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0 10:20: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理解课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含义深刻的语句。
读懂课文,从描写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山般深沉的父爱与宽广、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理解课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启发谈话,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津湖》这部电影吗?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生:我知道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战争故事,非常感人,可惜我没有时间去看。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看过呢?
生(没有一人举手)
师:你们都没看过,有点遗憾。不过也没关系,老师这里有一些电影的片段,你们想不想看呢?
生:想——
师:在看电影片段之前,老师先来介绍一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1950年朝鲜南北内战爆发,美国支援南朝鲜共同对抗北朝鲜。美军的炮火已经侵袭到了我国东北地区,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这时候,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同朝鲜人民一起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这场战争历时2年零9个月,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军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告结束。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战争的激烈场景。
(播放电影《长津湖》片段1:长津湖战役中,朝鲜遇到50年一遇的寒冬,夜晚最低降至-40℃左右的气温。由于入朝仓促,各部队3天没吃到粮,弹药不能及时供给,冬季物资也不能及时补充,战士们饿了只能捧雪来吃。一块冰冻的土豆,战士们暖暖啃啃,能吃上一天。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战士们仍保持战斗状态在雪中埋伏了三天三夜,直到第四天才收到战斗命令。伍千里带领的七连一举捣毁美军“北极熊团”团部,但当时许多战士,已经冻死在阵地上,成了“冰雕连”。最后三个冰雕连仅有两人生还。)
师:看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1:我无法想象在当时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生2: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了不起了,当时环境恶劣,物资匮乏,敌人的物资远比我们多得多,可最后我们还是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师:是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太了不起了,为了国家、人民的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电影中七连指导员说过这么一句话“这场仗我们不打,那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是这些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说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更好地走进文本,催发情感。)
板块二:了解人物,初释课题
师:还是这部电影,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
(播放片段2:美军派飞机轰炸大榆洞,毛岸英想到指挥部本来没有几张地图,里面还有张大地图没有取出来,就跑去拿地图时,敌军的凝固汽油弹,铺天盖地掉下来,房子顿时一片火海。毛岸英同志就这样不幸牺牲了。)
师:毛岸英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我预习了课文,知道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
师:对,毛岸英是毛泽东最爱的长子。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抗美援朝时期发生在毛泽东和爱子毛岸英之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出示人物图片)
师: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一定对毛泽东有了了解。谁来介绍一下?
生:毛泽东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主席——毛主席。
生: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
生:毛泽东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英雄,他指挥过很多有名的战役,取得了胜利。
师:是呀!毛泽东他是一位伟人,是一位英雄。然而,生活中,毛主席也是一位父亲,他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毛岸英送去了朝鲜战场,不幸的是毛岸英在战争中牺牲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出示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生齐读课题。
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生:“青山”是指长着青草树木的山,“处处”是指到处,“忠骨”是指忠烈的遗骨。连起来就是长着青草和树木的山上到处可以埋葬忠烈的遗骨。
生:我来补充,这里的“遗骨”是指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的尸骨。
师小结:你们通过字面理解了课题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
生再次齐读课题。
(说明:学生初读课文,对课题的理解还是字面上的。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去理解课题的意思,而是等学生读懂了课文后再去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板块三:整体感知,聚焦内容
师: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这篇课文分成了“一”、“二”两个部分。
生:我还发现两个部分写的事情是相对独立的。
师:很好!你们读书很仔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写些了什么呢?请同学默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
下。
师:谁来说说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生1:司令部发来电报,告知毛岸英同志牺牲了。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完整吗
生2:这部分除了写电报的内容,还写到了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很悲痛。
师:好!那你能连起来来说完整吗
生2: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了关于毛主席爱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毛主席悲痛万分。
师:你不仅说完整了,语言也很简洁。第一部分中讲到了“电报”,你们谁知道什么是电报?
生:很早以前还没有电话,人们就用电报传送信息。
师:是呀!电报是电话没有普及前,一种用电信号的方式来传送文字、图表等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文中的这份电报是从哪里传到哪里的?
生:这份电报是从朝鲜前线传到中南海的。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封电报的内容来读一读。
生齐读“电报”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将这部分凝练成小标题,可以怎么概括呢?
生1:传来噩耗
生2:痛失爱子
师:你们觉得哪一个更贴切?
生3:我觉得第2个更好,因为第一个概括得不是很清楚。
师:我也同意,第2个概括得更清楚。
师板书:痛失爱子
师:接下来谁来说说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生1:毛主席决定将儿子遗骨安葬在朝鲜。
生2:我觉得毛主席是在内心非常悲痛,、很矛盾的情形下做出这个决定的。所以这样概括更完整——毛主席强忍悲痛,做出了将儿子遗骨埋葬在朝鲜的批示。
师:说得不错,同样我们也来为这部分提炼一个小标题吧!
生1:作出批示
生2:“作出批示”似乎没有将毛主席当时内心的悲痛体现出来,可以用“艰难抉择”。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老师采纳你的答案。
师板书:艰难抉择
(说明:从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解文章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师:通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相信同学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了。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1:明知道战争会有危险,有牺牲,毛主席为什么将儿子送去支援朝鲜打仗呢?
生2:毛主席为什么同意将儿子的遗骨留在朝鲜呢?
生3:文章最后一节“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有的是关于人物的,有的是关于背景的,有的是关于具体的语句的,我们把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发现只要我们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这一切的问题就都可以找到答案了。
(说明: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一定的提问方法,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也为后面的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文章两部分提炼了小标题,谁能根据小标题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毛主席收到了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消息,非常悲痛。在收到朝鲜方面希望把岸英的遗骨埋葬在朝鲜的请示后,毛主席强忍悲痛,作出了同意的批示。
师:通过《军神》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
板块二:品词析句,走进内心
学习任务二: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语句,从他的动作、语言、神态,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在书上做好简单的旁批。
学生交流点拨: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出示句子)
生2:这句中的“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体会到主席当时内心一定非常痛苦。
师:是呀,主席没有说任何的话,却比说话更让人感受到他的悲痛。
生3:我补充,这句话中“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也能看出毛主席在失去儿子后非常的悲痛。
师:是呀!你观察得非常仔细。这句话抓住了毛主席的动作,一支接着一支抽烟,表面的平静难以掩饰他内心的波澜,让我们体会到主席是在强忍住心中的痛。
师随机板书:动作
师:整整一天,毛主席一句话没说,就连饭也没吃,他在想什么?文中没有直接描写,但是从后面的句子中,你能揣测一下主席当时内心的活动吗?
生1:他在想当年地下党冒着生命危险,才找到分别15载的儿子毛岸英,将他送回到自己身边。
生2:他在想岸英离开自己去苏联留学,去农村锻炼的情形。
师:这哪里是一天,这分明是28年呀!28年主席和儿子聚少离多,可每次都能平安回来,这次岸英怎么会回不来了……主席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主席的悲痛的心情。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让我们继续去感受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出示句子)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话。(指名学生读句子)
师:这句话中除了语言描写,还有什么描写?
生2:这句中还描写了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情,“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这些词语。
师随机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师: “岸英!岸英!”这是主席对儿子的深情呼唤。我们通过对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深切地感受到一位父亲的失子之痛。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师引读——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
(生: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后来……)
(师引读——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生:“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了他的失子之痛。接着请大家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的内容。
学习任务三:
1.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语句,说说主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从他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怎样的内心?在书上做好简单的旁批。
2.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
生1:我找到了“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从毛主席的动作、神态,我体会到毛主席对爱子的思念,沉浸在失去爱子的悲痛中。
师:你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语是哪几个?
生:站、仰、望、眷恋
师:谁能说说眷恋的意思?
生:眷恋是指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师:你预习得非常认真。“眷恋”写出了主席对儿子的深切地思念,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交流一下你写的句子。
生1:我仿佛看到毛主席拿着电报的手颤抖着,眼里噙着泪花。
生2:毛主席可能会拿出岸英给自己写过的信,一遍又一遍地读着……
生3:毛主席可能拿出岸英和自己拍的合影,轻轻抚摸……
师:是呀!此时此刻,毛主席正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他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仰起头,望着天花板, 这骨肉亲情怎能割舍呀!毛主席多么想再见儿子一眼,哪怕是儿子的遗骨。此刻他想的和说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找到了下文的“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和“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两句话,从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我体会到毛主席作为父亲,很想把儿子遗骨运回国,但是他是国家和人民的主席,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他要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儿子的遗骨安葬在朝鲜。
师:这两句话着重写了主席的语言,你们注意到了吗?这两句反问句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有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岸英不能搞特殊,应该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师:毛主席的语言中的两句反问句更能感受到什么?
生:反问句更让我体会到毛主席身为国家主席,他没有只考虑自己个人的意愿,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
师:好!你能读好他的话吗?
生读。
师:是呀!而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又体会到一位国家主席伟大宽广的胸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
生:我找到了“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句话中“踌躇”的意思是“犹豫、迟疑”,前文写到毛主席已经做出了决定,这里为什么又“踌躇”了呢?
师:你很会思考,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毛主席具有伟大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境界,但当要签字时,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还是那么的不舍,这是人之常情。
师:对!毛主席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他再也见不到儿子了。
生:意味着儿子的遗骨回不到主席的身边了。
生:“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描写毛主席的,但从“打湿的枕巾”我体会到毛主席一定是一夜未眠,满怀悲痛的心情。
师:在这个彻夜未眠的夜晚,毛主席即使有再多的不舍,还是在记录稿上签了字。“转向”“指指”这些动作都表现出主席内心的矛盾。此时,你又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毛主席坐在灯下,手中握着的笔迟迟落不下去。
生:我仿佛听到:“岸英!岸英!”毛主席一遍遍低声呼唤着。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呢?
师小结:留白,更能让人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巨大悲痛。这部分的内容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将毛主席是否将儿子遗骨运回国的矛盾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大家对留白处的想象,说明同学们对主席的艰难抉择有了深刻的理解。
(说明:读中想象,读说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板块三:理解课题,升华情感
师: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它的下句是“何须马革裹尸还”。课文学完了,谁能说说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
生:老师我觉得“忠骨”在这里是指“以毛岸英为代表的在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战士的遗骨。
生:“马革裹尸”在原来的诗句中是指用战马的皮把战士的尸体包起来。在文中我觉得指的是英勇善战,死于战场的战士的遗骨运回家乡安葬。
师:请把两位同学的理解合起来说一说这两句诗在文中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青山到处可以埋志愿军战士们的遗骨,为何一定要安葬回自己的家乡呢?
生:老师,我觉得他的答案还没有将毛主席对这些为国捐躯的志愿军战士的高度评价表达出来。我是这么理解这两句诗句在文中的意思的,革命者既然把身心都奉献给了祖国,那死后尸身是否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何妨。
师:说得很好!这句话是对毛岸英为代表的志愿者的高度评价。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骨运回家乡安葬,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我们一起齐读这句话。
师总结: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的失子之痛,更看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宽广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是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后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中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互相启发,认识升华。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感受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读、去体会,促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习真正的发生在学生身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