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促织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促织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0 15:3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促织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令以责之里正 判断句 B.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被动句
C.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状语后置句 D.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定语后置句
2.下列对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名词作状语
B. 旬余,杖至百 用杖打,名词活用为动词
C. 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低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 而高其直 认为……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比较下列各句中“然”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俨然类画 ②成然之 ③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④然睹促织
A.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4.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名词做状语)
B. 旬余,杖至百(用杖打,名词活用为动词)
C.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低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 而高其直(认为……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中肯(zhòng) 给予(gěi) 倦怠(dài) 捕风捉影(bǔ)
B. 窘迫(jiǒng) 下颚(è) 毋宁(wú) 神不守舍(shè)
C. 强劲(jìn) 宽宥(yòu) 黏性(nián) 战战兢兢(jīng)
D. 嘈杂(cáo) 澄清(chéng) 闩死(shuān) 浑身解数(jiě)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聊斋志异》)
6.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 逸,坠毙 逸:奔跑,狂奔
B. 吾师曩已 物化 物化:事物的变化
C. 既而 戒马欲归 戒:准备好
D. 了不 勾当家务 勾当:办理,处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相视 而笑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B. 哀请 之 惟君图 之
C. 乃述返魂之由 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
D. 群导 以往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 以行
8.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僧人不为自己申张解释,只是闭着眼不再说话。拿来粗米饭就吃,酒肉却拒绝。
B. 僧人自己也不申辩解释,但是闭着眼不再说话。给(他)拿精细的米饭(他)就吃,酒肉(他)就拒绝。
C. 僧人自己也不申辩解释,只是闭着眼不再说话。给(他)拿粗米饭(他)就吃,酒肉(他)就拒绝。
D. 僧人不为自己申张解释,但是闭着眼不愿说话。拿来精细的米饭就吃,酒肉就拒绝。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B. 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C. 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次日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D. 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派仆人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卡夫卡的作品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B. 作为20世纪奥匈帝国的一个伟大德语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C.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在世界范围内构成一股“卡夫卡”热。
D.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发表、成名。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遣忧郁苦闷的手段。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异化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卡夫卡和蒲松龄为达到写作目的,都不惜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在《聊斋志异》和卡夫卡的作品中有许多异化的主题,主要体现为人不再是人,而是以动物的状态出现,或者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异化为动物或植物。罗杰·加洛蒂曾这么评价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的王国是异化和异化意识的王国”,认为“卡夫卡作品的本质与风格在于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当时“淄川的文人雅士聚首时谈狐说鬼,似为时尚”的时代背景有关,他在《聊斋自志》中也明确地表达出他对怪异事物的爱好“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从这点来看,两位作家都喜欢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异化主题,这点是最值得探究的相通之处。
卡夫卡所读过的《聊斋志异》的德译本中有《阿宝》《竹青》《香玉》和《莲花公主》,这几篇是明显带有异化色彩的。如《阿宝》中的孙子楚性情憨厚,不善说话,喜欢上了本地大商人的女儿阿宝,因她一句玩笑话而自断了六个手指。碍于无法在一起,他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灵魂化为一只鹦鹉飞到阿宝的住处,日日夜夜陪在她身边。孙子楚的真心诚意打动了阿宝,鹦鹉变回了人形,造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上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异化成了动物。而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相比较《聊斋志异》中的异化而言则更加荒诞和怪异,这类异化很少有前因后果,多表现为突变。如(变形记》中的格雷戈尔某天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虫子……”。显然,这是一种异化的手法,与《聊斋志异》中人化为动物或植物的变形有几分相似。但相比之下又有着不同,这段异化出现在故事的开头,而在整个故事中卡夫卡始终没有交代格雷戈尔变成甲虫的原因,只是在描述他变成甲虫之后的事情,该小说不具备完整故事情节,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片段。而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则情节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清晰。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聊斋志异》中主人公的异化和变形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如孙子楚为了陪在阿宝身边所以化成鹦鹉。如果有可能,这些异化的人在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还要变人形。在蒲松龄这里,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分裂是迫不得已的,暂时的分裂是为了最终的统一。这样看来,《变形记》中的异化显得突然,这与卡夫卡的写作目的有关。卡夫卡想要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来表现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漠然的关系,他企图从异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批判社会。
细读《变形记》可以发现,该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格雷戈尔变成甲虫之后,家人对他态度的转变。在变形之前,虽然格雷戈尔作为公司的代理挣钱不多,但整个家庭依靠其工资尚能生活,所以一家人表面上显得很和睦,对待他的态度也比较友好。但看到他变成甲虫后,父亲对他的态度始终很恶劣,甚至“从后面重重地给了他解脱性的一脚,他被踢到房间中间,身上流着血”。在格雷戈尔又一次把母亲吓晕之后,父亲对他更是暴力相加“把碗柜上水果盘里的苹果装在口袋中,一个接一个地扔出去……一个简直就嵌入他的背里去了”,可见他的父亲完全不顾亲情,想要置他于死地。正是人情的冷漠把格雷戈尔逼上了死路。
因此,当我们从卡夫卡写《变形记》的主旨来看,就能明白小说为什么不交代格雷戈尔变形的原因。因为外形的变化并不是卡夫卡描写的重点,内心的变形和异化才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卡夫卡的笔下,心里“变态”是一种常态,卡夫卡试图用这种怪异的常态来揭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漠然,社会的冷酷无情。在卡夫卡眼里,异化不再是一个主观的心理问题,更像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体现的是不可缓解的社会矛盾。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卡夫卡经常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突然变成其他动物,或者干脆就以变形后的样子出场。
(摘编自《从<聊斋志异)对卡夫卡的影响角度再读卡夫卡的作品》)
材料二:
人工智能是一种尚未成熟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它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的同时,也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智能科技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各种智能系统不断取代人工作,“数字穷人”逐渐丧失劳动的机会和价值,被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虚无和荒谬化;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令“人是什么”和人机关系凸显为挑战哲学常识的时代难题。我们必须正视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异化风险,拓展理论视野,创新智能时代的异化理论,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构造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社会、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摘编自《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的异化指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蒲松龄和卡夫卡都利用这一现象达到写作目的。
B.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他喜欢搜神谈鬼的故事以及当地“谈狐说鬼“的时尚相关。
C. 《聊斋志异》中主人公往往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异化和变形,达成目标后都变回人形。
D. 家人曾经对格雷戈尔态度比较友好是因为他挣钱不多但还能保障整个家庭的生活。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的异化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和目的并不相同。
B. 引用罗杰 加洛蒂的评价意在阐明卡夫卡作品的异化特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 蒲松龄笔下的故事情节完整,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作品比卡夫卡的作品好或不好。
D. 当构造出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时人类就能避免被异化。
13.下列异化现象中,不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范畴的一项是( )
A. 在资本逻辑下,身处于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B. 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被消灭,但阶层并未消灭。人与人的关系愈发紧张,难以消除。
C. 苏秦佩带六国相印途经洛阳,气派比得上帝王,苏秦的家人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感慨“一人之身,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D.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原始的人文关怀,脱离了人的情感、道德、理想等因素。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简单的资源共享、相互利用、利益结合等手段和形式。
14.面对人类的“异化”风险,如何保有“人的本质”?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5.请结合材料一概括下面节选自《促织》的片段的写作特点。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归,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气息辍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虫宛然尚在……喜而收之。将献公堂……
三、语言表达:
16.下列词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迂讷(nè) 掇拾(duō) 不啻(chì) 不无裨益(bǐ)
B. 惭怍(zuò) 惊骇(hài) 爇香(ruò) 唇吻翕辟(xī)
C. 猾黠(xiá) 觇视(zhān) 藁葬(gǎo) 向隅而泣(yú)
D. 龁咬(niè) 蠹虫(dù) 厚赉(lài) 抢呼欲绝(qiāng)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人文经济学把人分为经济人和社会人两个角色, ① ,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原则未必适合于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原则也未必适合于经济生活。经济人与社会人在作家的创作中有着不同的影响和后果。以《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为例:作为经济人, ② ,《聊斋志异》中关于科举失利的若干描写,具有很强的个人牢骚意味,不能据以评判科举制度。作为社会人, ③ ,矢志不渝地从事《聊斋志异》的写作,充分体现了蒲松龄的艺术个性;他对中国志怪传统和文言小说叙事传统的改造,赋予了《聊斋志异》崇高的小说史地位。在人文经济学的视野下考察蒲松龄,既不能忽略经济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烙印,也应揭示社会人蒲松龄在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对其创作做出更为恰当的解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沿着靠村边的池塘,摆着一溜的洗衣石头,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形态各异。
清晨,洗衣的妇女姑娘们,提着一篮衣服,来到自家的洗衣石前,放下篮子,拿出棒槌、肥皂、衣服。然后一屁股坐在草凳上,把两只赤脚丫子伸进凉意未退的池水里,就着眼前的荷叶、小鱼儿,洗衣,说事。
古人说,三个女子一台戏。一二十个女子在一起,① 。东家长,李家短,自家难念的经,粉墨登场;邻村的旧闻,娘家的趣事,街头巷尾的传闻,喧嚣地( )着;喜事,丧事,无厘头之事,内容丰富;或表功,或埋怨,或发牢骚,或倒苦水,( )。当然,婆媳间的矛盾,邻里间的冲突,妯娌、姑嫂、叔伯之间的明争暗斗等话题虽是( ),② 。讨论也随之冲天而起。当然,不仅有说事的,也有评事的。心有同感,随声迎合者,有之;事不关己,( )者,有之;觉得说者言过其实,当场批评者亦有之。
不用担心牢骚或者埋怨挖苦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要知道,生活中,冤家不会主动聚首,对手不会轻易碰头。你在这里说她,她也会在那里说你。更何况说事,听事,评事,只是洗衣时的谈资而已,没有人当真,更无人较真。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播 不一而足 老生常谈 不置可否 B. 传达 不能自已 不经之谈 置若罔闻
C. 传播 不能自已 老生常谈 不置可否 D. 传达 不一而足 不经之谈 置若罔闻
19.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然后坐在草凳上,把两只赤脚伸进池水里,就开始洗衣,说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文存在大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具体来说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及固定格式。具体学习中,要明了每一句式的具体类型,尤以倒装句为重点,同时要关注省略句中的介词省略、兼语省略情况。
A项,省略句,“令以(之)责之里正”。BCD正确。
故选A。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此题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D项,高:使……高,抬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D错误。
ABC正确。故选D。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注意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义理解。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差工具书,注意常见词的不常见义的积累。

①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动词,认为……是对的。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连词,然而。
根据以上分析,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排除ABC。
故选D。
4.【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D项,高:使……高,抬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故选D。
5.【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汉字的读音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积累的字音知识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2)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去把握;从词性上去把握;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关注一下常考的字。
A项,“给”应读“jǐ”;
C项,“劲”应读“jìng”;
D项,“解”应读“xiè”。
故选B。
6~9.【答案】B、D、C、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和一词多义的能力。做此类题需要注意:(1)在平时学习文言诗文时,要注意积累;(2)将划线实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分析,在此处解释为什么最合适。本题, B项,物化:此处指死亡。ACD项正确。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熟练掌握常考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做题时结合具体的语境,确定虚词在该句的准确意义和用法,做出选择。本题,D项,连词,表修饰。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B项,代词,他;代词,指阙秦以利晋。C项,副词,于是;副词,竟然。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A项,“申张解释”“拿来粗米饭就吃,酒肉却拒绝”错误;B项,“但是”错误;D项,“申张解释”“但是”“拿来精细的米饭就吃,酒肉就拒绝”错误。重点词语的解释如下:不自申解:自己也不申辩解释。但:仅仅,只是。饷:动词,供给粮食。脱粟:粗米饭。故选C。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观点态度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本题中,题干信息要点是“分析和概括”、“不正确”,学生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翻译逐项判断。 A项,不是“因为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是因为“性定”。BCD项正确。故选A。
10.【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解答本类试题,首先要根据语感排除简单的语病,然后根据语法分析,看是否有语序、搭配不当及成分残缺或赘余,最后看是否有表意不明、结构混乱和不合逻辑。
B“重建并改造”不符合逻辑顺序,应先“改造”再“重建”,故B错。
C搭配不当,应将“构成”改成“形成”,故C错。
D句式杂糅,应去掉“目的”或删除“为了”,故D错。
BCD错。
故选A。
11~15.【答案】C、D、A、【参考答案】①尽量消除各种社会矛盾,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少一些漠然和冷漠,让人在温暖有爱的环境中得到人的尊严。②人在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时始终保持应有的理智清醒和主体地位,将人工智能当作人类的工具。、【参考答案】①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成名的儿子把身系全家人性命的蟋蟀给弄死了,后来儿子的魂魄化作一只善斗的蟋蟀,免去一家濒于毁灭的厄运。②片段把儿子魂魄化作蟋蟀的情节写得比较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得清晰。
【解析】1. C选项“达成目标后都变回人形”错误。原文是“如果有可能”,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2. D选项“当构造出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时人类就能避免被异化”错误,由“拓展理论视野,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知D选项以偏概全。
3.
A选项谈的是个人内心的异化,不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范畴。
B、C、D三项谈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4.
由“人的异化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卡夫卡想要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他企图从异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批判社会”“卡夫卡试图用这种怪异的常态来揭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漠然。在卡夫卡眼里,更像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尽量消除各种社会矛盾,多一些关爱和尊重,保有人的本质。
由“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令‘人是什么’和人机关系凸显为挑战哲学常识的时代难题,拓展理论视野,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知,将人工智能当作人类的工具。
5.
由材料一“卡夫卡和蒲松龄为达到写作目的,都不惜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以及“及扑入手,斯须就毙……自昏达曙。东曦既驾。忽闻门外虫鸣”可知,后来儿子的魂魄化作一只善斗的蟋蟀。作者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
由材料一“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则情节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清晰”以及“有子九岁,窃发盆……及扑入手,斯须就毙……儿惧……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自昏达曙。东曦既驾。忽闻门外虫鸣”可知,前因后果也交代得清晰。
16.【答案】B
【解析】A.裨bǐ→bì。C.觇zhān→chān。D.龁niè→hé。
17.【答案】①彰显了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差异 ②蒲松龄有其个人的利益需求 ③他痴迷和执着于艺术创造
【解析】略
18~20.【答案】A、①原文内容表达更加口语化,句子节奏也更为舒缓。②原文既突出了池水的凉意和池塘的生机,也给人以生活的画面感和惬意感。、①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②却能引起当场妇女们的共鸣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传播:广泛散布。传达:①把一方的意思告诉给另一方;②在机关、学校、工厂的门口管理登记和引导来宾;③在机关、学校、工厂的门口担任传达工作的人。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老生常谈:很平常的老话。不经之谈: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不置可否: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重视或不关心。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一般从内容、表现手法以及对情感表达、形象塑造、主旨揭示等方面来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借景抒情、象征、比拟等;赏析表现手法,先结合内容指出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本题可从语体色彩、节奏、语境的角度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看所填写的句子在文段的位置、作用,以及结合上下文所明示或者暗示的内容。第①处领起下文;第②处照应上文,又引起下文。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