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
2.掌握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把握不同时期和地区货币及制度之间的联系,学会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历史上我国货币制度的演进进程、彼此影响和历史意义进行概括。
【唯物史观】认识我国货币制度的发展,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意图解决的问题,并对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
【史料实证】了解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认识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强化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作用。
【历史解释】理解货币制度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从不同角度认识货币制度的延续、变迁和影响,理解货币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复杂社会因素。
【家国情怀】认识我国历史上货币制度的演进,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货币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崩溃。
教学难点:货币演进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时空坐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化设计、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设计:
1.本课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国家财政视角出发,以货币、税收两方面的制度为关注对象,充实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内容。
2本课围绕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和世界货币体系的两个问题展开,根据教材的容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经过初中及高一中国通史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分析能力,比较熟悉历史事件,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深度学习,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立足时空观念,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穿大量的史料实证和历史概念解释,分别从中国和世界的角度探究货币演进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充公利用除正文外“引言”、“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研究与拓展”等材料,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这些汉字共同点是都以“贝”为偏旁并与财富、商业有关。 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他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而且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
反映了上古时期曾以海贝充当货币的事实。
货币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它既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又是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品。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综合反应。
古今中外货币的发展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今天就我们走进货币的过去和今生。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一)古代货币的演进:
1.先秦时期: 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1)自然货币的产生:
材料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类进入农耕时代,所能生产出的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这个时候,人们很难去衡量到底一只羊能换多少兜水果,几只羊才能换来一头牛......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双方都能接受其价值的物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宏皓:《中国最早的货币专家》
①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②最早的货币:可能是海贝。
(原因:天然具备作为货币的条件。大小均匀,可按枚计数;既坚固耐久,又便于保存,携带、运输还方便)。
(2)人工货币的产生:
时间: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①生产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需求量增大;
②金属铸造技术也日渐成熟;
③海贝不易保存。
意义:铜铸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2.秦朝: 从多元货币到统一币制
材料 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直到公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1)原因:
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阻碍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秦朝完成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
③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
④捍卫王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意义:
①有利于各地商品交换、赋税征收,促进经济发展;
②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③圆形方孔奠定我国古代货币两千多年统一形制的基础。
3.西汉: 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
(1)概况:
①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
②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问题思考: 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一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宏皓:《中国最早的货币专家》
材料二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荚钱(重3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1)原因:
①货币制度混乱;
②私铸钱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影响民生;
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影响:
①统一货币发行,有利于稳定社会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②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
④使铜币体制规范化,影响后世。
4.唐朝: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
(1)创立通宝钱体制,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开创新的纪元;通:“永通万国”;宝:珍宝。
(2)意义:
①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对钱币形制发展有划时代的影响;
②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通宝”即“流通宝货”之意,反映了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③此后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民国通宝”。
5.宋朝: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进
(1)原因:
材料 交子的诞生,与经济繁荣有莫大的关系,可谓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和货币自发演进的产物。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帝国,商业革命、交通革命、农业革命、都市革命共同构成了其辉煌的文明。......最早的纸币诞生在四川,除了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为躲过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铁钱携带不便的缺点日益凸显......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铁钱的笨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诞生。
——《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归纳为:
(大时代):
①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需要大量货币。
②铜币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③铁钱笨重,携带、流通不便。
④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小地方):
⑤四川独立闭塞、贸易繁荣的货币环境。
⑥货币自身演进:
纸币更轻便易携带。
(2)影响:
①初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后期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通货膨
胀,引发信任危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6.元朝:单一流通纸币——钞
(1)背景:
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2)原因:
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忽必烈时代)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
(3)影响:
元朝以满足财政需求为目的,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滥发纸纱,造成币制混乱,通货膨胀、社会动荡,金融秩序遭到破坏。
7.明清:从纸币宝钞到白银货币化
历史解释: 白银货币化
指的是作为商品的白银,由商品变成货币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完全的货币形态,成为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并形成国家财政统一计量单位和征收形态。白银货币化不仅标志着白银在货币体系中地位的逐渐增强,还预示着未来货币流通格局的发展方向。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原因:
材料一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明朝银矿稀缺……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归纳为:
①纸币(宝钞)的弊端(通货膨胀);
②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体积小、价值高、
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需求量增大(根本);
④赋役改革的推动(一条鞭法) ;
⑤对外贸易及经济全球化兴起,使得白银功能
增强,流通范围扩大。
(2)演变:
①明初:铜钱与纸币(宝钞)并行。
②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
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③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规律及特点。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夏、商、西周时期)
海贝→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东周——秦朝)
铲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圆形方孔钱(半两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铸币权):(汉朝)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唐朝)
(1)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重量;
(2)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我国铜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北宋)
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6.白银货币化: (明清)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明朝时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材料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提示: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缓解了通货膨胀;
②促进了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明朝由实物财政向货币化财政转型;
③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④有利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⑤对进口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稳定。
(二)近代货币的演进:
1.晚清:
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2.民国初期: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3.南京国民政府:法币
(1)发行: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法币为法定货币,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2)废弃: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3)金圆券、银圆券:
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结果失败。
4.演进趋势:
(1)由混乱货币向单一货币;
(2)由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
(3)由地区性货币向全国统一性货币演变。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一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果断决定币制改革。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曾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多次下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要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
——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材料三 法币发行的头两年,币值尚属稳定,1元法币能顶1元银元使用。但从1937 年下半年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开始滥发法币,物价暴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法币迅速贬值。
——《三十六年所利得税计算须知》
提示:
(1)背景:
①国内币制混乱;
②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白银外流;
③“废两改元”为改革奠定基础;
④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
(2)影响:
积极:
①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
②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贸易发展;
③缓解经济危机;
④加强政府经济控制力(统一货币);
⑤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
①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②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了国民政府的灭亡;
③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三)中国现代的货币:人民币
1.发展历程:
问题思考: 结合【历史纵横】,评价我国建国初期的货币政策。
材料一 历史纵横: 人民币发行原则
中国人民币的发行,坚持了三条原则: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经济发行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发行;计划发行就是货币的发行必须纳入整个国家的计划体系之中,以保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集中统一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具有垄断的货币发行权。
材料二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
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提示:
①体现客观经济规律与国家调控相结合;
②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
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为国家经济建设奠基。
归纳总结: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及主要特征。
历程:
特征:
①历史悠久,连贯性强,影响深远。
②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种类复杂,长期存在多元货币混合流通的状态。
③货币流通市场出现不稳定状态,发生过多次通货膨胀,直到人民币体制的确立。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概念:
1.含义:
世界货币体系是指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调节各国之间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等所作的一整套国际性的规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
2.演变:
3.认识:
(1)世界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治理的重要方面,它的不断演进是各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表现;
(3)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的结果;
(4)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发展结果。
(二)金本位体制(英镑):(1816-1929)
1.概念:
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
(二)金本位体制(英镑):(1816-1929)
2.背景:
①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②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力最为强大国家
③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本位制
④战争因素等国际形势的影响。
3.形成:
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金本位货币制度。
4.特点(内容):
①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②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③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5.影响:
①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不易贬值,不易造成通货膨胀;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
③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等同于黄金,有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④缺点: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
6.结果: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而瓦解。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问题思考: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体制的原因。
材料一 一战结束,作为金融和殖民地双重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战争中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英国不得不变卖海外投资的1/4,国民财富损失了1/3,出口额减少为进口的1/2。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也丧失了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黄金储备仅剩余1.17亿英镑。
——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31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1933年春......美国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其他国家也纷纷宣布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崩溃后......汇率剧烈波动,使货币金融领域日益陷于动荡和混乱之中。
——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组《货币战争:真相与未来》
提示: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欧洲及英国实力的下降;
②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各国转嫁危机,实行货币贬值与关税战;
③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实力;
②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③美国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2.建立:
1944年7月,美、英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会议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
①确定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固定);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4.实质:
以美元为中心,美国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5.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②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③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6.崩溃:20世纪70年代
①1971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
②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布雷顿森林制度最终解体。
7.趋势:
①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②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影响也在上升。
问题思考: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
材料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
提示:
(1)①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经济危机;
(2)西欧、日本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冲击美国的霸权。(3)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拖累;
(4)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黄金储备减少、通货膨胀加剧、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经济危机产生了“滞胀”影响;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
(四)牙买加体系:(1976-今) (多元化国际储备进和浮动汇率的国际货币体系)
1.原因: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国汇率的责任;
②西欧、日本等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建立: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举行会议,通过《牙买加协议》。
3.内容(特征):
①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
②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力日益上升。
③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4.评价:
优点: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
缺点: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历史解释: 固定汇率制
(1)概念:以本位货币本身或法定含金量作为确定汇率的基准,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制在一定幅度之内的汇率制度。
(2)分类: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和纸币流通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两类。
历史解释: 浮动汇率制
(1)概念:对两国货币之间汇率的幅度不再加以限制,使其随市场供求变化而上下浮动的汇率制度。各国央行不再承担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
(2)影响:有利于防止国际游资冲击,避免爆发货币危机;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资本流动等。但会导致外汇市场波动,不利于长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进行。
综合归纳:
1.国际金本位制的发展历程:
2.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区别。
(1)形成方式不同:
①战前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侵略的方式确立的;
②战后是通过会议协商的方式确立的。
(2)金融中心不同:
①战前以欧洲为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在英国;
②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3)组织形式不同:
①战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缺乏体系;
②战后则向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教材的【学习拓展】: 谈谈亚投行的成立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它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截止2020年6月,亚投行有105个成员,是世界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的成立,促进了国际投资,推动了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示:
①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走向国际化的关键节点。
②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为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③促进了国际投资,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挑战。
⑤带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知识拓展:
亚投行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美国主导,维护发达国家利益;
(2)“亚投行”合作共赢,平等协商,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性领域投资,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多极化的历程。
高考真题演练:
1.(2023·湖北高考)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解析】由材料信息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国家有限,且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世界银行成立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与材料内容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成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是西欧资本主义性质的发达国家,排除B项;世界银行是全球性国际组织,而非地域性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不能偷换概念,排除D项。
2.(2023·浙江高考)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解析】1581年张居正改革处于明后期,而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故选A项;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清丈全国土地不能根本遏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明朝官商勾结使商业税极低、皇室宗亲的俸禄等导致府库空虚,排除C项;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优势地位,排除D项。
3.(2022·湖北高考)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4.(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
5.(2020·浙江高考)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右(下)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解析】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读“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读法,但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我们研究历史要有相关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要对史料进行考证与辩伪,故选C项;除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应有相关文献资料的佐证,有时学者只依据不多的史料从一个角度去研究,应多学科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文献记载详实,没有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用新技术“唤醒”,“开通元宝”是顺读,“开元通宝”是旋读,各有其含义,在当时社会都存在,不能说历史被表象,排除D项。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一)古代货币的演进
(二)近代货币的演进
(三)中国现代的货币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概念
(二)金本位体制(英镑)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四)牙买加体系
教学反思:
本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生。用时间轴形式梳理史实,构建历史事实的时序联系。补充一定材料,以基于逻辑的问题链,分析货币演进规律及原因的分析,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通过人民币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法币的比较认识人民币的稳定性,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但由于容量的问题,学生参与的时间有点少;有的地方缺乏有力的史料;语言表达和学术性方面,还需要提高;有些问题设置跳跃性打,教抽象,缺少过渡,学生难以理解,参与度不高。
《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5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