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雷雨(节选)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 雷雨(节选)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0 15:1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雷雨(节选)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关于这一点,创作者本人也从不隐讳:“我是一个忘恩的奴仆,一缕一缕地抽取主人家的金线,织成了自己丑陋的衣服,而否认这些褪了色的金丝也还是主人家的。”
②而这一伟大的剧作,与古希腊悲剧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③这便是创作者为其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使其中国化了的产物。
④正如曹禺自己所说的那样.《雷雨》在继承了古希腊悲剧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改造与发展。
⑤《雷雨》是现代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葩,无论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还是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都是同时代乃至后代的剧作家难以企及的。
A. ⑤②④①③ B. ④③②①⑤ C. ⑤②①④③ D. ④③①⑤②
2.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________和理解能让你对客户的经历感同身受,这样你才真正能够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②王熙凤在事理上占了上风不说,日常生活中也不停歇,________秋桐指桑骂槐,命令丫头善姐仗势欺主。
③曹禺将人的内在心理的矛盾冲突________社会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________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就多了几分冷峻与清醒。
A. 倾听 支使 通过 进而 B. 倾听 指使 通过 从而
C. 谛听 指使 经过 从而 D. 谛听 支使 经过 进而
3.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蘩漪(yī) 樟木(zhāng) 烦燥 郁热
B. 涔涔(cén) 卑鄙(bì) 联络 诅咒
C. 江堤(dī) 窟窿(long) 惊愕 昧心
D. 敲诈(zhà) 勾当(gòu) 贤慧 谛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曹禺这个名字对我们是很熟悉的,被列入全市首批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曹禺故居纪念馆已经进入最后的布展阶段,将于5月1日对外试开放。
B. 观众普遍认为,新版《雷雨》演员台词功底深厚,演戏老到,张弛有度,凸显人性回归的命运主题,他们让经典老戏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C. 郑榕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他从1954年扮演《雷雨》中的周朴园开始,用了近50年左右的时间,对人物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总结。
D.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没有________,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②(指身侧)萍儿,你站在这儿。(向大海)你这么只凭________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③也好,我们________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
④三十年后鲁侍萍为找四凤来到周公馆,与周朴园________。
A. 委曲 义气 暂且 萍水相逢 B. 委屈 意气 暂且 不期而遇
C. 委屈 义气 姑且 萍水相逢 D. 委曲 意气 姑且 不期而遇
6.对课文《雷雨》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交代雷雨到来之前的天气状况和故事发生的时间。
B. 表现该剧女主人公求见男主人公的急迫心情。
C. 暗示剧中人物即将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预示着重大变故的到来。
D. 暗示剧中故事发生的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因素。
7.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规 矩(jū) 汗涔 涔(cén) 惊 愕(è) 樟(zhāng)木
B. 克 扣(kòu) 江 堤(tí) 卑 鄙(bǐ) 浸(jìn)透
C. 沉 吟(yín) 弥(mí)补 繁 漪(yī) 恬(tián)淡
D. 亲 戚(qī) 奄奄(yān) 一息 悄悄(qiāo) 阴 霾(mái)
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昨日清晨,一个流浪汉被打伤头部躺在路中4小时,奄奄一息,贵阳市一家知名医院的急救车出诊后,医生对其进行简单包扎后离开。
B. 伙计一不留神,把咖啡泼在了西装少年的身上,少年脸上即刻声色俱厉,把他斥责了一番。
C. 4月15日出台的这些房地产新政策绝不会一帆风顺,因为靠着房地产致富的特殊利益集团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反扑房地产新政。
D. 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先写他们的不期而遇,通过叙述揭示了故事的原委;后写他们各自的处境,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9.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你是谁,……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C. 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带孩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D.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10.下面对《雷雨》一剧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雷雨》的标题既是写实的,又有象征意义。说明故事发生在雷雨交加之夜,也预示着三十年代沉闷的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
B. 《雷雨》戏剧结构极为紧凑。课本节选部分巧妙地采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深深吸引着读者与观众。
C.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冲突。《雷雨》的主要冲突:一是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与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矛盾,一是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D.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可能是真心的。因为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虚伪冷酷是其本性,对鲁侍萍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妇女只会始乱终弃。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⑤
(节选自《雷雨》)
文本二: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 (正旦唱)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 (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节选自《窦娥冤》)
文本三: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
哈姆莱特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节选自《哈姆莱特》)
11.潜台词是戏剧中台词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所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它是以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话里有音,言外有意。以下《雷雨》(节选)标号处潜台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明知故问②哪里是什么亲戚,全是鬼话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④想赎罪吗⑤你打算怎么办
B. ①闲得无聊②纯属胡说八道③不会求你的④她没有死⑤她就在你面前
C. ①不关你的事②从何谈起呢③恨死你了④她很坚强⑤她又回来了
D. ①能谈点别的吗②那是以前的事了③假慈悲④活得很好⑤她会找你的
1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窦娥诀别婆婆时的低沉情绪与她在法场上的激昂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对丰满窦娥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B. 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写法,这种写法尽管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
C. 科、白作为元杂剧展开冲突、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辅助手段,在节选文字中烘托了当时的气氛,推动着剧情发展。
D. 在这段长篇独白中,作者运用反问、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哈姆莱特内心灼热、忧郁的情感宣泄得淋漓酣畅。
13.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文本二中的【二煞】为例,简析作者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14.《窦娥冤》《哈姆莱特》作为中西文学史上的两朵艺术奇葩,虽诞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流露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请结合选段中两个主人公形象,作简要分析。
三、作文:
15.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后,同学们做出了如下评论:
同学甲:这些悲剧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了我,让人同情。
同学乙: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是毁灭,但价值更凸显了。
同学丙:这些戏剧情节令人着迷,但它们不会带来生存手段和本领的增加,不如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的学习有用。
同学丁:这几部戏剧远离我们这个时代了吧?
学校将举办校园戏剧艺术节,你将会作为学生代表在开幕式上致辞,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围绕“当下阅读悲剧的价值”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看法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拟写或选择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谈《雷雨》在借鉴古希腊戏剧的同时,进行了民族创新。⑤句应放在段首,总体提出《雷雨》的地位,排除BD;②句承前转折,过渡到“与古希腊悲剧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①句中的“这一点”指“相似之处”,①句应在②句之后,排除 D;④句中“曹禺自己所说的那样”指①句中的引言,排除ABD;③句总结全段文字。故C正确。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多加积累,仔细辨析词语的不同之处,如在褒贬、语境、使用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并在语境中去选择。
“谛听”强调的是注意地听、仔细听,“倾听”指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含有尊重的意思),选择“倾听”,排除CD;“指使”意为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支使”是公开命令入做事,根据语境选择“指使”,排除A;“经过”更着重过程中的细节,“通过”强调方法、手段;“进而”表递进关系,“从而”表因果关系。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A项,“烦燥”应为“烦躁”。
B项,“卑鄙”的“鄙”应读bǐ。
D项,“贤慧”应为“贤惠”。
故选C。
4.【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曹禺这个名字对我们是很熟悉的”主客颠倒,应改为“曹禺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
B项,偷换主语,“凸显人性回归的命运主题”的主语应该是“新版《雷雨》”。
C项,“近……左右”赘余。
故选D。
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使人受到委屈。“委曲”:(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勉强服从。第一句根据语境可知,选择“委屈”。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有这种气概或感情。根据语境,第二句选择“意气”。
“暂且”重在强调时间;“姑且”重在表示让步。根据语境,第三句选择“暂且”。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根据语境,第四句选择“不期而遇”。故选B。
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舞台说明的作用的理解。舞台说明对介绍时间、地点、场景,对渲染气氛、展开故事情节、深刻表现主题等起重要作用。
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段文字首先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阴沉郁热的下午,为后文的雷雨之夜埋下了伏笔。其次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窒息的气氛,这种舞台气氛同悲剧剧情紧密配合,为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定下烦躁不安、矛盾的基调,没有表现女主人公求见男主人公的心情,只是表现周朴园的内心烦躁。故B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要准确识记字音,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A项,“矩”应读“jǔ”;B项,“堤”应读“dī”;D项,“奄”应读“yǎn”。故选C。
8.【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

B项,“声色俱厉”指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不能用来只形容脸色。
故选B。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要掌握常考标点的用法。C.分句并列用逗号,所以第一个顿号应改为逗号;文中的分号应改为冒号,以提示下文,表示后面的内容是对“什么事都做”的具体说明;最后一个句号改为顿号,因为“讨饭”后面的四个是并列的短语。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可能是真心的”表述绝对化。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居室的布置保持原样,对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这种怀念有真实的一面。不过,他怀念的是已经投河死去的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侍萍。
故选D。
11~14.【答案】A、B、①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达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
②“喷如火”“滚似绵”,运用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
③“暑”与“雪”、“火”与“冰”,构成强烈对比,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
④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窦娥:
(1)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
(2)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3)在“亢旱三年”的誓愿中,表现出挑战威权、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
哈姆莱特:
(1)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
(2)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解析】1. ①句重在“闲事”一词,鲁侍萍知道周朴园是想打听当年的事,而且周朴园就是当事人,却故意说成是“闲事”,还问周朴园为什么打听,是明知故问。
②句重在“亲戚?”,说明根本就不是亲戚,潜台词是:纯属胡说八道。
③句重在“用不着了”,因为她还活着,并且不会求你的。
④句重在“还活着”,因为被别人救起来了,她没有死。
⑤重在“没有死”,她活着,她就在你面前,你打算怎么办
2. B选项“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写法,这种写法尽管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错,“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不是“超现实的写法”,三桩誓愿在窦娥身后的逐一应验,才是超现实的写法;“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分析不准确,,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3.
“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反问句,增强人物说话语气,表达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
“喷如火”“滚似绵”,运用比喻、夸张,将“怨气”比成“火”,将“冰花”比成“绵”,结合这种夸张的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
中“暑”“火”代表酷热,“雪”“冰”代表冰冷,两两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
“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用邹衍的典故(邹衍受请来到燕国,燕国的部分人对邹衍不满,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让邹衍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风雪),用类似的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4.
窦娥:
窦娥想通过“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向世人昭示自己清白,表现她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
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才让无辜的窦娥冤死,三桩誓愿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反应窦娥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亢旱三年”是给官员的治理带来阻碍,是对当地官员权威挑战,表达窦娥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
哈姆莱特:
根据“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等内容,可知哈姆莱特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
根据“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出家去吧”等内容,可知哈姆莱特能够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15.【答案】略
【解析】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代表了四种相异的观点:同学甲认为悲剧人物的命运能打动观众,让人同情;同学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了悲剧的意义,即凸显价值;同学丙认为戏剧情节没有实用性,学习戏剧是无用的;同学丁认为这几部戏剧已经过时,不具现实意义。显然,同学丙和丁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任务指令,“围绕‘当下阅读悲剧的价值’”进行写作,可以就“悲剧的价值”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概括起来,悲剧的价值在于反映出美暂时被丑压倒、进社会力量在严重实践斗争中的苦难或死亡的过程,让人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感,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在道德感情上受到“陶冶”,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还能使人们从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唤醒人们,鼓舞战斗,使人们受到教育。虽然《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剧作的诞生时代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但这些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对奋斗的肯定、对正义的执着、对善良的认可、对美好的追求,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积极意义、都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的。认识到这些悲剧中所蕴含的力量,能够使青少年严肃对待人生,进而对抗娱乐化、虚无感这两大世纪思想难题。
写作时,要注意题目中要求将文章写成一篇发言稿,因此要注意格式。可以先阐释悲剧的意义,再结合现实,联系时代,从当下阅读悲剧能使青少年感知到美被毁灭的悲伤与震撼,认识到正义与公心的不可颠覆,鼓励青少年从追求光明、努力奋斗等层面进行论证,适当引用《窦娥冤》《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中的故事作为论据,最后呼召当代青年应广泛阅读、精心筛选,吸收悲剧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为自己的人生注入精神能量。
立意:
1.求善求美,追寻光明。
2.领略英雄气概,追求勃勃人生。
3.品悟创伤,珍惜当下。
4.受到感召,不屈不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