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9 19: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1.苏联经济的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
①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结果:这使得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二战后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后的改革也陷入困境。
②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1)经济危机
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②影响: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③结果: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①特点: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
②具体措施及结果: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3.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
(1)(二战后)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2)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4.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5.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2)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3)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6.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21世纪以来,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面对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国际贸易体系形成与发展
(1)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2)关贸总协定
①成立: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②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③作用: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3)世贸组织
①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②目的: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③影响: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贸易形式的变化
(1)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三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同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以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2)业务活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世界银行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3)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
2.金融风险
失控的危害: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
(1)技术条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表现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思维导图】
【课堂检测】
1.“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D.计划和市场经济结合
答案 B
解析 材料实际上强调了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材料“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来看,应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任何企业都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市场,而且斯大林时期是完全的公有制,不可能有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2.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下列事件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是(  )
①现代科技进步 ②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故①错误;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国际贸易,故②正确;两极格局的结束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③错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及东亚乃至整个世界造成了严重创伤,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④正确。故选D项。
3.2008年9月,引发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积极应对,中国政府更是这场危机中的主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经济
B.金融危机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C.充分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中国化金融危机为改革开放的契机
答案 C
解析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没有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经济,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排除;这场危机由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引发,很快扩展到全球,充分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C项正确;1978年改革开放,排除D项。
4.下表为《1970-199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反映了发展中国家(  )
A.工业化之路仍然比较漫长
B.农村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领先
D.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70-199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不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高,这说明工业化之路仍然比较漫长,故A项正确。由材料数据可推知农村人口数量上升,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无法说明,故排除。
5.1993年我国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的50.3%上升到93.8%,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由51.6%上升到87.5%,在工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由4%上升到81.1%。发生上述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C.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开放力度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市场价格在商品零售、农产品收购、工业生产资料销售中所占比重都呈现大幅度提升现象,故选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
6.学者刘迎秋在2012年发表的《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答案 A
解析 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伟大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B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在1956年就已经建立,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不是主要的因素,故排除D项。
7.下表为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状况比较表(金额单位:十亿美元),据此可知(  )
A.美国贸易顺差加速资本扩张
B.中国贸易逆差阻碍经济发展
C.日本经济发展增速明显放缓
D.全球服务市场机遇挑战并存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美、中、日三国的服务贸易状况,说明国与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往来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服务贸易的发展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各国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故选D项。服务贸易只是一国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因此美国服务贸易存在顺差不能得出导致资本扩张加速,中国存在服务贸易逆差也不能得出阻碍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A、B两项;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项。
8.下图是1944年美国建立的某一国际经济体系,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
A.美元成为唯一国际流通货币
B.加速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C.确立了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
D.标志着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图中所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确立了美元的核心地位,故C项正确。美元是主要国际流通货币,但不是唯一,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该体系是金融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故D项错误。
9.“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以上材料(  )
A.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目的
B.揭示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
C.指出了关贸总协定签订的必要性
D.说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可知,该组织具有调节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职能,应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选D项。
10.2017年6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银行理事会批准新一轮3个意向成员加入,成员总数增至80个。此次批准的3个意向成员分别是汤加、阿根廷和马达加斯加。亚投行的设立体现了(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B.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
C.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D.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 B
解析 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中国作为亚投行的发起国及重要成员,故其成立体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故B项正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不限于亚洲,故C项错误;亚投行不属于多极化的一极,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