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变形记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B.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C.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变形记》就是这样一部代表作.
D. 《荀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荀况所著,现存32篇,《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名词做状语)
B. 旬余,杖至百(用杖打,名词活用为动词)
C.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低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 而高其直(认为……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B.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死后他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卡夫卡”热。
C. 卡夫卡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其作品大多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D. 1979年第1期《世界文学》刊出了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无数中国读者受惠于他卓越的译笔,开始感受这部小说历久更加弥新的艺术魅力。
4.下面语段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图穷匕见。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A. 图穷匕见 B. 温情脉脉
C. 弱肉强食 D. 唯利是图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著名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世称靖节先生.几次入仕,深感官场污浊,终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
B. 荀子,名况,春秋末期思想家,他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性善”的思想,著有《荀子》一书.
C. 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著名剧作家,著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名篇.
D. 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著有《变形记》一书.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
饥饿表演近几十年来明显地被冷落了。早些时候,大家饶有兴致地自发举办这类大型表演,收入也还不错。可是今天,这些都已毫无可能。
那时的情形同现在相比确实大相径庭。除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观众,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的监督人员守在那儿。他们总是三人一班,日夜盯着饥饿艺术家,防止他用什么秘密手段偷吃东西。其实,这不过是安慰大伙的一种形式而已,因为行家都晓得,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看守都能理解这一点的。有些值夜班的看守就很马虎,他们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故意给他一个进食的机会,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碰到这样的看守,饥饿艺术家真是苦不堪言,这帮人使他情绪低落,给他的饥饿表演带来很多困难。有时,他不顾虚弱,尽量在他们做看守时大声唱歌,以便向这帮人表明,他们的怀疑对自己是多么不公道。但这无济于事。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
诸如此类种种猜疑,饥饿艺术家似乎也难于摆脱。任何一位看守也做不到夜以继日、丝毫不间断地守在饥饿艺术家身边,因此无人目睹过他是否确实持续不断地挨饿。只有饥饿艺术家自己心里最清楚,只有他才算得上是对自己的饥饿表演最为满意的观众。但是由于另一种原因,他又从未满意过。或许他干瘦如柴的躯体根本就不是由于饥饿所造成的,而是对自己不满所致的。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对此,饥饿艺术家直言不讳,但人们死活就是不信。善意的说法还好,说他谦虚,可大部分人认为他自吹自擂,更有甚者说他是个骗子。所有这一切,饥饿艺术家都得忍受着。
演出经理规定每轮表演最高期限为四十天,期限过后,他绝不让饥饿艺术家再继续挨饿,即使在世界大城市里也是如此。经理这样做不无道理,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全城人的兴趣会通过四十天里越来越火的广告充分被激发出来,而四十天后,观众就会感到疲倦,看表演的人数随之锐减。
在第四十天,笼子的门被打开,笼子四周插满鲜花,半圆形露天剧场里人海如潮,观众兴高采烈,乐队奏着乐曲。两个医生走进笼子为饥饿艺术家做必要的检测,检测结果通过高音喇叭传遍剧场。随后,两位女士走上前来,她们乐滋滋的,庆幸自己能被选中去搀扶饥饿艺术家离开笼子走下前面的台阶。台阶前的小桌子上早已摆好了精心准备好的病号饭。为什么刚到四十天就停止表演呢。他本来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为什么恰恰要在他表演最紧要的关头停下来呢。他还没有真正精彩地表演过一回哩!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他提议为观众干杯,据说此举是由饥饿艺术家给经理耳语出的点子,乐队憋足了劲演奏。随后大家各自散去,没有人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不感到满意,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饥饿艺术家自己,他总是不满。
有一天,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发现自己被那些热闹上瘾的观众忘却了,他们纷纷涌向其他演出场所。演出经理领着他又一次跋涉了半个欧洲,他们想看看,是否能在某个地方重新找回逝去的狂热和兴趣,然而他们一无所获。最终,他告别了经理——这位人生旅途上无与伦比的伙伴,受聘于一家庞大的马戏团。
有一天,一只笼子引起了一位看管人的注意,他问为什么把一个好端端的笼子闲置着不用,对此无人知晓。直到其中一位看见了记数的小牌子,他才猛然想起饥饿艺术家。人们用棍子拨开腐草,在里边找到了他。
“你还一直不吃东西。”看管人问道,“你究竟什么时候才算完呢。”
“诸位,请多多原谅。”饥饿艺术家有气无力地低声细语,只有看管人才能听清他说的话,因为他把耳朵贴在栅栏上。
“当然,当然。”看管人一边点头,一边把手指向额头,以此来暗示其他人,说明饥饿艺术家的身体状况非常危险,“我们当然会原谅你。”
“我一直在想着,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确实也挺赞赏的。”看管人热情地说。
“可是你们不应该赞赏。”饥饿艺术家说。
“那么我们就不赞赏,”看管人说,“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赞赏呢?”
“因为我只能忍饥挨饿,我也没有其他办法。”饥饿艺术家说着,小脑袋微微抬起,嘴唇像要吻看管人似的,直贴在他的耳根,生怕漏掉一个字,“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惹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是饥饿艺术家最后的几句话,然而,从他那瞳孔已经放大的眼睛里还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他还要继续饿下去。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艺术家的饥饿有多重含义,既指其由于不进食而造成的身体饥饿,也指其因为一直对自己不满而产生的精神饥饿。
B. 有些值夜班的看守故意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但结果却弄巧成拙,他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饥饿艺术家。
C. 经理在表演四十天后绝不允许艺术家继续挨饿,在表演结束仪式上对艺术家小心翼翼,说明他确实是艺术家无与伦比的挚友。
D. 饥饿艺术家是一位具有高洁情操和不懈追求的艺术殉道者的形象,他至死不渝,直到死亡的最后时刻,眼里还有坚定的信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认为“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叙述激起阅读期待,设置了悬念并为后文揭示原因埋下伏笔。
B. 小说中饥饿表演结束仪式的隆重热闹和饥饿艺术家临终前的落寞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饥饿艺术家命运的思考。
C. 饥饿艺术家希望延长表演时间,追求更高境界,但作者最后运用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其原因是“找不到适合胃口的食物”。
D. 小说用一个虚构的故事表现出某种现实的真相,荒诞的色彩与残酷的真实之间形成反差,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8.结合具体内容,概括饥饿艺术家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之处。
9.《饥饿艺术家》这个荒诞故事极具真实感,请从叙述的角度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10.“寂寞”因人而异,请依照示例,写出下列两个人物的寂寞。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使用比喻或排比手法;不超过30字。
示例:卡夫卡是一只寒鸦,寂寞地在一座找不到入口或出口的“城堡”里飞翔。
(1)孔子__________________
(2)曹雪芹________________
11.把下列文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顺畅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那是一位戴着毛皮帽子、围着毛皮围巾的女性
②两只前臂完全笼在一个厚厚的皮手筒里,正对着看画的人
③它被嵌在一个漂亮的、镀了金的镜框里
④桌子上铺放着各种分别包装好的布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桌子上方挂着他不久前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的画
⑤她直挺挺地坐着
A. ④①②③⑤ B. ③④①②⑤ C. ④③①⑤② D. ①③⑤②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________________,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遣忧郁苦闷的手段。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定论。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_______________追认其为先驱。卡夫卡生前________________,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隔绝 别开生面 纷纷 默默无闻 B. 隔离 别有天地 一致 悄无声息
C. 隔绝 别开生面 纷纷 悄无声息 D. 隔离 别有天地 一致 默默无闻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社会让他感到陌生、孤独与恐惧,这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B. 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C. 他开始了主题创作,永恒地表现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
D. 他开始了永恒的主题创作,这就是他对社会的陌生、孤独与恐惧感
四、作文:
14.《变形记》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叙写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遭遇,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以“竹”为对象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D.荀子应为战国时期人,《荀子》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该考点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等等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D项,高:使……高,抬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故选D。
3.【答案】B
【解析】A.语序不当,“重建并改造”逻辑先后有误,应为“改造并重建”;
B.正确;
C.成分残缺,缺少与“手法”相呼应的动词,应在“作品大多”后加“使用”;
D.重复赘余,“更加弥新”重复赘余,应把“更加”去掉。
故选: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成分残缺
(一)缺主语
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句首滥用的介词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等,改这类病句一是将介词及介词连带的方位词删去,二是保留介词短语作状语,后边加上适当的词作主语。
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残缺
3、主语的定语较长造成残缺
(二)缺谓语
一般句子中都有主语和谓语这两部分,相比之下,谓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如果没有谓语,就弄不清主语是怎么回事了。
1、不恰当的省略丢掉了谓语,造成残缺。
2、误以介词短语作谓语
介词短语只能用来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即作状语或补语,少数介词短语可以作定语,但介词短语不能作谓语。如:
(三)缺宾语
宾语是动词谓语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用在动词之后,回答“谁”或者“什么”这类问题。宾语残缺,动作就没有对象了,行为就没有结果了,意思也就表达不清楚了。及物动词必须带宾语,如“解决、发展、开展、采用、扩大、提高、抓紧、进行”等。
1、把及物动词当成了不及物动词用
2、句子稍长,忽略了与前后成分的呼应,造成宾语残缺
(四)缺其他
1、中心语残缺
2、介词残缺
3、关联词语残缺
4.【答案】A
【解析】A项,图穷匕见: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不合语境。
B项,温情脉脉:形容对人或事物怀有感情,很想表露出来的样子。
C项,弱肉强食:泛指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
D项,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5.【答案】B
【解析】A.表述正确;
B.不正确,”春秋末期思想家”应为“战国末期思想家”;
C.表述正确;
D.表述正确;
故选:B。
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每个选项,然后接题目要求选出答案,选答案的过程中要认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文学常识,结合已有的只是解答本题.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没有好方法,主要靠平时的积累,通过该题也告诉我们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的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了解作家作品.
6~9.【答案】C、C、①他们都是最终被抛弃的小人物。格里高尔被家人抛弃,饥饿艺术家被经理和观众抛弃。②他们都是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孤独的个体。格里高尔在房间里孤独死去,饥饿艺术家一生承受着各种误解和猜疑。③他们都在冷漠的关系中被异化。格里高尔被异化为赚钱养活家人的机器,饥饿艺术家被异化为消遣娱乐的工具。、 ①人物心理细腻。作者采用全知视角展开叙述,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展现给读者,表现人物的心理真实。②情节发展符合生活常理。作者采用顺叙的方式,展现了饥饿表演由盛转衰的过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③叙述口吻自然平淡。作者运用平淡的叙述语气,叙述饥饿艺术家的人生惨剧,诚如发生在身边的极其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给人真实感。
【解析】1. C选项“他确实是艺术家无与伦比的挚友”错误。经理在表演四十天后绝不允许艺术家继续挨饿,是因为四十天后,观众就会感到疲倦,看表演的人数随之锐减。在表演结束仪式上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的是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物品。这些都说明经理并不理解饥饿艺术家,只是把他作为赚钱的工具。
2. C选项“运用讽刺的手法”错误。小说中“食欲”和“饥饿”分别象征着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艺术家所说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命需要的食物,更是满足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精神食粮。作者这里没有使用讽刺的手法。
3.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饥饿艺术家》中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被那些热闹上瘾的观众忘却了,他们纷纷涌向其他演出场所,并且这位经理也受聘于一家庞大的马戏团,饥饿艺术家被经理和观众抛弃。所以,他们都是最终被抛弃的小人物。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去世之后,一家人如释重负,说明格里高尔并不被家人理解,最终孤独地死去。《饥饿艺术家》中值夜班的看守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饥饿艺术家免不了种种猜疑,饥饿艺术家一生承受着各种误解和猜疑。所以,他们都是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孤独的个体。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格里高尔被异化为赚钱养活家人的机器。《饥饿艺术家》中饥饿艺术家最初有熙熙攘攘的观众,并且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的监督人员守在饥饿艺术家那里,每轮表演最高期限为四十天,因为全城人的兴趣会通过四十天里越来越火的广告充分被激发出来,而四十天后,观众就会感到疲倦,看表演的人数随之锐减,可见,饥饿艺术家被异化为消遣娱乐的工具。所以,他们都在冷漠的关系中被异化。
4. 从叙述视角老看,本文采用了全知视角来叙述饥饿艺术家的故事,文章多处写到饥饿艺术家的心理,如“ 碰到这样的看守,饥饿艺术家真是苦不堪言,这帮人使他情绪低落……他们的怀疑对自己是多么不公道”“为什么刚到四十天就停止表演呢。他本来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为什么恰恰要在他表演最紧要的关头停下来呢。他还没有真正精彩地表演过一回哩!”,这些描写,深入了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展现给读者,表现人物的心理真实。
从叙述顺序来看,本文先写到早些时候,大家饶有兴趣地自发举办饥饿表演,除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观众,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的监督人员守在那儿,在第四十天,笼子的门被打开,笼子四周插满鲜花,半圆形露天剧场里人海如潮,观众兴高采烈,乐队奏着乐曲。然后写到 有一天,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发现自己被那些热闹上瘾的观众忘却了,他们纷纷涌向其他演出场所,直到有一天一只笼子引起了一位看管人的注意,人们才猛然想起这位饥饿艺术家,所以作者采用顺叙的方式,展现了饥饿表演由盛转衰的过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从叙述语气来看,文章在叙述饥饿艺术家的故事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夸张的语言,而是运用平淡的叙述语气来讲述饥饿艺术家的人生惨剧,就如同发生在身边的极其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给人真实感。所以,叙述口吻自然平淡。
10.【答案】(1)(孔子)是一只孤雁,寂寞地飞向温暖的南方,寻觅“仁”的同伴。
(2)(曹雪芹)如雪的寂寞,是黛玉的葬花,是宝玉的悲歌,是十年的血泪。
【解析】结合孔子和曹雪芹的生平及其性格特点,围绕“寂寞”主题,然后确定排比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另外注意字数。
11.【答案】C
【解析】④句总起,③紧承④进一步解说;①总领⑤②介绍画的内容。按行文顺序应是④③在前,①⑤②在后。
12~13.【答案】A、B
【解析】1.
隔绝:隔断(联系、音信、信息等)。
隔离:使隔绝往来,不让聚在一起。
这里面隔开的对象是“他人和社会”,所以用“隔绝”。
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本处强调卡夫卡创作的手法和别人不同,所以选用“别开生面”。
纷纷: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
一致,强调没有分歧。
这里强调各个流派相继追认卡夫卡为领袖,所以选用“纷纷”。
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
这里是说卡夫卡的价值在卡夫卡去世后才被人们所认识,说明卡夫卡生前没有名声。所以选用“默默无闻”。
故选A。
2.
A.根据表达,“这”指“社会”,而实际上“陌生、孤独与恐惧”才是“主题”,该项错误。
C.“永恒地表现”搭配不当,“永恒的”应修饰“主题”,该项错误。
D.“永恒”不能修饰“创作”,该项错误。
故选B。
14.【答案】夏天来临了,人们实在受不了盛夏的炎热,便纷纷躲进了那凉爽的小竹林里。啊!那青翠的竹林好似一台巨大的冷气机,不时给人们送来徐徐的清风。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做游戏,青年人聊天乘凉,老人们下棋喝茶,大家都感到无比的惬意。茂密的竹林遮住了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并且为人们驱走了炎热,尽管它们自己被晒的发烫,也始终毫无怨言。这时的竹子,难道不是乐于助人的吗?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要求用象征手法,“以‘竹’为对象写一段话”。是要求借助“竹”,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货情感。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流畅生动,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