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0 22:56:24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必备知识 1.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主要过程和影响,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2.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
3.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面临民族危亡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史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革命性、抗争性,但是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局限性
时空观念: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
史料实证:联系《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分析其局限性
历史解释:对比《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分析两者的区别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太平天国的兴衰,感悟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时间 1851—1864年 领导者 __________
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________危机;清朝剥削加重,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发展 历程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________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政权建设:1851年,攻克永安后,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1853年,攻占________,改名天京,作为都城 (3)全盛时期:1853年,开始________、________;1856年,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4)由盛转衰:1856年,____________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艰苦支撑:1860年,湘军包围安庆。后来,太平军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__________和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6)走向失败:1864年,______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洪秀全
统治
统治阶级
劳动群众
金田
南京
北伐
西征
天京事变
洋枪队
天京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颁布 文献 《_______________》 主要 内容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____________土地,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
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1)进步性: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局限性: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____________》 概况 洪仁玕写成,提出______________、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结果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地位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________战争
影响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天朝田
亩制度
平均分配
资政
新篇
向西方学习
农民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金田起义浮雕
洪秀全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资政新篇》书影
曾国藩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平均分配为原则,将土地与财产平均分配,目的是实现“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具有革命性、落后性和空想性。
1 
核心概念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它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最后无法实施主要是因为残酷的战争环境
C.它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的平均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D.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2)《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新方案,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D.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D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2)外部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 
重点问题
      李大钊曾说:“他们(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  )
A.缺乏坚决斗争意志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C.没有对外作战经验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3 
综合探究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场运动?《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怎样的愿望?这种愿望能够实现吗?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运动:太平天国运动。(1分)愿望:追求社会财富平均分配、人人平等的愿望。(2分)不能实现。(1分)理由: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2分)
材料二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摘编自《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2)材料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4分)
原因:洋人用军事力量援助清政府,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绞杀。(2分)
根本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此外,还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先进阶级的领导,所以必然会失败。(2分)
【解题思路】
第(1)题的第1小问,根据“《天朝田亩制度》”可知是哪一场运动。第2小问,依据材料一所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可归纳出农民阶级的愿望。第3小问,要从“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唯物史观”的角度,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现实来理解。
第2题的第1小问,依据材料二所述“洋人助妖之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第2小问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根源或问题的本质,它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因此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民阶级本身去分析。
1.“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这些是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由此推断该事件为(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A
2.马克思在论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时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在此,马克思旨在强调(  )
A.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B.英国侵略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唯一因素
C.英国领先于世界的军事是矛盾的根源
D.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最主要指向英国
A
3.“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儿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皇帝吓得发了蒙。”这一歌谣是在太平天国的哪一军事行动中出现的(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北伐 D.西征
C
4.“这一选择的结果……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锋,迫使它敛收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于是,奔腾湍急的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这一选择”指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挥师北伐 D.举兵西征
B
5.“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材料中“它”的领导者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洪秀全 D.梁启超
C
6.反映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是(  )
A.“拜上帝会” B.《天津条约》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C
7.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石达开的意气用事 B.杨秀清的过错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扶清灭洋”
C
8.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北伐、西征
9.太平天国的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
A.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北伐和西征 D.颁布《资政新篇》
C
D
10.1853年英国公使文翰曾把《南京条约》抄送给太平天国政府。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仅没有承认《南京条约》,而且明确宣布不许再卖鸦片。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的抗争精神
B.《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D.西方列强企图进—步打开中国市场
A
探寻太平天国兴衰的秘密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是鸦片战争爆发十年后,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请搜集整理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资料,编写历史剧小剧本,以“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事变”和“天京陷落”五幕,呈现太平天国兴衰的历程。要求:与同学组成小组,分工合作,选定其中一幕,完成剧本创作。(共32张PPT)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主要史事,初步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必备知识 1.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2.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影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性质,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对比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及西方列强在中国侵略势力范围的变化
史料实证: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研究西方列强侵略程度的不断加深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结合《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认识到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
家国情怀: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史实,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第二次 鸦片战争 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侵略者 __________为主凶,__________为帮凶
根本原因 进一步________________,扩大侵略权益
导火线 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英、法
俄、美
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经过 1.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次年,英国和法国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____________》;随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____________的合法化
2.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__________出逃;英法联军火烧__________,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中英、中法《____________》
天津条约
鸦片贸易
咸丰帝
圆明园
北京条约
签订条约 《天津条约》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_______;增开_______、_______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_______各口岸自由航行
《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_______为商埠;割__________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北京
汉口
南京
长江
天津
九龙司
侵略罪行 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__________进行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使中国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俄国侵占中国 北方大片领土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________ 平方千米领土
影响 1.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________沿海一带深入到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中国的______________程度进一步加深
圆明园
150多万
东南
长江中下游地区
俄国
半殖民地化
读图学史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圆明园海晏堂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总理衙门
半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外国控制或影响,但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的状态。
1 
核心概念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论证“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论点,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A.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的战争
B.英法联军对北京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抢劫和烧毁
C.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等事务
D.俄国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性质相同,都是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范围从沿海深入内地,侵占领土增多,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2 
重点问题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成了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但这个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增加贸易量,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而中国人则认为,这些条约向欧洲人承认的特权太多。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 
综合探究
(1)材料一反映的这两场战争,分别是由哪个国家发动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4分)
国家: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国和法国。(2分)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分)
材料二 1856年列强再次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可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增开了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由沿海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与此同时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制度的先进和武器装备的优良,他们被迫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会观念的更新来说,186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摘编自冯章葆《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新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的变化及清政府战败的外部原因。(4分)
变化: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由沿海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2分)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西方国家制度先进、西方国家武器装备优良。(2分)
材料三
 图一 圆明园海晏堂       图二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3)材料三中圆明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圆明园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4分)
变化:圆明园从富丽堂皇变成一片废墟。(2分)启示:铭记民族耻辱,肩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题思路】
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及“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的时间点可知是哪两次战争。认真阅读材料一,由材料“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可知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由沿海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制度的先进和武器装备的优良”作答。
第(3)问考查火烧圆明园,结合图片对比圆明园被破坏前后的景象。历史启示从经验或教训的角度,思考圆明园惨遭破坏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耻辱和教训。
1.19世纪50年代,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英国的纺织品在中国严重滞销。基于此,英国发动了(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A
2.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3.有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后)欧洲人渴望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材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
A.西方国家希望从中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B.西方国家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西方国家要求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对外交涉等事务
B
4.历史遗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观看右图遗迹了解到的有关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5.“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
A.英德联军 B.德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C
6.《帝国主义侵华史》记载:“(1858年) 11月8日签订《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十款,其中重要规定有:鸦片弛禁后,在通商口岸交纳每箱三十两的进口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该条约为《北京条约》
B.英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C.英国获得协定关税权
D.中国维护进出口关税自主
B
7.这个国家的国旗图案里有一只双头鹰,一头在欧洲,一头在亚洲,一头看着西方,一头注视着东方。这个图案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它的扩张性,它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这个国家是(  )
A.法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C
8.综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是(  )

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加强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瑷珲条约》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9.19世纪下半叶,俄国与中国签订多个边界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相当于今天两个法国与一个波兰面积的总和。材料表明俄国侵略中国的野心主要表现在(  )
A.打开中国市场 B.侵占土地
C.开展鸦片贸易 D.获得赔款
B
10 .据《粤海关志》载,19世纪60年代以前,广东省内的蔗糖大部分汇聚于广州出口或转往内地。之后,粤东的糖不再经广州而是汇集于汕头出口外国或内地,汕头成为与广州并存的两大糖业销售中心。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广州外贸中心地位被汕头取代
B.东南沿海蔗糖的产销被官府控制
C.西方糖商对广州经济失去信心
D.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
圆明园之殇
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圆明园废墟是中华民族耻辱的印记。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请搜集整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结合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艺术等学科,从建筑艺术、文物等角度探讨圆明园的价值。要求:选择一个内容,与同学组成小组,分工合作,并将研究结论写在表格中。
相关课程内容 相关学科研究结论
历史 火烧圆明园
语文 与圆明园有关的文学作品
道德与法治 爱国主义
艺术 欣赏电影《火烧圆明园》
文物 流失海外的文物
建筑 建筑艺术 (共35张PPT)
第1课 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实,《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必备知识 1.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
2.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简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史观,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时空观念:对比1840年中国和英国的国情,分析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
史料实证:阅读《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历史解释: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认识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家国情怀:从林则徐英勇抗英的事迹中感知他的崇高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虎门销烟 时间 1839年6月3日至25日
地点 广东________海滩
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________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的坚强意志
虎门
禁烟
反抗外来侵略
中英鸦片战争 时间 ________年6月——________年8月
背景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经过 1840年6月爆发→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1841年秋攻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攻占镇江→1842年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结果 清政府战败,1842年8月签订中英《____________》
1840
1842
海外市场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通商 开放________、福州、厦门、宁波、________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地 割__________给英国
赔款 赔款2 100万银元
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____________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______个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条约
广州
上海
香港岛
双方协议

不平等
影响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__________的开端:
1.政治上: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经济上:中国的____________遭到破坏
3.思想上:刺激一些官员和有识之士开始了解国际形势,寻求御敌之道
近代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
读图学史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则徐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古庙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帝国主义控制和奴役的国家或地区。“半封建”是封建国家遭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原来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 
核心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极其重要的基础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主张将“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分开论述。对此,汪敬虞认为:“对近代中国而言,另一只脚必然进入半封建社会。”汪氏意在强调(  )
A.“半殖民地”“半封建”不可分割
B.“半殖民地”“半封建”相互决定
C.“半殖民地”“半封建”范畴不同
D.“半殖民地”“半封建”内涵相同
A
(2)自然经济: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也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
      阅读《英国输华商品价值总量图》(单位:万英镑),分析导致19世纪50年代出现转折点的根本原因
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
B.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抵制作用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政治上: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思想上:刺激一些官员和有识之士开始了解国际形势,寻求御敌之道。
2 
重点问题
      《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
A.假作公允,以获取舆论的信赖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是英国被迫对中国作出的让步
D.维护了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权威
B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3 
综合探究
(1)材料一所指的战争是哪一次战争?作者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
战争:鸦片战争。(2分)目的:中国的禁烟运动破坏了英国的贸易利益,加剧了中英矛盾。(2分)根本目的: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以此打开中国市场。(2分)
材料二 1997年7月1日,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誉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光明日报》
(2)材料二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的设计与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2分)
条约:《南京条约》。(2分)
材料三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这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在炮口的逼迫下”,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事件是什么?(4分)
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事件:鸦片战争。(2分)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本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4)根据材料四分析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什么变化,并概括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变化: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急剧增加。(2分)影响:英国商品的大量输入,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解题思路】
第(1)题第1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禁烟运动”可推知;第2、3小问:由材料一可推知“作者认为中国的禁烟运动加剧中英矛盾,实际上是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由此可得知。
第(2)题结合材料二中的“静海寺”、“155声”(1997年与1842年相隔155年)、“1.842米”(暗喻1842年),从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史实可推知是哪一条约。
第(3)题通过材料三 “1840年”“炮口的逼迫下”可推断出材料所指的战争,由“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可得出中国在这次战争后社会性质的变化。
第(4)题考查《南京条约》内容之一的五口通商对中国的冲击,从材料四可以看出,英国洋布输入中国,对中国手工棉织业的冲击很大,由此得出影响。
1.一位美国传教士应邀参加销烟后写道:“我们已反复检查了销毁烟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我对在沟里销毁烟土的检查,感到非常满意。”与销烟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戚继光 B.林则徐
C.邓世昌 D.邱少云
B
2.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销烟》展厅,陈列着一张“林则徐戒鸦片烟方”:“生洋参五钱、白术三钱、当归二钱……”这反映了当时林则徐禁烟(  )
A.措施多样 B.行动迅速
C.阻力巨大 D.影响广泛
A
3.右图是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广场的标志性雕像《较量》,其展现了有力的双手与折断的“烟枪”。此雕像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意志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D.改变广州十三行贸易垄断的地位
A
4.史载,道光初年,每两白银折换铜钱1 000文左右;到1838年,每两白银竟能换钱1 638文。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
B.中国农产品在英国畅销
C.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
D.英国的工业品在华滞销
A
5.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  )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D
6.清朝祖训规定: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在一场战争失败后,道光帝违背祖训,同意“割香港岛给英国”,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7.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内容中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 100万银元
C.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A
8.观察下表,表中税率变化与《南京条约》中哪一条款有关?(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A.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 100万银元
D.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D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9.龚书铎在《鸦片战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化》中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这里的“转折”指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10.晚清时期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和暴力打开中国的国门,开启了对华关系强权政治的先河。且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每一条款几乎都涉及以前中国旧有传统制度的一项改变。这说明鸦片战争(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C.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D.使中国丧失完整独立的主权
B
探究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请搜集整理虎门销烟的相关资料,结合地理、道德与法治、艺术、化学等多学科综合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要求:选定一个学科,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并将研究结论写在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