
B.实现其“哲学王”的理想
C.进行僭主政治实践
D.建立哲学研究的稳固基地
解析:公元前387年,柏拉图来到叙拉古,目的就是说服其统治者用完善的法律统治国家,以实现其“哲学王”的理想。
答案:B
6.下图中从“完美的狗”到“狗的摹本”反映了柏拉图的什么思想( )
A.教育思想 B.理念论
C.理想国 D.法治思想
解析:“完美的狗”是理念中的狗,“狗的摹本”是现实中的狗。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就是理念论。
答案:B
7.柏拉图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主要是由于它( )
A.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B.学员不仅仅来自雅典,而且还来自希腊其他城邦的上层社会
C.开设算术、几何、天文学等多种课程
D.集中了当时希腊各城邦许多著名学者
解析:“综合”是指学校涉及的教学领域,柏拉图学园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充分说明了其综合性。
答案:A
8.亚里士多德被称作“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主要得益于他( )
A.提出“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思想
B.写成百科全书式的著述
C.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
D.从分析自然入手探求人的本质
解析:A、D两项是具体的思想和成就,这两项包含于C项中,B项是其成为“永恒巨人”的表现之一,也是其成果,故选C项。
答案:C
9.“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哪一学说( )
A.政治学说 B.教育学说
C.伦理学说 D.逻辑学
答案:D
10.柏拉图、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
A.都对自然科学有较深的研究
B.都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推崇
C.都曾提出了有关“中庸”的思想
D.都是著名教师并收徒讲学
解析:孔子的研究领域没有涉及自然科学,由此可排除A项。孔子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表明他的主张并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由此可排除B项。柏拉图与“中庸”思想无关,由此可排除C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1.孔子的仁学为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提供了一种范式,几千年来,一直成功地铸造着人们的心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材料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3分)
(2)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是怎样解释“仁”的含义的 (6分)
(3)你如何看待孔子的“仁”的思想 (6分)
参考答案:(1)仁、礼。
(2)材料二从正面解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材料三从反面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仁”是孔子极力推崇与追求的道德境界,反映了对人道德发展的重视,对调整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10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5分)
参考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说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13.阅读下列材料: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不过亚里士多德后来在许多问题上背离了他的老师而另辟蹊径,并常常把柏拉图的思想作为批判的靶子,甚至有意夸大他与老师的分歧。多年之后,他自己创立了一个新的哲学学派,后世称为逍遥学派。可以说,在他的思想里既有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
时代的交错,历史的动荡,使得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二人的思想必然是个交集,新与旧、继承与发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生经历,却同样成就了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同样带给后世丰富的理论和无尽的思考。
请完成:
(1)亚里士多德批判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思想,并夸大与老师的分歧,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师生关系十分紧张 为什么 (7分)
(2)如何理解“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二人的思想是个交集” (4分)
(3)材料中对“逍遥学派”的解释与教材的介绍相比有何不同 你更赞同哪一种解释 (4分)
参考答案:(1)这并不意味着两人的关系紧张。因为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争执只是哲学观点的争执,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有何问题,相反,亚里士多德十分敬重自己的老师柏拉图,柏拉图也很欣赏自己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言行,正是他坚持自己哲学观点的表现。
(2)因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他们的思想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因而两人的思想“是个交集”。
(3)材料中的“逍遥学派”是一个哲学派别,教材中的“逍遥学派”是指亚里士多德教学方法别具一格。(答案多元,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都是从大量收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亚里士多德把它看做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逻辑思维的重点在于后者,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研究之中。
请完成:
(1)材料一所反映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 (6分)
(2)材料二为什么认为逻辑学是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 (3分)
(3)材料二中“这种思维方式”具体是指哪种方式 试举一例进行说明。(6分)
参考答案:(1)注重对材料的收集;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注重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理;注重进行科学分类。
(2)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3)具体方式:简单演绎逻辑,即三段论推理。举例:大前提——所有学生都应该遵守校规;小前提——小王是在校学生;结论——小王应该遵守校规。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选择题
1.以下对阿卡德米学园的描述,最能体现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一思想的是( )
A.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
B.系统学习哲学
C.自由探讨和追求真理
D.自由选择科目
解析:“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意味着既尊师又不盲从,为了真理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A、B、D三项均未全面准确地体现出这一思想。
答案:C
2.“任何人都是一种二足动物。柏拉图是人,所以柏拉图是一种二足动物。”这种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法最初是由谁提出的(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孔子
解析:这种简单演绎法即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贡献。
答案:C
3.下图是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园》,画面表现了古希腊先贤们在雅典学园探讨学术问题的情景,柏拉图把亚里士多德比作是学园的头脑。以下关于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学:建立了动植物的分类研究体系
B.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的组成(形式和质料)
C.逻辑学:创立“三段论”
D.伦理学:提出了“孝悌之道”
答案:D
4.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 )
A.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
B.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
C.温和的民主派
D.激进的民主派
答案:C
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历代人读他的著作,都会为他的博学而感叹不已。但他也犯过无知的错误。他认为男人的牙齿要比女人多。亚里士多德一生都未发现这个错误。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
A.他没有用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
B.他忽略了矛盾的特殊性
C.他忽视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D.他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材料中可知亚里士多德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 体现了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1)柏拉图。
(2)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他还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的设想不符合实际。
(3)尊敬但不盲从。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
7.“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敬重师长但不盲从,对古希腊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苏格拉底)主张财产公有,甚至妻子、孩子也公有。我们认为这样做有许多弊病。首先,苏格拉底这些主张的前提是城邦的一切,共同性越大就越好,这是错误的……其次,苏格拉底提出的大道同一的手段也是不足取的。先说孩子、妻子公有问题。若如此,凡是真正公共的事,势必最少有人过问。人们只关心自己有关的事。对孩子亦如此,任何父亲都不关心任何一个孩子,而且传统的亲缘和人伦关系也遭破坏……再说财产公有问题,要农民的财产归公,势必引起纠纷,劳多得少的人会埋怨少劳多得之人……此外,统治者永远是统治者,不轮换、不更替,这也是危险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为了解释事物,他们(理念论)引进了同事物一样多的理念作为原因,这样每件东西都有一个同名但又离开它而独立存在的理念,这是不可能的,等于要把解释的对象又增加一倍;他们用来证明形式存在的那些方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按照“多上之一”的对应关系,连那些没有形式的,甚至否定性的东西也有相应的理念了。非但如此,而且还破坏了事物。这些事物的存在比起“理念”的存在来,是更为我们所关心的……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公有理论有何看法 并从政治、经济、家庭观念等方面概括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思想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柏拉图在《理念论》中提出了什么思想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否定并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参考答案:(1)苏格拉底的公有制主张有许多弊端。观点:政治:统治者永远是统治者是危险的,实施公有制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经济:财产公有制会引起纠纷。家庭观念:孩子和妻子公有会助长人的私欲,破坏传统的亲缘和人伦关系。
(2)柏拉图:世界是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两部分组成,前者真实、完美、永恒,后者虚假、残缺而变幻,理念先于物质存在。亚里士多德:理念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独立存在,事物的存在比“理念”的存在应该有更多关注。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一、选择题
1.“理念”在古希腊文中的本义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却认为“理念”不应该是人们“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的外观,而应是人们的“灵魂之眼”即理智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唯有“理念”才是事物的“原型”。这种观点( )
A.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将“感觉之眼”与“灵魂之眼”统一起来
C.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观点
D.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精神世界”的存在
解析:柏拉图认为真实完美的世界并不是“感觉之眼”而是“灵魂之眼”看到的,“理念”是事物的“原型”,而肉眼见到的只是对事物虚假片面的反映,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C
2.柏拉图说“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若教育得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据此你认为柏拉图( )
①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②赞同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 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④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由“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可知①正确;材料中柏拉图主张进行适当的教育,使人更有理性,③④正确。柏拉图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答案:C
3.古希腊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是当时有名的思想“集散地”。有位有志青年进入了学园学习,他必须先要学好哪一领域的知识( )
A.天文学 B.哲学
C.几何学 D.算术
解析:柏拉图认为进入深奥的哲学殿堂的前提是必须学好几何学,故选C项。
答案:C
4.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在阿卡德米建立学园,英语“科学院”或“研究院”(academy)一词就来自古希腊语阿卡德米,这突出地说明( )
A.英语中的许多词汇来自于古希腊语
B.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深远
C.“科学院”和“研究院”本意相同
D.古希腊语中的许多词汇逐渐消失
解析:阿卡德米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这充分说明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B
5.正如K.R.波普所言:“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这说明( )
A.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后世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广泛接受
B.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广泛接受
C.柏拉图的思想著作大多保留下来,成为学术经典
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是珍贵的思想遗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认识柏拉图思想对后世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拉图
材料二 苏:但是也许你要说这与我们城邦的制度是不适合的。因为我们的人既非兼才,亦非多才,每个人只能做一件事情。
阿:是不适合的。
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城邦是唯一这种地方的理由。鞋匠总是鞋匠,并不在做鞋匠以外,还做舵工;农夫总是农夫,并不在做农夫以外,还做法官;兵士总是兵士,并不在做兵士以外,还做商人,如此类推。不是吗
阿:是的。
苏:那么,假定有人靠他一点聪明,能够模仿一切,扮什么,像什么,光临我们的城邦,郎诵诗篇,大显身手,以为我们会向他拜倒致敬,称他是神圣的,了不起的,大受欢迎的人物了。与他愿望相反,我们会对他说,我们不能让这种人到我们城邦里来;法律不准许这样,这里也没有他的地位。我们将在他头上涂以香油,饰以羊毛冠带,送他到别的城邦去。
——《理想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怎样的
(2)你如何看待柏拉图的理想国
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①理想国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使国家处于和谐状态。②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
(2)柏拉图的理想国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过于理想化,是一种乌托邦设想,但又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有一定的社会原型,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7.观察下图:
柏拉图学园的集会
请回答
(1)图片反映了柏拉图学园具有怎样的教学特点 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柏拉图学园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1)特点:师生平等交流,自由讨论,气氛轻松。原因:在学园里,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老师可以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学生也不必恭恭敬敬、唯命是从。
(2)学园轻松的学术气氛有助于对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使阿卡德米成为当时求学青年向往的地方;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它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学园的建立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阿卡德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