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0 22:53:08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必备知识 1.结合具体史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辛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知道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3.认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认识理论来源于具体的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中国战略反攻的过程,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历史解释:将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的境况进行对比,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军民14年艰辛抗战的过程,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全民族坚持抗战 背景 日军改变策略: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____________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__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概况 国民党 (1)__________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
(2)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__________上将壮烈殉国
国民政府
敌后抗日根据地
汪精卫
皖南事变
张自忠
全民族坚持抗战 概况 中国 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______________,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2)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________将军血洒疆场
社会 各阶层 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文艺界都积极支援抗战
影响 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大生产运动
左权
中共七大 召开时 间、地点 ________年4至6月;________
主要内容 总结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制定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______________的中国
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关: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确立指导思想:确立______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 为争取____________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1945
延安
新民主主义
毛泽东思想
抗日战争
战略反攻 背景 1944年到1945年初,德国在欧洲战场败局已定;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
概况 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美国 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苏联 对日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毛泽东 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日本 投降 概况 ________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原因 (1)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____________作用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____________ ________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___________的希望。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______________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1945
中流砥柱
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救亡图存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________________
(2)它促进了____________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______________,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4)中国的____________得到提高
民族解放斗争
中华民族
东方主战场
国际地位
读图学史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自忠
左权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应钦(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书
(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 
核心概念
我们可以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探讨革命领导权和革命同盟军问题。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新民主主义论》的出版,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发展阶段: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时期(1945-1957)。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会议。请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A.八七会议——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古田会议——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C.遵义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2)抗战精神: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竣工。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军人、老区百姓等,都无偿送来了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各种物品。这反映了我国(  )
A.关注革命老区发展 B.重视弘扬革命传统
C.建成独立工业体系 D.发展军工巩固国防
B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在国内: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注意: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2 
重点问题
在国外:
(1)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据下表可知,罗斯福与丘吉尔(  )
A.主张援助中国进行抗战
B.主张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赞扬正面战场取得胜利
D.肯定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D
人物 身份 言论
罗斯福 美国总统 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丘吉尔 英国首相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近代名人杨度所作的《湖南少年歌》中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也有人说:“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两者皆凸显了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的重要地位和湖南人的卓越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3 
综合探究
【风气渐开】
材料一 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深入钻研)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指抵御外国侵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材料一中曾国藩奏折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4分)
主张:购买和仿制外洋枪炮(或学习、引进、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或师夷长技)。(2分)目的:对内镇压农民起义(或太平天国、捻军),对外抵御侵略(或强兵富国),巩固清朝统治。(2分)
【流血事件】
材料二 政变前夕,有人劝谭嗣同出走避祸,谭嗣同拒绝了,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谭嗣同殉难图
材料三 黄花岗起义前夕,黄兴致绝命书与革命同志:“事冗,无暇通候,罪过,罪过!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录》
黄兴绝命书
(2)谭嗣同是为了什么“变法”而殉难?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谭嗣同和黄兴身上体现出怎样的共同品质?(4分)
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2分)为国牺牲、杀身成仁、不怕牺牲、慷慨赴死的品质。(2分)
【抗日烽火】
材料四 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战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在对日大规模破袭战中,我军也取得了一部分攻坚经验,便利了以后我们开展敌后的武工队活动。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
(3)材料四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哪次战役?根据材料概括这次战役胜利的意义。(6分)
百团大战。(2分)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提高了八路军的声望,破除了国民党关于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积累了破袭战的经验,便利了敌后武工队的活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4分)
【伟大旗帜】
材料五 毛主席对这次会议评价非常高,认为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开了50天的七大胜利闭幕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开得长了些,但由于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会议的气氛始终是热烈的,代表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
——胡乔木《我所知道的党的七大》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共七大的意义。(4分)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4分)
【解题思路】
第(1)题:从材料一中“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可总结曾国藩的主张,从“可以剿发捻(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指抵御外国侵略)”可概括出其目的。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在何事件中殉难。从材料中谭嗣同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和黄兴绝笔“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可总结出他们身上共同的品质。
第(3)题:从材料四关键信息“华北”“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对日大规模破袭战”和材料出处“彭德怀”等推断此战役名称。“……”将材料分为三段,根据每段各总结一点影响。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入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占其在二战中投入陆军总数的76.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有盟国援助的装备
B.日军在二战中最早入侵中国
C.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
D.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D
2.平山团是抗战时期全国唯一由一县组建整团并直接编入八路军主力的部队。平山团组建于1937年11月6日,全团1 500多人,相当于聂荣臻受命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总兵力的一半。档案资料显示,抗日战争中,只有25万人口的河北省平山县为八路军各部队输送了12 065名兵员,占当时青年男子的15%。这(  )
A.体现出国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反映出全面抗战路线得到践行
C.保障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D.表明了华北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
3.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定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C.要独立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D.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4.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左图的桑叶是中国,蚕是日本;右图的鸡是中国,毛虫是日本),该漫画的寓意主要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C.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D.地大物博,中国必胜
B
5.在抗日战争后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方向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二大 D.古田会议
B
6.右图是有关中国共产党两次重要会议的图片。这两次会议(  )
A.在不同时期为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B.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D.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A
7.下列有利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内部因素是(  )
A.敌后战场率先发动局部反攻
B.美国向日本先后投下两枚原子弹
C.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
D.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A
8.学者袁成毅从“量化”角度整理出下表,据表可知(  )

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
B.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远超共产党军队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
比较项 1937年军队人数 1945年军队人数 消灭日(伪)军人数 自身伤亡人数 作战次数
共产党 5.6万人 120多万人 日军527万人,伪军171.4万人 61万人 12.5万次
国民党 200万人 450万人 80万人 321万人 2万次
9.徐中约提出: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成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的胜利(  )
A.使中国彻底实现人民解放
B.促进了人民的民族觉醒
C.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10.右侧的照片拍摄于1945年10月25日台北市中山堂,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此举行。这是中国人民(  )
A.北伐战争的胜利成果
B.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
C.解放战争的胜利成果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成果
B
发扬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其历史叙事既关涉到民族精神的建构与凝聚,也事关人们对抗日战争集体记忆的历史共识。
请你从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华侨、少数民族以及国际友人、文化界(文学作家、科研学者﹑媒体记者)、艺术界(音乐家、美术家、戏剧家)以及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撰写一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扬抗战精神的新闻稿。(图文结合,注意新闻六要素)(共32张PPT)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必备知识 1.知道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到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通过观察、梳理各大战役的地图,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过程
历史解释:了解正面战场各大战争的概况,知道这些战争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上各大战役的相关史实,能够客观地评价正面战场的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正面战场中抗日将士在抗战中的感人事迹,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及他们时刻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台儿庄 战役 概况 ________年3月,日军向__________发起攻击。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
指挥官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___
地位 是抗战以来中国____________取得的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1938
台儿庄
李宗仁
正面战场
最大的一场胜仗
武汉 会战 概况 ________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
结果 日军三面包围武汉,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影响 1.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2.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_______
1938
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 长沙会战 概况 ________年12月,日军对________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在__________产生了积极影响
豫湘桂 战役 概况 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__________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失败原因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____________、积极反共
1941
长沙
国内外
豫湘桂
消极抗日
读图 学史




__________________
李宗仁在台儿庄
(1)正面战场:一般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是指由国民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为主力、以大规模兵团阵地会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对侵华日军主力部队军事进攻进行正面防御作战或展开战略攻势的军事战场。从作战区域上来讲,正面战场主要分布于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内,由国民党最高统治当局根据战争需要划成若干战区,分别由各战区所配备的国民政府正规军担负对日作战任务。
1 
核心概念
      右图是民国二十七年,毛泽东致信并盛赞蒋介石的一段话。这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  )
A.出师讨伐北洋军阀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正面战场组织抗战
D.决定国共两党合作
C
(2)抗日战争三阶段: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其中,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结束;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开始,持续到1943年12月;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敌后战场局部反攻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
      抗日战争是在哪场战役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豫湘桂战役
B
正面战场各战役的意义或地位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 
重点问题
      下列史实与认识搭配正确的是(  )
C
选项 史实 认识
A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持续3个月,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 中国军队取得会战完全胜利
B 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被迫撤退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消耗敌人,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日本速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创造过两次历史性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在政治斗争中,在反对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3 
综合探究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是一个比较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1923年6月)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4分)
转变:从独立进取到决定实行党内合作。(2分)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且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2分)
材料三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上述事变提出的主张及原因。(4分)
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因素: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
材料四 全国和第五战区轰轰烈烈的团结抗战局面,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不会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他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役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
——摘编自董助才《中共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
(3)根据材料四,归纳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4分)
因素:实行全民族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
【解题思路】
(1)根据材料一中“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和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来总结对比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变化。根据材料二“只有国民党是一个比较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来总结中共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总结中共的主张。根据材料三“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概括中共提出此主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不会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归纳总结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因素。
1.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来,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台儿庄大战 B.武汉会战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A
2.右图人物所参与的战役是(  )
A.北平保卫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D
3.毛泽东评价台儿庄战役时说:“每个月打一个较大的胜利,如像台儿庄战役,就能大大沮丧敌人的精神,提振我军士气。”这说明台儿庄战役(  )
A.极大地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提振了我国军民抗战精神意志
D.促使日军完全丧失了侵略野心
C
4.193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一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在长江两岸展开,战场遍及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北四省。这场战役击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将战争拖入相持阶段。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C
5.武汉是一座承载了苦难与辉煌的光荣的城市,在这里(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C.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大胜仗
C
6.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随后,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这说明该战役的胜
利(  )
A.完全打破日军速亡中国的迷梦
B.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现状
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C
7.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有一战役使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此战役是(  )
A.万家岭战役 B.淞沪会战
C.豫湘桂战役 D.第三次长沙会战
C
8.1939年1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省政府由南昌迁到吉安,几个月后迁到泰和,1945年初迁至宁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省政府这几次辗转迁徙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
C.侵华日军步步进逼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C
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
B.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
C.徐州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D.武汉保卫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
A
10.小明梳理历史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这体现了(  )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抗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
重大战役漫画创作
漫画反映历史事件。上图漫画选自1938年6月9日的《国难三日刊》。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漫画中在大武汉城的上方,一个手执长枪的中国巨人,正大步向前,脚踏敌营,手擒敌寇,杀得鬼子丢盔弃甲。此漫画表达了中国军民团结一致保卫大武汉的信心和决心。
请从本课所学的几个战役中选取一个战役,进行漫画创作。(共39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必备知识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知道东北抗联奋勇抗战的史实,知道杨靖宇等烈士的事迹
3.知道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4.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和平解决的意义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探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体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观察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的地图,概述日本侵略者如何一步步蚕食我国领土
史料实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知道东北抗联奋勇抗日的史实,知道杨靖宇等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体会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九一八事变 背景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中国: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过程 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__________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________
1931
9
18
柳条湖
沈阳
九一八事变 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____________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______________ ______的序幕
局部抗 战的 史实 (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_________ _______,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___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
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
抗日义
勇军
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
一二·九运动 背景 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 “_________ _______”,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时间 ________年12月9日
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________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华北自治
运动
1935
北平
一二·九运动 口号 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 “____________,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镇压
意义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________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停止内战
华北
西安事变 背景 (1)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感召下,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蒋介石坚持“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经过 ________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从__________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__________到西安参加谈判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攘外必先安内
1936
全民族
周恩来
西安事变 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____________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____________
联合抗日
初步形成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日军占领沈阳
杨靖宇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学良和杨虎城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局部抗战: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过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14年的抗日战争包括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局部抗战时期;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全国抗战时期。14年抗战作为一个整体,其中有6年局部抗战。
1 
核心概念
虽然局部抗战的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却是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它既是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对发动全民族抗战有重要作用;而8年全国抗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所进行的一次殊死的战争,全面抗战的广度、深度、范围和影响都是空前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准备,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
      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人自己将南满铁路炸毁了一段,反诬为中国人所为,其驻军遂向沈阳进攻。材料描述的这一历史事件(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C.促进了抗日救亡新高潮到来
D.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
(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其中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2 
重点问题
      “挥笔九一八,昂首啸长空。国耻民族恨,历经百年痛……莫忘民族恨,警钟要长鸣。”材料中所纪念的历史事件标志
着(  )
A.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中华民族的全国性抗战开始
C.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战开始
D.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
C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6日《大公报》称:“全国民众听到这个喜讯,都欢喜得几乎要发疯了。昨天晚间,全国自都市至城关,自成人至儿童,都热烈庆祝,欢声彻夜,这种情形,真是揭开了历史的新页。”这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A.符合全体中华儿女的利益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标志着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为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目标
A
中学是近代中国的新景象,民国时期的中学生演绎出充满活力的历史图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晚清时期镇江府中学每周课程表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
3 
综合探究
修身 经学 国文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理化 体操 法制 英文
甲班课时 1 3 1 4 5 6 2 2 2 2 6
乙班课时 1 3 2 3 2 6 2 3 2 2 6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镇江府中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课程设置反映的时代需求。(4分)
特点:开设多元化的近代专业门类。(2分)时代需求:救亡图强。(2分)
材料二 学生凡至洋货铺、药房暨各街道,均立讲演,语词激昂并有痛哭流泪者。是日天气炎热,诸生沿途讲演,汗流浃背毫无倦容,直至五时许始游毕归校。
——《申报》(1919年5月21日)
(2)材料二可用于研究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影响。(6分)
历史事件:五四运动。(2分)
历史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分)
材料三 以东北义勇军陷此冰天雪地,誓死抗战,爱国热忱,至堪钦敬;凡我国民,均应实力援助,藉壮军威。特决议起赶制棉背心棉套裤等御寒衣物,运赴前方。本校常复函照办,计领到棉背心棉套裤材料共两千套,即日平均分配在校学生,星夜赶制成功,为我爱国健儿服用。
——《南京女中校刊》(1933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中学生赶制寒衣的历史背景。(4分)
历史背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4分)
【解题思路】
(1)第一问概括特点,可根据表格所列举的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总结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晚清时期”并结合所设置课程的内容来思考该课程设置反映的时代需求。
(2)根据材料二中的“学生”和材料出处标注的“1919年5月21日”来思考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此事件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中“东北义勇军”和材料出处“1933年”来思考南京中学生赶制寒衣的历史背景。
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1931年发生的下列哪一事件(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A
2.1931年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均将《东北地理教本》作为通用教材。该教材虽以东北地理为题,但着重谈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马关条约》签订
C.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
D
3.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
A.洋务运动期间,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
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D
4.1931年日本占领沈阳后,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战。这表明(  )
A.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C.国共两党正式联合抗日
D.日本侵占东三省的幻想破灭
A
5.1936年8月,优秀共产党员赵一曼在黑龙江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前,写给未满8岁儿子的遗书——“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就义的背景是(  )
A.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地区
B.七七事变爆发
C.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胜利
A
6.1935年12月,天津《大公报》刊登了《北平数校学生昨举行请愿,向何部长提出六项希望》的通讯,通讯报道了北平各校学生发出抗日救国的怒吼声及其请愿后举行游行示威被捕的情况。与该通讯报道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七七事变
C
7.张学良、杨虎城在《告全体将士书中》号召:“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由此可见,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希望(  )
A.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B.消灭红军,统一中国
C.中日亲善,共存共荣 D.国共合作,联合执政
A
8.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C.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9.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共不断调整抗战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共两党实力的差距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 D.两党决策者的努力
B
10.纪实小说《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记述了某段历史。之所以说“历史在这里拐弯”是因为(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统一
B.蒋介石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从对立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松花江上》主题活动
《松花江上》的作者是陕西人张寒晖。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和东北军离开东北,到了西安。当时张寒晖目睹西安街头背井离乡的东北军民,感于国仇家恨,写了《松花江上》。这首歌写成后,很快在东北军内传唱。张学良听到这首歌后,也是肝肠寸断。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根据简谱学唱《松花江上》。
2.为歌曲《松花江上》设计唱片海报。(共35张PPT)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必备知识 1.知道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过程,掌握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意义
3.知道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的抗战等相关史实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联系上节课内容梳理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了解抗战不同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
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历史照片、阅读历史文献等,了解日本侵华时所犯的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家国情怀:通过讲述赵登禹、姚子青、谢晋元等人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学习他们身上顽强不屈、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
七七事变 时间 ________年7月7日
经过 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__________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______________”
影响 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_的开始
抗争 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__________、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1937
宛平城
卢沟桥事变
全民族抗战
赵登禹
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军队改编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挺任军长
正式合作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________________,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历史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______________的局面开始形成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族抗战
淞沪 会战 时间 1937年8月—11月
抗争 (1)__________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2)__________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结果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 打破了日本_________________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南京大屠杀 时间 1937年______月______日
日本罪行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________人以上
姚子青
谢晋元
3个月灭亡中国
12
13
30万
读图学史
__________      ________
赵登禹
朱德
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铭记被侵略、被杀戮的历史,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
2014年2月27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既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人类的浩劫。
1 
核心概念
      国家公祭鼎铭文:“国家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武汉会战 B.淞沪会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表明抗战立场,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2 
重点问题
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我以我血荐轩辕”,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七七事变的爆发
B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的,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3 
综合探究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4分)
设想:梁启超,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2分)历史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分)
材料二 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的情况下,国家难以统一,使得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国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族认同达到高潮,在知识界掀起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大讨论,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这一时期,知识界、政界甚至全民的参与使国家认同得到全面推进。
——摘编自贺东航等《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国族认同达到高潮”的时代背景。(4分)
时代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4分)
材料三 在近代中国,很难想象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其他推动着中国民众主动参与到一次次让世人震惊的政治行动,也很难相信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其他推动着中国各色政治力量发起一次次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运动。
——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3)根据材料三,从下面方框内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汇,并用相关史实说明“民族主义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6分)

示例:
词汇:广州 三元里
说明:1941年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民众英勇抵抗,击退英军,体现出民族主义具有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巴黎和会 廊坊 北京 国共合作 义和团 卢沟桥 
示例1:词汇:廊坊 义和团(选词准确2分)
说明: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沉重打击了敌人,使敌人被迫撤回天津,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史论结合4分)
示例2:词汇:巴黎和会 北京(2分)
说明: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北京学生发起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体现了民族主义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2分)
【解题思路】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并结合梁启超本人的政治活动,来总结梁启超的政治设想。根据材料一中“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并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来总结他的政治设想。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中“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并结合所学总结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抗日战争时期”等信息定位时间,并结合所学来总结时代背景。
(3)本题主要探究近代以来发生在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问题中的“民族主义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的信息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进行说明。
1.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交融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C
2.红色之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之一。每年暑假,许多青少年都选择到北京卢沟桥参观访问,因为卢沟桥曾经是(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
B.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地
C.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
B
3.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战漫画运动,得到各地群众的欢迎和支援,上海救亡漫画宣传队还得到了儿童救亡协会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每日在烈日下募集得来”的捐款。这反映了当时(  )
A.漫画抗战比军事抗战更重要
B.漫画技艺已经得到全面普及
C.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热情高涨
D.侵略者在中国实行文化控制
C
4.1937年7月9日,红军全体将士致电蒋介石等,表示愿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华北抗日。在种种压力下,9月,国民党发表拖延已久的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材料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得益于(  )
A.国共两党的积极配合 B.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
D
5.某班同学在历史剧表演时,使用了以下两件道具:




据此判断,该历史剧的主题可能是(  )
A.五四风云 B.北伐凯歌
C.长征岁月 D.抗日烽火
D
6.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号召坚决抵抗日本侵略。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并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说明(  )
A.国民党开始进行全面抗战
B.共产党积极推动全面抗战
C.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7.右图是丰子恺创作的漫画《散沙团结,可以御敌》(1938年),表达的主题是(  )
A.发动北伐战争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进行抗美援朝
D.开展“大跃进”运动
B
8.白崇禧在回忆某次战役时写道:“我军以劣势之陆军装备,抵抗敌军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优势,所凭借的全是爱国精神。自八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将近三个月,我军伤亡虽重,但敌人损失也不少……打破日军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其记录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A
9.“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这首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件
C.台儿庄战役 D.南京大屠杀
D
10.依据右图提供的信息,判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大屠杀
B.淞沪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A
卢沟桥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7.5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姿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真是千态百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抗日战争的序幕。
——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有删减
1.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2.本文有一处与如今的历史课本知识不同,请用“______”在文中画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误”。(共40张PPT)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必备知识 1.知道平型关大捷的概况、地位和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3.知道百团大战的背景、目的、概况和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与成果,认识到人民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时空观念:通过《百团大战示意图》,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史实,认识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战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平型关 大捷 概况 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________)在平型关一带全歼日军1 000多人
意义 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__________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林彪
第一个
毛泽东 《论持 久战》 目的 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发表 ________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意义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____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938
抗日持久战
抗日根 据地的 建立与 发展 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有1亿多人口的______________和游击区
中心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_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抗日根据地
延安
抗日根 据地的 建立与 发展 发展 (1)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________________,进行反“扫荡”
(2)根据地建立____________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3)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作用 ____________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人民游击战争
抗日民主
交租交息
敌后战场
百团 大战 背景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________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目的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________”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概况 八路军总部在__________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________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____________”
主要 目标 破袭日军__________,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____________
意义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囚笼
扫荡
彭德怀
华北
百团大战
交通线
日伪据点
共产党和八路军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彭德怀在前线
(1)敌后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和人民自卫武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人民战争为总战略,以运动游击战、伏击战为主要战术,从敌人后方给日军以有力打击,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形成对日军腹背夹击之势的抗日根据地战场与游击战场。
1 
核心概念
      1938年到1945年,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抗击着约百分之六十的侵华日军。据此可知(  )
A.中共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B.中共是抗击日军的唯一力量
C.中国的抗战得到盟军的援助
D.中国军队对日军发动大反攻
A
(2)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指抗日战争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建立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中国的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晋察冀、晋绥、陕甘宁、晋冀鲁豫、冀鲁豫、山东、苏南、皖东抗日根据地等。这些抗日根据地成为193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抗日主要战场之一。
      电影《地雷战》中,八路军支援民兵的铁制地雷越来越少,武器弹药稀缺,赵家庄的民兵们必须靠智慧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地雷。这部电影反映的是(  )
A.建立民国 B.红军长征
C.敌后抗日 D.解放战争
C
辨析不同战役的历史意义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民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 
重点问题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七七事变——拉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的序幕
C.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台儿庄战役——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破灭
C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号召全民族抗战。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等人到东北各地指导创建游击队,支援和联合各抗日组织和军队共同抗日,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3 
综合探究
(1)依据材料一,列举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所作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4分)
努力:发表宣言,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指导创建游击队;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等。(2分)作用: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2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说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形成的科学理论。(4分)
统一战线理论、持久战理论、游击战争理论等。(4分)
材料三
战役名称 领导人 战役介绍
平型关 大捷 林彪   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冒雨伏击,浴血奋战,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争勇气和作战士气
战役名称 领导人 战役介绍
齐会战斗 贺龙   1939年八路军不惧敌人燃烧弹、毒气弹等卑劣手段,制定了“白天围困,夜晚总攻”的计划,歼灭侵华日军“精锐之旅”,极大地鼓舞了冀中根据地人民的抗战热情
① 彭德怀   1940年八路军组织一百多个团,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①战役的名称。概括三次战役的共同影响。(4分)
百团大战。(2分)成功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念。(意思相近即可,4分)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4)结合史实,谈谈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认识。(4分)
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最早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以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诚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积极抗战,对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4分,一点2分)
【解题思路】
第(1)题,根据标点“。”将材料一进行分段,分别总结每一段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所作的努力。根据材料中“九一八事变后”定位时空,结合材料大背景和所学知识来分析中国共产党所作努力的影响。
第(2)题,根据材料二所展示的文献名称和简介,总结中共在抗战中形成的理论。
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彭德怀”“1940年八路军组织一百多个团”等信息,推断战役名称。根据材料三中“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歼灭侵华日军‘精锐之旅’”和“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总结对日本侵略者的影响;根据材料三“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争勇气和作战士气”“极大地鼓舞了冀中根据地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总结对我国人民抗战信念的影响。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并加以说明论证,用“史实+说明”的格式作答。
1.这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毛泽东在大捷次日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同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这场胜
利(  )
A.是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B.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
2.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浴血死拼取得胜利,有力配合了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该战
是(  )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万家岭大捷 D.百团大战
B
3.“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游击队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在1937年创作的。作者歌颂的是(  )
A.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 B.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
C.敌后根据地的抗日军民 D.解放战争的人民解放军
C
4.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由此可见,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A.国共积极合作 B.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C.武器装备的先进 D.组织全国人民进行抗战
D
5.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组织民众参与根据地事务投票。识字多的人,采用写票法;识字不多的人,采用画圈法;不识字的人,则采用投豆法;对有特殊原因不能赴会的人,采用背箱挨户送票、收票的方法。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  )
A.经济发展 B.土地改革
C.民主建设 D.文化教育
C
6.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  )
A.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重视实效
B.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C.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
D.得到了所有民众的大力支持
A
7.抗日战争时期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既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又保证农民的承佃权,限制封建剥削。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打击国民党的势力 B.废除封建土地剥削
C.调动各阶级抗日力量 D.扩展革命根据地
C
8.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B
9.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四渡赤水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C
10.彭德怀在自传中写道:“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军队的声威。”材料中的“这次战役”指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津战役
B
《地道战》
抗日战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电影《地道战》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为背景,展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壮丽的场景。
请观看电影《地道战》,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简介 事迹
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
人物 简介 事迹
高家庄党支部书记,高老忠
人物 简介 事迹
赵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