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梳理】
一 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2.村落的产生
原因 农业出现,筑屋定居
概况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布局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 集镇的出现
1.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分工及手工业发展的推动: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3)商业发展的影响: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4)防御需要: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1)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吸引了大量手工业者和商人在此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3)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4)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三 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城市的产生
发展与特征
产生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中国 布局 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发展 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西方 古代希腊 罗马,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古代两河流域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基本上每一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埃及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有些房屋会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续表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古代中国 远古 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逐渐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 以来 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明清时期 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古希腊罗马 希腊 —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罗马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这种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
美洲 北美 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 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亚马孙雨林 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思维导图】
【课堂检测】
1.下列与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村落表述相符的是( )
A.源于商人和手工业者防御的需要
B.穴居和巢居是其主要的居住方式
C.为人类提供了较安全的生活环境
D.与古希腊罗马民居的特点相类似
答案 C
解析 A项是集镇出现的原因,排除;村落形成时人们已经学会筑屋定居,排除B项;村落是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C项正确;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民居特点与古希腊罗马民居的特点不相似,排除D项。
2.下列关于村落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②尼罗河流域存在原始村落遗址 ③村落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④村落是有相当数量的居民聚集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②与史实相符,正确;村落是农业产生的结果,与社会分工无关,排除③;④是村落的概念,表述正确。故选B项。
3.下列关于集镇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贸易小镇出现 ②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③集镇的出现与社会分工密切相关 ④商人的出现与集镇的出现相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古时期贸易型城镇已经出现,①错误;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②正确;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③正确;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产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④正确。故选D项。
4.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它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D.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 A
解析 从坊市的界限再到晓市、夜市的出现,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商业发展导致先秦城市的兴起
B.市镇的兴起冲击了农村自然经济
C.唐朝城市打破了市坊界限
D.明清的商贸城市已经脱离政治中心
答案 B
解析 先秦城市的兴起并非源于商业发展,A项错误;市镇的兴起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农村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6.中国古代商业及城市(集镇)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②集镇出现专业分工 ③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④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
答案 C
解析 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明清时期,③发生在北宋,④发生在周朝,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③②。故选C项。
7.《三辅黄图》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这里的“市”是指( )
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答案 D
解析 明清时期出现专门的商业市镇,故A项错误;民间集市指的是草市,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夜市出现于宋朝,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市”受到了空间限制,这说明它受政府管理,故D项正确。
8.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的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监管
D.“市”的管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可知,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更为开放”指的是商品经济突破空间的限制,“全天候”指的是商品经济突破时间的限制,故选B项。
9.下列选项与如图所示民居表述相符的是( )
A.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B.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C.拱券和希腊柱式结构结合
D.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
答案 A
解析 图为古代埃及民居,A项正确。B、C、D三项属于古罗马建筑的特征,排除。
10.《徽州古村落》中对某村落的布局这样写道:“整个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文中所体现的是( )
A.宗法秩序伦理纲常 B.典型的拱形建筑特色
C.传统的四合院格局 D.砖石混合的建筑特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体现出宗法秩序、伦理纲常,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