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0 15:1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红楼梦》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面肖像描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A. 林黛玉 B. 薛宝钗 C. 王熙凤 D. 秦可卿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用谐音,使人物的名字具有隐喻性。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位贾府小姐,端庄善良,富有才华,却命运坎坷。她们的名字深寓着作者“原应叹息”的叹惋。
B. 香菱原名英莲,生就眉心一点胭脂,后被卖入薛家,她不仅与人为善,而且灵巧好学,然而却历经劫难,命途多舛,真是“应怜”。
C. 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也就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留,但是读者透过表象依旧能解其中味。
D. 小人物的命名也别具匠心,例如:冯渊被薛蟠打死,有“逢冤”之意,娇杏“侥幸”嫁与贾雨村。人物命运一目了然。
3.《红楼梦》第 5 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和正册,中有一应女子判词,下列判词,对应选项人物全部正确的是()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③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④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A. 王熙凤 元春 妙玉 迎春 B. 探春 李纨 妙玉 香菱
C. 王熙凤 李纨 黛玉 香菱 D. 探春 元春 黛玉 迎春
4.《红楼梦》中众多丫鬟的名字往往别有寓意,下面有关丫鬟名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顼是(  )
A. 袭人本名为“矜珠”,后宝玉依据“花气袭人知昼“一句诗为她改名为“袭人“这也与她贤惠巛柔的性格相称。
B. 鹦哥本是贾母房中的丫鬟,后到了黛玉处改名力“紫鹃”,虽清新独特,然“杜的啼血“急有孤冷之气,映射了 黛玉的性情与病情。
C. 晴雯之名与“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的判词相合。雨霁月出,天晴月朗即“晴”,花纹状的彩云即“雯”,“彩 云易散”则暗示了其命运的坎坷不幸。
D. “香菱”的名字出自黛玉之手,与其本名“英莲”相关,也与“根并荷花一茎香”的判词相合,暗示了她孤高自 赏、才华出众的性格特点。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四回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红楼梦》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
B. 《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古代神话传说与《红楼梦》联系十分紧密,可以说是《红楼梦》故事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二人竟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此后二人的爱情奠定了基础。
D. 《红楼梦》第三回中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她当时父母双亡,寄人篱下。
6.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B.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贾元春)
C. 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
D.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7.《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念了几句言词,将其取名为《好了歌》,(  )听到此歌后心中彻悟,并为它做了解注。
A. 贾宝玉 B. 甄士隐 C. 甄宝玉 D. 贾雨村
8.《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②“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③“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 黛玉 袭人 宝钗 B. 袭人 黛玉 宝钗 C. 袭人 宝钗 黛玉 D. 宝钗 袭人 黛玉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了贾府五世而斩的家势和贾府的人物关系及特点。通过古董商人冷子兴的讲述,为读者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使读者未读全书,心中已隐隐有座贾府在。
B.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展示了贾府显赫的地位、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精致的生活、井然的礼仪,突出了贾府的豪华气派,暗示了贾府显赫的社会地位。
C.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将荣府的富贵和将来的衰落预测了出来,并且暗示了各色人等的下场,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伏笔,堪称神来之笔。
D.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一微观一宏观,角度不同,但作用异曲同工,共同展示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
10.下列不属于《红楼梦》异名的一项是(  )
A. 《石头记》 B. 《风月宝鉴》 C. 《太虚幻境》 D. 《金陵十二钗》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文法”》)
材料二: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几乎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祖先在建筑中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B. 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 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看出。
D. 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B. 宋时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C. 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
D. 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
13.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
A.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B.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C. 九重宫阙晨霜冷,十里楼台落月明。 D. 东风袅袅泛崇光,夜色空蒙月转廊。
1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15.下面一段材料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请你结合三则材料中提到的建筑理念,谈谈“荣国府”的建筑特点。 (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这么一个说法:“一朝入梦,终生不醒。”说的是读《红楼梦》的一种状态。但是当我们细细地研读之后,就会发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教人入梦的书, ① 。那么,曹雪芹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人出梦的呢?
我们说,好的文学作品,在艺术层面上都会有一种“代入”功能。作者自己“代入”,才能使得作品中的情感趋于真实。读者受到这种“真实”的感召,也会不由自主地“代入”,于是进入作者所设定的规定情境,获得审美满足。而曹雪芹不是一般的写家,他没有停留在这样的艺术层面上,而是进了一大步。《红楼梦》 ② ,而且能让人从哲理层面上“跳出”。
有时,当你以为你已经理解他讲给你听的故事了,他会忽然告诉你,眼见不一定为实。 有时,曹雪芹还借着貌似“不通”之语,让你在“代入”的时候“跳出”。当然,这需要读者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读书读得仔细;其次要有一定的学问底子,否则不能辨伪,就辜负了作者的用心。
曹雪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所以他能带领我们入梦; ③ ,所以他又能带领我们出梦。世上哪里还有第二部小说,能够一本正经地正说,却又真真假假地反说?只有一部《红楼梦》。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17.下列有关《红楼梦》的内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妙玉把黛玉、宝钗叫到后面吃梯己茶,给宝钗的茶具是个葫芦器,葫芦器上的字有“晋王恺珍玩”。可是熟悉葫芦器的读者会知道葫芦器最早出现在明代,清初才开始盛行起来。
B. 贾雨村收下甄士隐赠予的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但第二日五鼓便急匆匆进京,只留下话让和尚转达,说:“……不及面辞了。”
C. 刘姥姥与贾母等人一起吃饭时,故意搞笑逗乐,“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读者看完忍俊不禁。
D. 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让她一定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王熙凤还想要问时,被二门上传事云板的声音惊醒。有人回禀说:“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18.下列关于“香菱学诗”的语言描写,依次对应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②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③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
④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A. 黛玉宝玉宝钗香菱 B. 宝钗黛玉香菱宝玉 C. 宝玉香菱黛玉宝钗 D. 香菱宝钗宝玉黛玉
四、作文:
19.在第五回中,曹雪芹用判词高度概括了“金陵十二钗”等人的人生际遇。那些判词意蕴丰富、语言精巧,非常值得品味和学习。请你在以下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其在书中的性格和命运,为他/她写一首判词,并作解说。
可选人物:贾母、贾宝玉、刘姥姥、鸳鸯、芳官
要求:结合原著,符合身份;150字左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仔细阅读《红楼梦》即可得出答案。
根据题干中“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等可知,此肖像描写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写出了王熙凤的貌美心毒,笑里藏刀。
故选:C。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2.【答案】C
【解析】A.表述正确;
B.表述正确;
C.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贾雨村;
D.表述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识记辨别。能力层级为识记A.本题的考查形式是客观题。此种题型考查信息量大,侧重检测考生的识记能力。这种题型都是一个选项对应一个名著,常在故事情节、经典细节与精彩对白等方面设题,本题选项属于细节型,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情节有关的某个或某些细节,考查时应将人物、情节对号入座,不可混淆。
识记辨别类题型多考查作品、人物、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根据《红楼梦》相关知识可知分别是探春、李纨、 妙玉、香菱。故 B正确。
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A
【解析】A.“袭人本名为‘矜珠’”错,应是花珍珠。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渐渐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D “是因为她当时父母双亡”错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父亲还没有去世。
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渐渐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是妙玉的判词。
7.【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念了几句言词,将其取名为《好了歌》”“谁听到此歌后心中彻悟,并为它做了解注”,这依然是针对《红楼梦》第一回设题。第一回的标题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破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一听就懂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解注,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
故选:B。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本题考查对作品的解读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本题可根据《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结合着题中所给提示概括作答。
“你但凡听我一句话”应是袭人规劝的话;“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很会做人,是宝钗的话;“都改了吧”千言万语尽在其中,黛玉的话。故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渐渐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D“一微观一宏观”错误,应为“一宏观一微观”。
10.【答案】C
【解析】《红楼梦》异名有:《情僧录》、《石头记》、《金玉缘》、《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11~15.【答案】B、A、B、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开篇引用明律、清律对官造府邸继承问题的阐述,又如举例“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秦氏办丧事”等,论证有力。
②论据典型准确。文中选择了明律、清律和《红楼梦》典型章节作为论据,说服力强。
③论证语言严谨。如“事实上”“亦成为一般百姓”“堪称”“几乎成为”等,表述严谨。
、①荣国府是由主要建筑物加以附属建筑物周绕联络而成的。如“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小小的三间厅,……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
②荣国府的大门是位势财富的象征,具有庄严性和神秘感。由“照样也是三间大门”“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等可看出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③荣国府房屋的建造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例如荣国府“门”“穿堂”“厅”“正房大院”等的布局是直线条的;荣国府花园和风景受道家观念影响,反映了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建筑和自然之间是合而为一的,例如“雕梁画栋”“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解析】1.
B选项“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错误。材料一中提到,中国建筑的院落组织“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里强调的是将户外空间的一部分整合到建筑中,而不是完全打通内外空间,也没有提及“无限空间”。
2.
A选项“同一结构的院落”错误。原文是“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原文中没有“同一结构”的表达,选项无中生有。
3.
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知,“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合。
A选项写鹳雀楼的西边有百尺高的桅杆, 汀洲上的树木高耸入云, 一片茫茫。 此句既有建筑,又有自然,写建筑和自然的结合,符合题意。
B选项写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此句为纯自然描写,不合题意。
C选项描绘了宫殿与月光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月光的明亮和宫殿的宏伟交相辉映,给人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感觉。这句诗通过对宫殿和月光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富丽堂皇、梦幻般的场景。此句既有建筑,又有自然,写建筑和自然的结合,符合题意。
D选项写春风吹拂,海棠摇曳发出雅致的光泽。海棠的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亮转过回廊那边去,照不到这海棠花。此句既有建筑,又有自然,写建筑和自然的结合,符合题意。
4.
本文论证语言严谨可靠。如“事实上”“至迟”“亦成为一般百姓”“堪称”“也都几乎成为”等,全文内容表述严谨,可信度强。
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材料二通过引用法律条文和列举《红楼梦》中的具体场景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例如,它提到了明律和清律中关于官员后代居住原造房屋的规定,以及《红楼梦》中宁国府和荣国府正门的使用规则,这些都是具体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证据。又如开篇引用明律、清律对官造府邸继承问题的阐述,此外还列举“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秦氏办丧事”等事例,能够更好地支持材料中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论据典型准确。“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清律……”,文中选择了明律、清律和《红楼梦》典型章节作为论据,说服力更强,更具科学性,更加合理。
5.
结构与布局:“荣国府”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院落组织形式,由多个院落组成,荣国府是由主要建筑物加以附属建筑物周绕联络而成的。如“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小小的三间厅,……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体现了对空间的巧妙利用和对居住者生活需求的考虑。
大门与权威:荣国府的大门是位势财富的象征,具有庄严性和神秘感。由“照样也是三间大门”“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等可看出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荣国府的正门上有“敕造宁国府”的匾额,显示了府邸的官方地位和家族的显赫。正门通常不开,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开启,突出了其作为权力象征的作用。
装饰与人文:通过角门进入府邸,再经过一系列的门廊和庭院到达主建筑,这体现了中国建筑中对空间层次的重视,以及对隐私和尊贵的维护。荣国府房屋的建造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例如荣国府“门”“穿堂”“厅”“正房大院”等的布局是直线条的;荣国府花园和风景受道家观念影响,反映了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建筑和自然之间是合而为一的,例如“雕梁画栋”“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荣国府”的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原则和文化内涵,与材料中提到的建筑理念相呼应。
16~18.【答案】①还是一部教人出梦的书
②除了能够让人从艺术层面“代入”
③曹雪芹又是一个极具哲思的人
、A、D
【解析】1.
①根据“《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教人入梦的书”“曹雪芹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人出梦的呢”可知,《红楼梦》除了让人入梦还会让人从梦中走出来,此处可填“还是一部教人出梦的书”。
②根据“而且能让人从哲理层面上‘跳出’”可知,此处应是表达《红楼梦》会使人在艺术层面上代入进作品之中,此处可填“除了能够让人从艺术层面‘代入’”。
③根据“曹雪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所以他能带领我们入梦”“所以他又能带领我们出梦”可知,作者正是因为有着极强的理性才会使读者从梦中出来,此处可填“曹雪芹又是一个极具哲思的人”。
2.
A选项 妙玉给宝钗的茶具是个葫芦器,暗示了以后会有宝钗与宝玉的结婚的故事。可作者却又着意写葫芦器上有“晋王恺珍玩”的字样,表明这是一件假古董,又暗示了宝钗与宝玉结婚并不一定成真。此句最合乎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BD两项事件的叙述没有波折奇诡之处;C项是说人物描写生动形象一定会给读者带来忍俊不禁的感受,这是表明作者人物描写技巧高超;故BCD三项不合乎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3.
①此句是表达反复思考体悟诗歌的妙处,应是香菱学诗痴迷时说的话。
②此句将香菱写的诗进行了批评,认为诗写的不好;在众人中薛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才会有“原来诗从胡说来”这般过分地批评,此句应是薛宝钗所说。
③此句是社会对女子的不公的指责,很显然是同情女子的贾宝玉所说。
④此句是教授香菱如何作诗的话语,在情节中香菱拜林黛玉为师且林黛玉有好为人师的性格,故此句应是林黛玉所说。
19.【答案】示例:
(1)贾母的判词:史庭豪门金陵妃,假旨艳容代化眉,入楼只为玉黛泪,八十归梦雪花白。
解说:这段判词揭示了贾母出身于史家的豪门,曾是金陵的妃子,姿容美丽的贾母凭借圣旨嫁给了贾代化,代化眉化用夫名同时也有化妆出嫁的意思,“入楼”照应题目“红楼”,也代表嫁入豪门权贵家,“只为玉黛泪”意思是说贾母心装着宝玉和黛玉,为他们而伤心流泪,在八十岁头发花白时颐养天年,80既指年龄也照应80回。
(2)贾宝玉的判词1: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贾宝玉的判词2: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解说1:无缘无故地自寻烦恼和忧愁,有时还像傻了一样,任性欢乐。虽生就一副好看的相貌,肚子里却尽是杂草,无才又无德。对于时务一窍不通,对于功名不屑一顾,愚痴顽劣,怕读圣贤文章。行为乖僻,生性不讲情理,哪管世俗之人对他指责和诽谤。
解说2: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却不知道守住家业;待到家庭衰败贫穷了,又哪里能在困苦中忍耐寂寞凄凉。可惜辜负了大好年华,就别指望他将来治国安家了。无才无德他算是天下第一名,不肖子孙古往今来找不出第二个。寄语荣华富贵之家的公子哥儿们:不要效法此子弟的行为模样。
综合1、2:描绘了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批判。全词所用的主要手法是反语,实现了外贬内褒、正话反说的效果。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等,看来似嘲,实为赞美,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解析】
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
审题:由“金陵十二钗”判词引入,暗含仿写的提示。要求从“贾母、贾宝玉、刘姥姥、鸳鸯、芳官”五位人物中任选其一,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比如任选《红楼梦》人物,给薛宝钗或林黛玉写判词,是不合乎要求的,另外还要对所写判词,加以解说,解说时以明确判词意思为主。判词内容一定要对应所选人物,突出性格特点,内容结合原著,不能生搬硬套任意发挥。最后还要检查一下字数,要求150字左右,这个“左右”也不是无底线,尽量限定于100至200字之间,力求接近150字。
写作指导:要写好判词,首要的是把握原著内容,熟悉人物性格,另外语言表达上要借鉴金陵十二钗的特点,有诗词言简义丰的风格,含蓄深刻,典雅,有底蕴,不要流于白话。
比如写鸳鸯:有一穷鸟,戢翼原野。罼网加上,机阱在下。缴弹张右,翼弓彀左。飞丸缴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内怀怖急,乍冰乍火。幸赖大贤,我矜我怜。昔济我南,今振我西。鸟也虽顽,犹识密恩。内以书心,外用告天。
《红楼梦》中,写了两只鸟,一只是凤,比较高贵,一只是鸳鸯,比较平凡。高贵的是王熙凤,有才,精明,会算账。平凡的是鸳鸯,于丫头中是一等一的,也是有才,精明,会算计。鸳鸯是可以和王熙凤棋逢对手的人物,无论品性、脾性,还是智谋、胆略,皆不分仲伯。若从出身来评判,则鸳鸯还甚于王熙凤。但正如《警世通言》所说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鸳鸯终究只能是一只苦苦哀鸣的穷鸟,而无法比翼遨游于“在河之洲”,嬉戏吻颈于“鸳鸯之池”了。深得贾母之心的,唯有鸳鸯。鸳鸯是机巧有心,侍主有方,将贾母资财死死看住不使其被偷,使贾母“安富尊荣,日用排场”,真是贾母的左膀右臂,被贾母青眼有加。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乡下老太太,虽不是主要人物,却是曹公不吝笔墨大书特书的次角,在前八十回中多次出场,尤其是两进荣国府,写得栩栩如生;高鄂在八十回之后的续写,也多次写刘姥姥进荣国府,亦写得熠熠生辉。看似讨好粗俗,实则淳朴善良的刘姥姥,实际上是《红楼梦》中最闪光的底层人物,她在《红楼梦》中起着烘托的关键性作用,见证着贾府的盛极而衰;同时,从侧面展示了她的善良,体现了《红楼梦》作者对刘姥姥等代表底层劳动大众的热爱。
芳官,是《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贾府买来的戏班成员,原姓花,姑苏人氏,正旦。红楼十二官之一。戏班解散后成了贾宝玉的丫环。芳官的男子气概在“洗头事件”和“蔷薇硝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芳官在群芳夜宴中唱《赏花时》意蕴深厚。抄检大观园时她同其他唱戏女孩子一起被撵走,她跟随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芳官骨子里有一种叛逆精神,她对于不平事选择的是反抗,绝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通过书中多回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楚的感知到这一点,她的干娘何婆子把洗头水先给亲女儿春燕用,然后才让芳官洗,芳官就毫不掩饰地向何婆子发炮,说她每个月扣着自己的月钱,反而给她用剩的东西,芳官不满现状就敢于反抗,面对剥削和压迫的这种斗争精神很值得歌颂。芳官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女子,她有没被浸染的纯洁,更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她对美好生活,有着深深的向往,她对唯美爱情有着不渝的追求,但在《红楼梦》大悲剧的背景之下,芳官又怎么可能逃出这凄惨命运的归宿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