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复习习题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复习习题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0 22:45:55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必备知识 1.知道中华民国建立及影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史事
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重要成果。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和法律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认识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此后,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从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的角度理解中华民国创建的进步性
史料实证:通过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理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历史解释:通过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家国情怀:通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创建中华民国所作的贡献,树立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中华 民国 的 建立 背景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__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标志 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措施 以________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成果
孙中山
1912
1
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袁世凯 窃取革 命果实 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________,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经过 (1)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2)3月,袁世凯在____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共和
北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____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________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________和权利
(4)参议院行使__________,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__________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全体国民
平等
自由
立法权
行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2)肯定了资产阶级____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____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
民主自由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1)资产阶级革命派:19世纪末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从改良主义的影响下解放出来,迅速走上了革命道路,到20世纪初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废除封建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黄兴、章太炎、陈天华、邹容等。
1 
核心概念
      孙中山1912年在《告友邦书》中写道:“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这表明(  )
A.孙中山主张和平共处 B.民国对不平等条约的漠视
C.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民国的国家主权尚不明晰
C
(2)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是1912—1949年间中国的国家名称,简称民国,分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历史时期。南京临时政府特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对南京临时政府政权性质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二是不仅政府的主要权力掌握在革命派手中,而且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尽扫专制流毒”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者为袁世凯夺权留有余地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缺乏人民的支持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性质、人民权利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作了细致规定。它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
2 
重点问题
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约法还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方向,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主要体现在当时(  )
A.提出三民主义
B.推翻清朝反动统治
C.建立民国和颁布临时约法
D.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摘自《民报·发刊词》
(1)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有哪些。(4分)
3 
综合探究
专制统治根深蒂固;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西方列强的侵略。(4分,一点2分)
材料二 当时湖北新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 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革命的约4 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 000多人,其余则是摇摆不定。
——摘自《辛亥首义回忆录》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革命党人的工作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成果的积极意义。(4分)
工作成果: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的宣传卓有成效。(2分)
积极意义: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分)
材料三 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同意材料三中“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4分)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清政府统治腐朽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必然走向灭亡。(4分)
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清朝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分)
【解题思路】
(1)由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可知,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有专制统治根深蒂固、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西方列强的侵略等。
(2)据材料二可知,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的宣传卓有成效,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3)本题属于辨析题,依据自己的观点回答即可。如:同意:清政府统治腐朽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必然走向灭亡。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清朝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日记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作者本人对历史的记忆。下面是民国元老朱峙三先生的一则日记,据此可知此日(  )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B.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清朝皇帝宣布退位
C
  十三日 礼拜一 今日称元旦 晴 风
今日为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一号。饭后出城,见寒溪学堂贴有新联,彩旗飘飘是为新历元旦。路人观者叹息,谓随洋人过年,行洋礼矣。
2.1912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教科书中,“政党、政府、投票、选举、立法、行政、司法、议会、民主、共和、自由、权利、人格、博爱”等新名词让人目不暇接。据此判断,当时教育部编写教科书的宗旨可能是(  )
A.“务合于共和民国”
B.“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
D.“无偏无党”“独立之精神”
A
3.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清帝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C
4.对于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旧邦新造》曾这样描述:“从实力政治上,南方进了袁世凯的‘瓮’,而从法律上,则是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意味着(  )
A.辛亥革命成果完全破坏
B.中华民国称号被废除
C.袁世凯声明拥护共和制
D.袁世凯没有掌握实权
C
5.下表是辛亥革命的4个数据,表格所示体现了革命(  )

A.发生的意外 B.发展的迅速
C.影响的深远 D.性质的正义
B
8小时 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 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 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正式建立仅有80天
123天 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6.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但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府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其目的是(  )
A.限制和约束袁世凯的权力
B.彻底地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C.效仿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
D.巩固孙中山大总统的宝座
A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由此可见,该约法的进步性是(  )
A.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B.宣告了中华民国的诞生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局面,为以后的独裁者准备了一个紧箍咒。虽然其本身的原则和制度由于后来统治者的破坏未能实行,但正是在这种破坏中暴露出他们独裁者的嘴脸,而一个一个被唾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遭到破坏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认同
D.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C
9.“革命派认真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摒弃了农民阶级的‘皇权主义’,批判了维新派的‘君民共主’……搬来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方案。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
B.是近代中国不断实践探索的结果
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B
10.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根除了社会陋习
C.废除了封建制度 D.推动了思想解放
D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辩论赛
(1)准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文字、图片、影像材料,并自主进行加工处理,写出辩论稿。推荐一名主持人。学生按观点分为正反两方,各设四名辩手。其他学生可在辩论中补充己方观点。
(2)主题:有人说,没有孙中山的拱手相让,袁世凯就当不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不会落入袁世凯的手中。孙中山到底该不该让位给袁世凯?
(3)过程:主持人宣布辩论的一般程序和规范;正反方由一辩、二辩、三辩、四辩按顺序辩论;其他学生补充己方观点;正反双方作总结陈词。
(4)教师小结:通过辩论,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主要观点:这是由孙中山所处的环境和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性决定的。袁世凯作为当时最大的实力派,外有帝国主义列强帮助,武力逼迫孙中山让位;内有革命阵营内部分成员的支持,制造稳定政局“非袁莫属”的社会舆论。再加上袁世凯善于玩弄政治权谋,对革命党人采取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导致孙中山在中外势力的夹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势单力薄,无力挽救局势,只好让位给袁世凯。(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
必备知识 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同盟会成立的背景、性质、政治纲领和作用,理解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其领导的系列活动之间的联系
2.理解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认识到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认识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感悟他百折不挠的精神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时空观念:以大事年表和地图的形式梳理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史料实证:了解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家国情怀: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孙中山早年的 革命 活动 从改革到革命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成立兴 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领导广州起义 1895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消息泄露,起义失败
兴中会
振兴中华
中国 同盟 会的 成立 条件 群众基础 《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__________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________的《革命军》、__________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组织基础 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领导基础 __________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孙中山
中国 同盟 会的 成立 目的 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时间 _________ 地点 _______ 总理 ________ 机关报 _________
性质 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____________革命政党
政治 纲领 驱除________,恢复________,创立________,平均________
影响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905

日本
孙中山
《民报》
资产阶级
鞑虏
中华
民国
地权
三民 主义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民权”“民生”
读图学史
__________    __________
孙中山
章炳麟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容和《革命军》
陈天华和《猛回头》《警世钟》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建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是依托于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等团体建立的,这些团体的活动构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环节。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核心概念
      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时间轴。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资产阶级共和革命 B.反帝反封建斗争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争取民族独立斗争
C
(2)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第一,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于1894年成立兴中会,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旗帜。为了适应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在各团体人士的支持下,1905年孙中山创建了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掀起民主革命的浪潮。第二,募集革命经费,以海外华侨募捐为主。孙中山早期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及创办宣传革命思想的报纸杂志,都需要高额的经费作为经济支撑。在筹集的所有经费中,华侨对辛亥革命的经济帮扶尤为突出。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属于他早期革命活动的是(  )
A.成立强学会 B.成立兴中会
C.创办《青年杂志》 D.创办黄埔军校
B
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孙中山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解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也确立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目标。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不过,孙中山此时关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实际上民生问题同样是中国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而且并不容易解决。
2 
重点问题
      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的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A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政治遗嘱》(1925年)
3 
综合探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中国之自由平等”,孙中山在1905年建立了哪一政党,并说明孙中山认为实现“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4分)
政党:中国同盟会。(2分)
途径:争取民众及“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支持。(2分)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清国此前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赔偿外债照旧担任,仍由各省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律保护。
——《中国同盟会方略·对外宣言》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2分)
局限性:没有彻底地反帝,对帝国主义存在妥协。(2分)
材料三 中山先生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他与外人接触最早,十三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是外国人所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诸人之上。第二,中山先生接受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我们倘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了解为什么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的原因。(4分)
原因:孙中山先生对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认识正确深刻;孙中山所接受的教育是长期的科学教育。(4分)
【解题思路】
第(1)题: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是,争取民众及“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支持。
第(2)题:根据材料二所述,民国承认帝国主义和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可见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彻底地反帝,对帝国主义存在妥协。
第(3)题:根据材料“他与外人接触最早,十三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是外国人所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诸人之上”可知,孙中山先生对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认识正确深刻;根据材料“中山先生接受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可知,孙中山所接受的教育是长期的科学教育。
1.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据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  )

A.孙中山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蒋介石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24年
创办兴中会 建立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创办黄埔军校
A
2.孙中山(1866—1925)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了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B.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C.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D.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A
3.《辛丑条约》签订后,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  )
A.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B.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号召救亡图存
C.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C
4.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通过著书论述,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书报杂志是(  )
C
5.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组织时郑重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B.中国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 D.兴中会
A
6.1905年《民报》创刊号刊登了黄帝像(如右图)。其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反清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B
7.孙中山认为:“《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可见该刊(  )
A.与维新派实现了政治联合
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C.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8.孙中山在《民报》纪元节庆祝大会的演讲中说:“……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就是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扶助农工
B
9.“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B
10.武汉的中山大道、中山公园等名称,都含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据统计,全国以孙中山命名的地名、物名多达数千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国人民十分喜爱孙中山
B.盗用他人名字
C.纪念孙中山缅怀革命功绩
D.发挥名人效应
C
孙中山在广州的足迹
从读书、行医,到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的人生足迹遍布广州。孙中山的青年时代,在广州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并将广州作为开展反清武装斗争的重点地区;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开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孙中山晚年实行国共合作政策,领导国民革命,推动中国近代革命走向高潮,对中国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你搜集资料,找出广州与孙中山相关的遗迹,制作以“孙中山在广州的足迹”为主题的手绘地图。(共34张PPT)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标要求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必备知识 1.知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过程;了解革命志士奋斗的事迹
2.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是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3.认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反映的是不同时代追求进步的中国人的不断实践探索,反映了中国人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从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时空观念:以大事年表和地图的形式,梳理革命志士的武装起义以及辛亥革命由一地迅速发展到全国的全过程
历史解释:有理有据地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体会民族民主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家国情怀:通过讲述革命党人的事迹,激发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培养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 起义 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__________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革命党人________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均遇难
广西起义 1907年,孙中山与________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但最终失败
第一次
秋瑾
黄兴
革命志士的奋斗 黄花岗 起义 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________举行起义;
1911年4月,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提前举事,起义最终失败;
起义失败后,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此次广州起义也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广州
“黄花岗起义”
武昌 起义 时间 ________年10月10日 地点 ____________
主要力量 ____________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结果 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__________为都督
影响 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辛亥 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________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911
武汉三镇
湖北新军
黎元洪
君主专制
读图学史




__________    ________
徐锡麟
秋瑾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1911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的《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的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1 
核心概念
      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评价这场革命道:人们要求废除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普遍呼声“就像野火一样,在南到广东、北到直隶的中国大地上蔓延”。由此可推知,当时(  )
A.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B.清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D.民众普遍支持辛亥革命
B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重点问题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
A.结束了清王朝反动统治 B.根除了国民的封建思想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A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级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赵博宇、孙琰《浅谈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3 
综合探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良运动”“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对应的事件,并概括两者的共同点。(6分)
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2分)
共同点:都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都由资产阶级领导,都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行的救亡图存探索,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探索。(4分)
材料二 该事件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亘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人民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在此之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提升。
——摘编自张海鹏《从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上读懂这座里程碑》
(2)根据材料二,说明该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
意义: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当从3个角度)
材料三 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虽然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变嬗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前浪推后浪,显示为两代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人物与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认识: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特定条件下,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4分)
【解题思路】
第(1)题要求回答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内容,可以从它们的背景、领导阶级、内容、影响、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要求回答辛亥革命的意义,根据材料二“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亘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可知该事件在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根据“‘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人民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可知,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根据“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提升”可知,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特定条件下,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
1.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
A.宣告清朝专制统治结束
B.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C.推翻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D.推动了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D
2.徐锡麟的英勇举义“为光复史中构造一最重大之纪念”。为策应这次起义而牺牲,被誉为“鉴湖女侠”的先烈是(  )
A.秋瑾 B.陈化成
C.左权 D.黄兴
A
3.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
C
4.右图是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得票率最高的城市是由于在当地爆发了(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B
5.从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等一半以上的省份发动起义,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各地纷纷宣布独立是响应(  )
A.金田起义的爆发 B.北伐战争的进行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护国战争的发动
C
6.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这说明(  )
A.武昌起义不具历史进步性
B.革命观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C.革命党人缺乏斗争的智慧
D.清朝腐败统治已经彻底瓦解
B
7.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进行的三次艰辛探索。其共同点是(  )
A.维护封建统治 B.挽救民族危机
C.推行君主立宪 D.建立民主共和
B
8.毛泽东对辛亥革命论道:“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据此,毛泽东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
A.反帝反封革命不彻底 B.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
C.革命方式手段不果断 D.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
9.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成立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C.成立了中华民国
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
10.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A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辩论赛
(一)活动主题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二)活动目标
①掌握搜集和研习史料的基本方法。
②运用“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初步形成重证据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以辩论赛的方式多角度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判断,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三)活动过程
①做好班级动员工作,提前明确主持人、场务和机动人员等,并将班级有秩序地均分为两组,两组各确定四位主辩手。
②全体学生提前准备,如确定正方反方、搜集资料、准备论点论据等。
③自主搜集材料,组织语言,形成文稿,并预设对方的论点论据,做好充分应对准备。
④两组按照常规辩论流程进行,结束后,其他学生可自由发表观点。
⑤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并作总结发言,点评整个辩论赛从准备到现场的呈现。同时深化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和理解。(共34张PPT)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标要求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必备知识 1.了解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捍卫民主共和的主要活动;知道军阀割据的史事
2.理解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北洋军阀统治既使中国社会陷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局面,同时也导致列强涉政,民不聊生
3.认识在北洋政府倒行逆施的统治下,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进一步认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与艰巨性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感知近代民主革命的曲折性与艰巨性
时空观念:结合《二次革命形势图》《护国战争形势图》等地图,了解革命党人反袁斗争的基本进程
史料实证:通过“被刺杀后的宋教仁”照片、《中华民国约法》、
“二十一条”主要内容等材料,了解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
历史解释:通过文字资料和数据资料,论证北洋军阀混战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家国情怀:感悟以宋教仁、蔡锷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的爱国斗争精神
二次革命 背景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2)1912年,__________以同盟会为基础组建__________,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3)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
宋教仁
国民党
二次革命 经过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________________
结果 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二次革命”
袁世凯复辟帝制 对内 独裁 (1)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
(2)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__________
(4)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__________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中华民国约法》
总统制
无限期
袁世凯复辟帝制 对外 卖国 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复辟 帝制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二十一条”
护国战争 背景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_______制度
爆发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_______,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 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队节节败退。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共和
讨袁
军阀割据 主要 派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________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________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________军阀;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
影响 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直系
皖系
奉系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刺杀后的宋教仁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蔡锷
北洋军阀:主要指伴随袁世凯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军事政治集团。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用西法编练新式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到1905年,北洋军扩建,成为清末陆军主要力量。
1 
核心概念
袁世凯在其中培植了一大批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势力不断扩张,形成控制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这一时期的政府也被称为“北洋政府”。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无人有足够能力统驭整个北洋派,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化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主要形成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通过以下史料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社会很动荡
B.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此起彼伏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停滞
A
据不完全统计,1912—1927年间,中国各省区大小兵变共有325起,其中1920年为40起;1922年为45起,是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兵变最多的年代。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第一,尽管袁世凯手握大权和北洋军队,但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传播,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第三,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第四,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2 
重点问题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并在元旦登基。1916年2月25日,袁世凯下令缓办帝制,3月22日又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袁世凯从称帝到取消帝
制(  )
A.表明辛亥革命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
B.因为孙中山和黄兴等发动了“二次革命”
C.表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不得人心
D.表明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
C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他(袁世凯)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下产生的一个超级大政客,在任内,他借了一批大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实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 
综合探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采取的行动。(4分)
行动: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4分)
材料二 1915年12月22日晚10时,省府重要文武官员39人集中于五华山光复楼都督府,举行秘密会议,由唐继尧主持歃血为盟,誓言拥护共和,兴师起义,誓灭国贼,万苦千难,舍命不渝。随后,原云南都督蔡锷与李烈钧、唐继尧等发表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袁。
——据云南省档案馆资料、谢本书《护国运动史》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护国运动的目的。(2分)
目的:拥护共和,讨伐袁世凯。(2分)
材料三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 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 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 000多万元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4分)
影响:军阀割据使中国陷入动乱纷争的危难中,北洋军阀为争夺地盘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4分,一点2分)
【解题思路】
第(1)题要求回答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根据材料一“他借了一批大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实力,与日本订了民国4年的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无限期连任,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第(2)题要求回答护国运动的目的。根据材料二“由唐继尧主持歃血为盟,誓言拥护共和……并组织护国军讨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护国运动的目的是拥护共和,讨伐袁世凯。
第(3)题要求回答北洋军阀混战局面的影响。根据材料三表格中农户、耕地、荒地、陆军、军费的变化可知,军阀割据使中国陷入动乱纷争的危难中,导致人口、耕地建少,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北洋军阀则为争夺地盘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小唐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了如下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

A.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B.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说明袁世凯复辟了帝制
D.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B
时间:1913年3月20日
被害人:宋教仁
经过:被害人于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之后不治身亡
涉案人:袁世凯亲信及本人
2.孙中山流亡日本时曾言:“以‘宋案’、借款之故,促起二次革命,不幸精神涣散,相继则走……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据此,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  )
A.国民党内部缺乏凝聚力 B.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帝国主义列强暗中破坏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A
3.“在二次革命中……英国银行直接向驻沪的中国海军舰只拨给‘善后大借款’的现款……第二天革命党人进攻江南制造局时,驻上海的中国兵舰即发炮挫败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在1913年也有外国朋友……对革命党人最有力的帮助,是二次革命失败之后,日本在中国的海军舰只,护送革命党领导人到达安全地带。”上述材料表明(  )
A.二次革命得到列强大力支持
B.列强竭力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C.列强对二次革命持完全中立态度
D.列强在二次革命中仅支持袁世凯
B
4.识读右图,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说明
了(  )
A.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B.袁世凯的权力得到了约法的严格约束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
D.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了重大成就
C
5.1912年清帝退位之时,袁世凯被称为缔造共和的功臣,但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复辟帝制,一时之间,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戮此民贼”时,连袁世凯的嫡系冯国璋等竟也发电要求其取消帝制。这说明(  )
A.北洋军阀内部分裂出现内讧
B.孙中山在国民中具有崇高威望
C.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渐入人心
D.袁世凯资产阶级属性发生蜕变
C
6.发表于1912年的漫画《袁世凯剪辫子》展现了袁世凯开明、进步的正面形象。而1916年绘制的袁世凯漫画,他被描绘为霸道、凶恶的反面形象。导致袁世凯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其(  )
A.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B.复辟帝制废除共和
C.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D.派重兵围剿护国军
B
7.“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导致这一结果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C
8.右图是1916年6月12日发表在《新闻报》上题为《当局今后之责任》的一幅漫画,火车头上插着一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但是火车已经脱轨,众人正在合力将列车推入轨道。
此漫画反映(  )
A.民众团结一致反对复辟帝制
B.对实现民主共和的失望
C.对于实现民主共和充满希望
D.国人积极响应二次革命
A
9.下图是1918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该作品(  )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C
10.下面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此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军阀的靠山均为日本人 B.帝国主义直接统治中国
C.军阀力量超过帝国主义 D.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
派系 代表人物 靠山 控制范围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福建、山东等省
直系 冯国璋、曹锟 美国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
北洋军阀的混战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即撒手人寰。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派系,还有桂系、晋系等各路地方军阀。1917年6月12日,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如下图),讽刺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漫画中身着各式服装的人员,在来自四方的手臂推动下,全部挤在一张座椅上。这些人中,有头戴皇冠的皇帝,有身着军服的军阀,有身着晚清服饰的官僚,还有头戴瓜皮帽的士绅。漫画将各路人士欲独揽大权的政治乱象直白地勾勒出来。
你能试着用漫画的方式将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表达出来吗?请配上文字,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