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9 19:5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号
学法指导
1、学材准备:课本页、导学案、地图册、双色笔
2、学习流程
环节 学习方法
导入+解读目标 3分钟 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尝试通过知识线索,理解本节课主线知识。
读学 15分钟 1.读学勾画: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学习成果记录】的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2.读学疑难:将不会或不清楚的勾画序号写于前板 3、组内互学:组内互相检查勾画知识点是否到位,对于一些名词尝试性的进行互相解答和讨论。
课文解读 1、小组内尝试互相解答课文内一些名词知识点。 2、对一些专有知识名词进行解释,逐字翻译。
研展 5+8分钟 1.研学:仔细阅读研展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小组研学。 2.展示:语言流畅、表述准确,有一定板书展示。
重难点15分钟 通过史料论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角度解答重难点。 针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白话讲解。
知识梳理和思考 对本节课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实并尝试记忆。 思考本节课重难点,理解其中含义。
巩固练习8分钟 当堂巩固:选择题---必做,问答题---选做。
【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1、了解村落产生的概况、理解村落产生的意义。2、了解城市的产生和不同国家城市布局的主要表现,理解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提升目标:1、知道集镇出现的原因与过程。2、知道世界各地民居的不同状况,理解各地民居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成果记录
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读学 积累 课文部分 知识点问题提示
村落的产生 了解村落是如何产生的
集镇的出现 回忆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了解商业的出现。 了解中国古代镇的设立目的。 知道集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产生 了解早期城市的产生和特征。 了解中国古代和中古时期欧洲城市的大体情况
世界各地的民居 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 知道世界各地主要民居的大体情况。
名词解释
村落:村落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生活居住、生息繁衍的场所和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的基础。
城市的产生:世界第一批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后来,生产力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向有利于加工和贸易的交通便利的地点聚居,形成了固定的交换商品的居民点,也就是最早的城市的雏形。
研展任务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四、基础知识补充(书上缺失的重点内容):
1、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以便更好地生活。在原始社会前期,由于经济生活极其简单,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存,人们的居住地还不能称为聚落。
2、影响人类居住场所变化的原因
(1)人类最初选择穴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
制约。
(2)人类离开洞穴开始营建房屋定居,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原始农业生
产出现和房屋建造技术发展等紧密相关。
3、宋代集镇发展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加。
2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
③宋朝的工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④草市发展规模扩大,促进了集镇的勃兴。
(2)特点
①从规模来看,集镇数量总体还较少。
②从分布地区看,多集中于水陆交通要道,分布不平衡。
4、早期城市兴起的条件
(1)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相对的高水平,保障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创立了其集中在一定地方的条件。
(2)最初孤立的农村公社政治上的整体化和原始的国家机构的形成。
(3)手工业、军事、祭祀活动等方面的专职化的发展。
5、早期城市的特征
(1)城市中已有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员,如官吏、祭司等。
(2)早期城市已出现了杰出的建筑物、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有纪念碑、公共建筑物等作为城市政治、经济力量的标志。
(3)已开始有文字记述,如用文字记录粮食、地产等财富。早期城市已有测量及预报的学科;历法已用于生产。
(4)城市的权力机构组织征收赋税,进行社会控制。
(5)共同体成员的地城居住代替了部落的血缘居住。
(6)有了较以前更为复杂的阶级社会结构,贫富悬殊,阶级差别明显存在。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6、商朝城市的特点
(1)城市等级制度:与政治制度相对应,城邑分为王都、封国国都及一般城邑。
(2)城市布局特点
①商代城邑建筑规模宏伟。
②布局结构较规则,以宫室为主体,辅以官署和生产生活相关建筑以及城垣、壕沟等防御性设施。
。周朝城市的特点
(1)城市布局指导思想:以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形成城邑等级制度。
(2)城市性质:是奴囊主政治统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不具备明显的经济功能。
(3)建设规制: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
(4)城市选址:主要考虑政治、军事等因素。
7、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
(1)人口集聚。人口逐渐集中的现象明显,大量的城市及城市外围人口的存在是维持早期城市发展的基础力量。
(2)防脚。防御是城市聚落尤其是周围施以围球以备安全的成市的重要功能。
(3)政治与社会。管理职能是城市的基本职能,城市发展与王权的发展和礼制变迁密切相关。
(4)知识与智慧的传播与传承。早期城市一直是知识与智慧的承载者,居住于其中的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字体系和知识的解释与传播。
(5)宗庙祭祀。宗庙祭祀与行政管理职能相结合,王权统治者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维系其统治的权力。
(6)手工业生产。通过控制手工业的生产、分配和流通,早期国家的统治者们不断强化其权力。
8、中古时期欧洲城市的特点
(1)城市多为自发形成,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
(2)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3)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和繁荣,使一些城市开始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逐步成为自治城市。
(4)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斤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9、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城市产生,人口大量聚居在一个地方,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
(2)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工商业发展。
(3)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专业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
(4)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10、古希腊古罗马城市格局特点
(1)古希腊城市格局特点: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城市的中心,体现民主和平等。
(2)古罗马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11、古代两河流域民居特点
(1)一般为四合院式,各房间都面向宅内庭院,屋顶为倾斜式。
(2)用木料、黏土和芦苇建造。
(3)贫富分化程度影响到民居建筑。普通人住在用泥砖建筑的一层陋屋,较富裕的市民房屋多为两层建筑,用窑中烧制或在阳光下晒干的泥砖建造。
12、古代埃及民居特点_
(1)结构简单,规模不大,建筑难度小。
(2)民居形式有两种;一是以木结构作为框架,用芦苇编制成墙和屋顶,外面抹泥或者不抹;另一种是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再铺上一层泥土。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3)贫富分化严重,民居建材有差别,富人、贵族使用高级建材。
13、“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的原因
(1)永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
起维护和分割空间的作用。
(2)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灵活处理房屋
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3)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降低地震损害。
(4)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造。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更便于加工制造。
14、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类型多样的原因
(1)自然因素
①北方:冬季寒冷,为防寒保暖,建筑物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温层,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用料较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稳重。
2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墙体一般较薄(或仅用木板、竹篱笆),屋面较轻,出檐大,用料细,外观显得轻巧。
(2)社会政治因素:封建社会,衣食住行均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特别是建筑,不仅具备使用功能,更多的是表现出等级的社会功能。以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的布局主要是对称式的平面,封闭式的外观,这与我国封建礼教、宗族制度有很大关系。
(3)战乱因素:战乱频繁,迁徙一地,建起山村民居建筑。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民居,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来入侵,防御匪盗。
15、古希腊民居形式的演变及影响因素
(1)演变
①早期希腊的民居非常简陋,大部分只有一两间屋子,还保留着原始社会时期群居特征的残余。
②随着城邦政治的繁荣,人民重视公共空间和政治生活胜过私人物质财富,希腊民居也迎来了简约化时代。
(2)影响因素:宗教活动公共化;民主政治发展;女性地位变化。
16、印第安人住圆锥形帐篷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由于北美印第安人经常性的迁健,简单、易于搬迁和搭建的圆锥形帐篷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居住方式。
(2)特点
①搭建方式是由长木杆搭建成圆锥形结构,然后外覆野牛皮。这种帐蓬顶端留有天窗,可以让帐篷内的烟火等散出。
②帐篷外有鲜明的纹饰。
③帐篷顶端木杆呈放射状刺向天空,象征着印第安人的长矛,寓意英勇好战。
16、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民居建筑的认识
(1)两者住宅庭院存在较大的差异,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文化上的。两者年代、地域、文化等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建筑形式上的差异。
(2)古罗马民居中自由、因地制宜、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让人更能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与扩张的气息,以及不成熟感,而古希腊民居则更理智、更规整、更宁静、更质朴一些。
(3)这两者奠定了西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基础,对后世的建筑艺术文化影响深远。
17、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①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②独特的单体造型。大致可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体现了民居建筑的整体美观和统一。
③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
古代民居建筑文化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等。5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布局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当堂检测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2.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3.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4.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5.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整理内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和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