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国古代史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2024年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烽火戏诸侯 犬戎破镐京 西周灭亡
新课导入
概念阐释-东周分期:春秋战国
平王东迁 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时空观念:通过识读地图,了解春秋争霸的过程;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识记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并探究春秋争霸的影响。
家国情怀: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崛起的意义。
核心素养
知识目标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
本课知识结构
一、王室衰微(P28-29)
二、诸侯争霸(P29-31)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P31)
一 王室衰微
一、王室衰微
表现1:
分封制瓦解
按照血缘层层分封
诸侯委派官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一、王室衰微
表现1:
分封制瓦解
表现2:
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材料:西周王室是天下的大宗,但却首先发生了争夺。周幽王废已立的嫡长子宜臼而立宠姬褒姒所生的伯服。导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其后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都以庶出而争王位,造成王室大乱,致使周天子的地位愈弱。
鲁国是号称最尊周礼的,可是这种斗争却在春秋初年就开始了。鲁隐公被其弟桓公谋杀而死,桓公以非正常的手段当了鲁君,他的儿子庆父势力强大,控制着国君的废立。稍后于鲁国,晋国也出现长期内乱。先是曲沃小宗与晋国公室斗争了60余年,终灭大宗而代之。
一、王室衰微
表现1:
分封制瓦解
表现2:
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表现3:
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视频:周王室衰落
二 诸侯争霸
说一说:观察春秋初期的形势图,说说哪些国家可能称霸?
二、诸侯争霸
找一找:阅读教材,找出诸侯争霸的原因、旗号、目的是什么?当时著名的霸主有哪几位?
1、争霸概况
(1)原因: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自身利益
(2)旗号:
尊王攘夷
(3)目的:
争夺霸主地位
(4)春秋五霸:
说法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说法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hé]闾[lǘ]、勾践
齐桓公
尊王攘夷
晋文公
会盟天下
楚庄王
问鼎中原
秦穆公
独霸西戎
吴王阖闾
纵横江淮
越王勾践
东南称雄
2、齐桓公
(1)称霸原因:
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②打“尊天子、攘四夷”旗号。
(2)结果:
成为春秋首霸
讲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下列成语故事!!
齐桓公时期—管鲍之交
晋文公时期—退避三舍
楚庄王时期—一鸣惊人
越王勾践时期—卧薪尝胆
3、争霸影响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孟子:“春秋无义战”
春秋殉马坑
夫差矛与勾践剑
(1)消极:
(2)积极:
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极大破坏社会生产;
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说一说:回忆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生产工具?
石器
木耒
骨耜
青铜耒、铲、斧
铁犁牛耕图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国语》记载:孔子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铁犁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2、手工业:
规模扩大 各行业发展
铜柄铁剑:中国迄今发掘出土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金镡金首铁剑: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少数春秋时期铁器之一
楚国漆器
3、商业:
活跃 出现市场 金属货币
莲鹤方壶
1.生产工具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下列生产工具代表我国古代居民一定时期内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
A. B. C. D.
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
【答案】D
【详解】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河姆渡居民使用的骨耜、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和春秋战国时期铁犁铧相比较,铁犁铧属于铁器,更锋利,铁器的使用代表我国古代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D项正确;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属于打制石器,断面不锋利,不代表我国古代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排除A项;骨耜是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不代表我国古代一定时期生产力最高水平,排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农具较石器和骨耜进步,但没有铁器锋利,不代表我国古代一定时期生产力最高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衰微
C.周天子势力强于诸侯 D.齐、晋主动与鲁国结好
课后巩固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鲁国朝齐和朝晋的次数明显多于朝觐周天子的次数,这说明在鲁国看来,齐国、晋国比周天子更重要,这也从侧面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吧不能体现“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王室衰微,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鲁国朝齐和朝晋,不是结好,排除D项。故选B项。
3.思想家孟子曾提出“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无义战”的评价说明这一时期战争的实质是( )
A.为满足奴隶主掠夺土地、人口和财产的私欲
B.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D.奴隶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暴政
课后巩固
【答案】A
【详解】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实质 是为满足奴隶主掠夺土地、人口和财产的私欲,A项正确;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的进程属于影响,排除B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是奴隶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暴政,排除D项。故选A项。
4.春秋时期,齐桓公并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秦穆公并国十二;到战国初期,西周初年的将近一百个国家仅余十几个。由此可知,诸侯争霸
A.阻碍了社会经济进步 B.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C.促进了国家局部统一 D.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
课后巩固
【答案】C
【详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在争霸过程中,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诸侯争霸的影响,排除A;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材料不是说明诸侯争霸对于边疆地区开发,排除D。故选C。
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