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0 15:3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1912年的民国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第四条效仿日本选举法,规定:选民资格为“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者;二,有值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者”,但中国当时不存在所得税和营业税,所缴纳直接税的大多数是农民与地主,五百元不动产包含的田产、房产等是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这一规定( )
A.表明日式民主难以促成我国政治近代化
B.造成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外部动力不足
C.反映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重重
D.说明当时代议制缺乏有效运行的条件
2.民国初年,政党活动多围绕政党领袖进行,各党派争相邀请名流出任党首,跨党现象十分普遍,如梁启超有3个党籍、汤化龙有6个党籍。各党派凭借招揽的精英彼此攻讦,相互掣肘,而“平民翻为旁观看热闹之闲”。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政党政治难以有效运作 B.资产阶级政党已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C.制度缺陷导致党争不断 D.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难以调和
3.1912年4月,《共和国教科书》出版,明确“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等内容。1917年1月,《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出版,其内容有“总说(公民、公民之资格)、公民之权利、公民之义务、地方自治、国家之组织”等。《共和国教科书》的出版( )
A.意在抵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B.推动了民主共和政体不断发展完善
C.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开启了中国学校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4.孙中山强调,“所谓以党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以治”。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指出:“举凡一切政治上具体之方案与政策,均可由中央政治会议之发动,正式交付与政府。”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
A.照搬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积极践行建国纲领
C.加快了训政向宪政过渡 D.追求一党专制独裁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对省、道、县级等行政机构的存废进行了讨论,最终否定了当时呼声最高的联邦制方案,也否定了废省的方案,而是强调省之区域暂时维持现状。这一决定( )
A.有助于稳定革命后的社会秩序 B.加速了南北和谈进程
C.强化了临时政府的地方管治权 D.重塑了民主共和政体
6.孙中山指出:“除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规定的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直接民权才是真正的民权。直接民权凡四种一选举权、一罢免权、一创制权、一复决权。”关于县治的规定有助于( )
A.提高地方的行政管理效率 B.构建直接民权的国家模式
C.践行主权在民的价值理念 D.深化基层的分权制衡实践
7.民国著名记者黄远庸曾这样形容民初政治:“其新者以为法律万能,但能全本抄录外国之法科全书,吾国便不难立时变成黄金世界。其旧派则任有何种法律,然我曹自有我曹之窟穴,自有我曹之本领及伎俩。此二派水火之不能相容。”作者意在说明当时的中国( )
A.不适用于西方民主政治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需经历深刻的社会革命 D.民主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8.清末,资政院议员绝大多数具有科举功名经历。到民国初年,国会议员则更多的是工业资本家、金融业资本家、绅商、教育新闻业者、小业主等,其中最活跃的参与分子主要是新兴的市民群体代表。这一变化( )
A.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B.说明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
C.反映出辛亥革命获得了广泛支持 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9.1913年2月,宋教仁在上海发表演说:“有主张总统制者,有主张内阁制者,而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宋教仁的这一主张( )
A.体现了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B.推动了政党政治的成熟
C.夯实了国民党的统治根基 D.意在批判袁世凯的帝制
10.梁启超认为,必须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革命党人强调“建设新政府之模范,即为开浚人民之政治思想,培养人民之政治智识,习练人民之政治能力之一大机关”。二者的分歧在于( )
A.革命与改良孰重孰轻 B.平民与精英孰优孰劣
C.立宪与共和孰是孰非 D.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
11.1940年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有必要设计一种既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又不同于欧美资产阶级专政,即新民主主义的“政体”。这种政体应实行民主集中制,“采取国民大会、省民大会、县民大会、区民大会直至乡民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大会选举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B.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
C.注重借鉴苏俄革命经验 D.致力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2.1941年11月8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林伯渠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边区成立三年来,“在边区和县级我们都建立了正规的参议会,行政工作集中于政府,创制复决之权及对于政府行政人员选举罢免之权,则属于各该级参议会。至于乡市则采取议行合一制度”。这体现出边区政权( )
A.工农民主专政的特色 B.主权在民的施政宗旨
C.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13.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 )
A.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适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
C.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D.有利于巩固各级苏维埃政权
14.1949年9月之前,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及华中行政办事处等大行政区人民政权,从而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有办公厅、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交通部、公安部等。大行政区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游击式政府向正规化政府的演进
B.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建设
C.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民主政权
D.体现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实施
15.林伯渠说:“在土地分配已久的区域,也还有地主和士绅,他们从绝望的地位见到三三制,就多表示出意外与兴奋的心情。例如说,共产党宽宏大量,仁义治国;从前以为革命不要咱们这号人了,今天咱也能管政权……咱们也有权利,也能干事,同别人平等了;真正实行三三制了。”其意在说明,“三三制”的实施( )
A.有助于推动根据地土地运动的开展 B.确保了边区各阶级的抗日团结
C.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建设边区的积极性 D.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壮大
16.如图选自江西省农民协会在1927年出版的《农民画报》。这幅漫画意在( )
注:图中右上方文字内容为“我们辛‘苦’,他们(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吃得快‘活’,不把他们除掉,我们何以安生”。
A.宣传新的土地革命纲领 B.号召关注农民生活疾苦
C.激发农民的反封建意识 D.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7.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交农民使用”,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苏区中央局发布通告指出,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主要还是要取得土地所有权”。此变化体现( )
A.土地政策顺应革命形势需要 B.土地革命具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C.土地公有化转变为个人私有 D.根据地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的理念
18.1948年5月,中共中央着眼战略形势发展,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全区划为1个行政省.6个行政公署,294个县.1948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管辖五省二市的人民政权——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这一政权的建立( )
A.标志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C.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D.表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19.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在延安召开,在选举的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7名,超过了三分之一。当选的徐特立(共产党员)立即声明,请求“退出”,得到大会的赞同和同意,并按原选得票多少,递补了一位非党人士。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调动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热情 D.消弥了社会各阶级间的政治分歧
20.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颁布施政纲领,其中规定“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发展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奖励私人企业,保护私有财产,欢迎外地投资,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垄断统制”“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这些规定( )
A.表明边区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B.废除了根据地的私有经济
C.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21.陕甘宁边区在边区、县级参议会和政府中实行了“三三制”,但在乡一级实行“议行合一制”(即行政与立法统一),并创造了“一揽子会”的形式。对此,李维汉曾给予明确地说明,乡村主要是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由地主代表农民,“于理不通,于情不合”。尤其是在乡长、文书等主要干部中,更不能强求贯彻“三三制”。这表明陕甘宁边区( )
A.多村管理低效率运行 B.基层治理采取灵活方式
C.政府权力向地方渗透 D.照搬苏联政府构成模式
22.1954年9月宪法颁布后,同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就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材料反映出新中国( )
A.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B.民主政治建设的与时俱进
C.注重消除各阶级的利益分歧 D.政治建设根植于党派和谐
23.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该权力实际上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自选拔,明代由都察院挑选人员后拟定候选人,然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8年我国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官选任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家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24.1950年《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指出:“在(土地改革)运动开展的地区,普遍地召集了县、区、乡三级的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农民积极分子已大批产生,已有三万八千多个乡政权实行了改造……农民协会应该成为土地改革队伍的主要组织形式和执行机关。”这表明土地改革
A.延续了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 B.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
C.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动员能力 D.标志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5.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要提倡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但是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单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禁止人接触不正常的现象,禁止人接触丑恶的现象,禁止人接触错误思想,禁止人看牛鬼蛇神,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据此可知,毛泽东( )
A.发现“双百”方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B.主张通过民主的方式加强文化建设
C.认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任务艰巨 D.认识到经济建设必须做好党群工作
26.盐汽水是预防人们在高温环境下热痉挛的功能性饮料。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从苏联引进盐汽水,并为其制定了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当时盐汽水的利润低于甜汽水,汽水生产厂仍将它的生产置于首要位置;还有一些高温工矿企业自行建立盐汽水生产车间。上述现象( )
A.展现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成果 B.反映了当时重工业落后的局面
C.受到“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7.199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规定》,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次明确规定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选举农民工代表。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
A.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 B.城乡间的发展差距缩小
C.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政府管理结构得到优化
28.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能够充分反映各阶层利益,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材料意在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A.丰富了基层民主表达方式 B.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2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讨论草拟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时,董必武说:“苏联实行联邦制,所以组成了主席团,但中国没有这个事实,不必仿行此制”;谈到政务院的组织时,周恩来指出:“我们也不是要模仿苏联,一切还是由本身的需要出发。”二人意在强调( )
A.中国的政治构建有别于苏联 B.要借鉴苏联的政治体制
C.政治体制建设需从国情出发 D.对苏联政治模式的反思
30.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农村按居民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到1988年全国共有乡(镇)政府698万个。“社改乡”和“队改委”完成后,形成了一种新的乡村政治结构——“乡政村治”。据此可知,乡村政治结构的变革( )
A.有利于激发乡村社会的活力 B.强化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的控制
C.践行了地方分权的民主原则 D.旨在提升农民群众的参政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政治传统屡遭破坏的历史,为防患于未然,议会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将作为惯例的种种传统权利和自由写入法律文件,使之得到巩固、强化。通常认为,《权利法案》使议会取得高于国王的权力和地位,从而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然而如果这些关于早已存在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君主立宪的主要依据,那么严格来说,革命的政治后果并不是建立君主立宪,而是将这种早已存在的立宪传统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起来,以消除对议会的干扰和破坏。从某种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英国革命的实际意义也就主要在于此。
——摘编自张新宇《从<权利法案>看英国革命》
材料二 遵守宪法是孙中山对袁的另一要求,宪法制定之前,先制定临时约法,3月7日,临时参议院开始讨论,3月11日公布,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总统、国务员行使统治权。人民一律平等……(均在法律上享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被选举权利、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总统总揽政务,统率陆、海军,任命文武职员。但制定官制、官规,任命国务员、大使、公使及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则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命令,公布法律及命令,均须国务员副署。约法施行十个月内,召集国会,制定宪法。就约法条文而论,关于民权的规定,与一般民主国家无大不同,为中国前所未有之事。对于国会的权力,尽量提高,对于总统的权力,多方限制,与内阁制相近。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者强调《权利法案》的哪些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近代政治的发展趋势。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中华民国实行《临时约法》,推行全民选举制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民初的新兴资产阶级只有少数激进的革命派热衷于政治变革,其中绝大多数的资产阶级有些投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等反动势力的怀抱,成为买办资产阶级;还有一些既不坚持革命又不向反动势力靠拢的墙头之草,最终会被彻底地扼杀。这也说明了新兴资产阶级在不具备实力和政治支柱的情形下,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它并不属于当时两大对立阶级中的哪个主体,它虽然也处于矛盾之中,但表现的是那么软弱无力和无所适从。因此,民初的政治变革难逃失败的命运。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邦联政府的软弱无力,激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和奴隶主的统治,使他们感到邦联政府统治力量太弱,必须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制宪会议在费城议事堂举行。出席代表共55人,经过4个月的激烈争论,取得了妥协……《1787年宪法》下的联邦政府,明确规定了中央统治地方,地方从属中央,在国家的重大问题上,中央拥有最高权力,这样就把联邦主义原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美国由“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邦联转变为“四肢听从头脑指挥”的联邦。
——摘编自庄艳、王亚敏《<1787年宪法>和美国政体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治变革难逃失败的命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建立联邦政体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中国与独立后的美国在政治变革上所面临的相似情况。
33.在历经艰难的探索之后,中国人民找到了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宋教仁说:“以前,我们是革命党,现在,我们是革命的政党。以前,是秘密的组织,现在是公开的组织。”“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他相信,国民党可以通过光明正大的竞选活动争取占据议会的多数席位;若不能占据议会的多数席位,也可退而在野,严密地监督政府。
——摘编自邹小站《民初政党内阁论的困境》
材料二 华北人民政府由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政府委员若干人组成“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府委员会不但是华北的最高权力机关,可以立法,而且通过下属各部、会、院、行、厅等16个部门处理政务。根据华北人民政府的模式,东北人民政府随之产生。华北与东北人民政府建立后,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在西北、中南、华东和西南各地区设立大区政权机关的问题。
——李格《略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的建立》
材料三 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教仁对国民党政治目标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初政治环境的角度,分析宋教仁上述认识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华北人民政府政治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的政治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前半程”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根据材料三,概述我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意义。
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资产阶级效仿西方和日本的政治制度,成立议会,以实现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材料“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者;有值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者”“缴纳直接税……农民与地主,五百元不动产……是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反映出民国初期的选举中,忽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致使作为资产阶级主体的商业资产者失去了选举权,这便让民主政治的主要推动者—一资产阶级的选民优势没有得出体现,剥夺了资产阶级的自身的选举权,而作为“落后”阶级的地主阶级却拥有广泛的选举权,这导致难以获得资产阶级的支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实行中的弊端,而非日式的代议制民主的缺陷,排除A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动力,排除B项;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选举中不同的地位不能体现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民国初年,政党活动多围绕政党领袖进行,各党派争相邀请名流出任党首,跨党现象十分普遍……各党派凭借招揽的精英彼此攻讦,相互掣肘”,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活动频繁,相互竞争,但是平民只是当作热闹对待,说明此时政党制度存在缺陷,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政党之间的互相攻讦,并不能说明政党政治难以运作,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党与专制统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12—1917年(中国)。据材料“总说(公民、公民之资格)、公民之权利、公民之义务、地方自治、国家之组织”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共和国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等教育资料的出版,促进了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C项正确;1912年4月,袁世凯尚未采取复辟帝制的行为,排除A项;北洋军阀统治使得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排除B项;洋务派率先在中国建立起一批近代学堂,从而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孙中山的主张和1928年国民党的做法对比可知,国民党逐渐由“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到“均可由中央政治会议之发动,正式交付与政府”,再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追求一党专制独裁,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照搬西方的议会民主,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建国纲领”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没有开始从训政向宪政的过渡,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否定了中央实行联邦制和地方废省的变动,维持革命后的社会现状。这一决定既是对传统政治习惯的继承,也是对地方各利益群体(尤其是实际控制者)的妥协,有助于稳定革命后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南北和谈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加强临时政府地方管治权之意,部分区域仍处于地方实力派和清政府管辖之下,排除C项;“重塑”表述错误,民主共和政体在成立临时政府时已经建成,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为原则,材料“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直接民权才是真正的民权”,可得出结论:县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权,实现主权在民,C项正确;该规定体现的是一种理念,无法体现对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模式已经构建,排除B项;“直接民权凡四种一选举权、一罢免权、一创制权、一复决权。”不能体现分权制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反映当时有人认为只要照搬西方法律,中国立刻就能实现民主政治;同时旧的势力、旧的观念并没有彻底被清除,新旧交锋的胜负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C项正确;A项以偏概全,只看到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批评,排除A项;专制思想和君主专制制度不同,辛亥革命已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主法制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到民国初年(中国)。材料强调相对于清末,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结构,涉及了工业资本家等多个群体,体现出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B项正确;材料所述变化并未动摇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是涉及资产阶级等社会中层,广大下层人民并没有参与,因此得不出C项结论,排除C项;“经济结构”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知,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宋教仁在演说中主张内阁制而非总统制,目的是为了实现议院政治,避免总统制可能带来的政治动荡。这种主张体现了他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和思考,试图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国家的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A项正确;宋教仁的主张有利于政党政治发展,但推动政党政治的成熟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宋教仁只是发表了一份关于民主政治的认识言论,并不能夯实国民党统治根基,排除C项;当时袁世凯尚未称帝,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主张要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侧重于先启发国民,然后再进行变革,而革命党人主张先革新政府,然后再“开浚人民之政治思想,培养人民之政治智识,习练人民之政治能力”,优先于先变革政府,再逐渐启导民众,所以二者是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的分歧,D项正确;梁启超是改良派,革命党人主张革命,A项顺序颠倒,排除A项;材料只是就革命程序孰先孰后进行讨论,并没有涉及社会阶层与群体,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革命后建立何种政体进行探讨,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940年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政体”主张实行民主集中制,并通过各级大会选举政府。这种政体既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欧美的资产阶级专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化新方案,B项正确;“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不完全准确,因为题干强调的是政体设计而非具体政权创建,排除B项;题干明确指出这种政体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项;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行政工作集中于政府,创制复决之权及对于政府行政人员选举罢免之权,则属于各该级参议会”,这体现出陕甘宁边区政权主权在民的施政宗旨,B项正确;苏维埃工农民主制属于工农民主专政,而陕甘宁边区政权不同于苏维埃工农民主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统一战线问题,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陕甘宁边区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正确处理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能够保证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民主选举,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抗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由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A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排除C项;有利于巩固各级苏维埃政权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9月之前(中国)。1949年9月之前,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及华中行政办事处等大行政区人民政权,从而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制度的探索,有利于由之前游击式政府转向正规化政府提供经验,A项正确;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建设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排除C项;大行政区制度建设不属于爱国主义统一战线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三三制得到了地主和士绅的拥护,这说明三三制有助于调动社会各界建设边区的积极性,C项正确;三三制是政权建设原则,和土地运动并无关系,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地主士绅对三三制的拥护,并不是强调三三制推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壮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27年江西农民协会的漫画,漫画内容是“我们辛‘苦’,他们(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吃得快‘活’,不把他们除掉,我们何以安生”,反映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这有利于激发农民的反封建意识,C项正确;此时1927年,1927年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决定,但无法判断该画具体时间,不能确定其宣传新的土地革命纲领,排除A项;漫画主要反映地主阶级的剥削农民,号召除掉地主,并不仅仅是关心农民疾苦,排除B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规定只“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又“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这些变化表明了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当时的土地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完善,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且材料中有明显对没收地主土地的描述,因此不存在土地公有制转变为个人私有的说法,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为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材料中是1929-1931年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与新民主主义理念无明显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材料时间“1948年”以及“行政省”“人民政府”等信息可知,材料讲述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C项正确;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回城市,排除A项;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人民共和国建立奠定理论基础,排除B项;三大战役标志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三大战役的时间为1948年9月~1949年1月,与题目时间与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在材料中“当选的边区政府委员会委员共18名,其中共产党员7人,超过了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徐特立当即请求退出,得到了大会的同意”,结合史实,1941年3月毛泽东作出“三三制”的指示,这说明边区政府积极贯彻“三三制”原则,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共开始尝试创建革命政权,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共的三三制原则,强调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没有强调农民的参政热情,排除C项;三三制无法消弥了社会各阶级间的政治分歧,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边区政府以官方文件的方式规范公务员行为,鼓励边区私营的工商业发展,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等,该时期正值抗战相持阶段,表明当时中共意在发展边区生产以坚持长期抗战,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D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政府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并未转移,排除A项;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私有经济仍然存在,排除B项;1941年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三三制”“议行合一”“创造了‘一揽子会’的形式”“尤其是在乡长、文书等主要干部中,更不能强求贯彻‘三三制’”及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体现了基层治理采取灵活方式,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乡村管理的效率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权力向地方渗透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并不是照搬苏联的政府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颁布不久,政治协商会议就对政协性质作了进一步规定,这说明新中国注重民主政治建设的与时俱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排除A项;“消除各阶级的利益分歧”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政治建设根植于党派和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越来越民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D项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排除B项;C项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5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农民积极分子已大批产生,已有三万八千多个乡政权实行了改造……农民协会应该成为土地改革队伍的主要组织形式和执行机关”可知,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参政积极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动员能力,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出土地改革重塑了乡村治理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来禁止人们接触错误的、丑恶的、不正常的现象和思想,而是要让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辨别,通过民主的讨论和交流,让正确的东西在与错误的东西的比较和斗争中得以彰显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双百”方针实施中出现了问题,而是在强调文化建设的方法和理念,排除A项;材料重点在于讨论文化建设的方式,而非社会主要矛盾的任务艰巨程度,排除C项;材料主要围绕文化建设展开,而非经济建设中的党群工作,排除D项。故选B项。
2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国民生活健康状况比较关心,尽管盐汽水的利润不高,但仍然多种渠道确保盐汽水的供应,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权,D项正确;大规模经济建设成就应该是一五计划完成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高温工矿企业需要盐汽水降温避暑,没有体现重工业的落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建设情况,与外交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规定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选举农民工代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不断根据国情的变化完善人民代表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C项正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基层民主建设的显著成就,排除A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政府管理结构是指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能够充分反映各阶层利益,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知,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充分反映各阶层的利益,平衡各种利益关系,而且能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这些都有助于团结各个阶层,从而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助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而不是丰富基层民主的表达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不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B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守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苏联实行联邦制,所以组成了主席团,但中国没有这个事实,不必仿行此制”“我们也不是要模仿苏联,一切还是由本身的需要出发”可知,新中国初期,董必武和周恩来认为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方式不需要效仿苏联政治体制的特点,他们强调应从国情出发建立建设中国式政治体制,C项正确;中国的政治构建有别于苏联,是中国从国情出发建设政治体制的结果,不是董必武、周恩来的强调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二者意在强调从国情出发,并非强调借鉴苏联政治体制的重要性,排除B项;两者没有提到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排除D项。故选C项。
3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乡、民族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农村按居民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所学知识可知,乡村的政治结构中既有乡镇政府,也有群众基层自治的村民委员会,两者相互结合,充分发挥了农民在基层管理中的作用,有利于激发乡村社会的活力,A项正确;“农村按居民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属于基层自治,不属于国家对农村基层控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乡镇政府的权利,不能得知地方分权,且中国基层治理中没有体现地方分权的原则,排除C项;“农村按居民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属于基层自治,并不属于参政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
31.(1)作用:该学者强调《权利法案》是将早已存在的立宪传统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巩固传统权力和自由;确定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避免权力冲突。
(2)特点:因人设制;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多种制度(形式);过渡性(临时性);用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3)趋势:①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此处)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英国。根据材料一“将作为惯例的种种传统权利和自由写入法律文件,使之得到巩固、强化”得出该学者强调《权利法案》是将早已存在的立宪传统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以及巩固传统权力和自由;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使议会取得高于国王的权力和地位,从而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得出确定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以及避免权力冲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对于国会的权力,尽量提高,对于总统的权力,多方限制,与内阁制相近”得出因人设制;根据材料二“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总统总揽政务,统率陆、海军,任命文武职员.但制定官制、官规,任命国务员、大使、公使及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则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命令,公布法律及命令,均须国务员副署”得出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多种制度;根据材料二“宪法制定之前,先制定临时约法”得出具有过渡性,用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以及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从某种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32.(1)只有少数激进的革命派热衷于政治变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等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中央政府软弱,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民国初年“政治变革难逃失败的命运”的原因根据“ 民初的新兴资产阶级只有少数激进的革命派热衷于政治变革,其中绝大多数的资产阶级有些投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等反动势力的怀抱,成为买办资产阶级”得出只有少数激进的革命派热衷于政治变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等反动势力强大;根据“ 新兴资产阶级在不具备实力和政治支柱的情形下,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它并不属于当时两大对立阶级中的哪个主体,它虽然也处于矛盾之中,但表现的是那么软弱无力和无所适从”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美国建立联邦政体的意义根据“《1787年宪法》下的联邦政府,明确规定了中央统治地方,地方从属中央,在国家的重大问题上,中央拥有最高权力,这样就把联邦主义原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得出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根据“邦联政府的软弱无力,激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得出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美国。根据“民初的新兴资产阶级只有少数激进的革命派热衷于政治变革,其中绝大多数的资产阶级有些投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等反动势力的怀抱,成为买办资产阶级”“ 邦联政府的软弱无力,激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国初年的中国与独立后的美国在政治变革上所面临的相似情况是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社会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33.(1)认识:通过竞选成为议会多数党或监督政府的在野党。原因: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民初政党政治热潮的出现。
(2)特点:立法和政务合一(答“委员会制”也可)。政治意义: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支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推动了其他解放区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意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幸福安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任意答出2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认识:根据材料“他相信,国民党可以通过光明正大的竞选活动争取占据议会的多数席位;若不能占据议会的多数席位,也可退而在野,严密地监督政府。”得出通过竞选成为议会多数党或监督政府的在野党。
原因:根据材料“民国建立后”结合所学可得出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民初政党政治热潮的出现。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政府委员会不但是华北的最高权力机关,可以立法”可知,立法和政务合一。政治意义:根据材料“华北与东北人民政府建立后,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在西北、中南、华东和西南各地区设立大区政权机关的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及推动其他解放区的行政机构的建立;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及时代背景可知,可从巩固新兴的人民主权、支持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等角度进行补充。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1949-至今)。结合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最大优势: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参政议政。政权稳定。所以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幸福安康及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