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六国论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0 15: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国论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对课文《六国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论证了“赂”的损失 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 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 韩、魏、齐三国与秦国相邻,因割地求和而招致灭亡,证明了割地赂秦如“抱 薪救火”的道理。
D. 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 弦更张,勿蹈覆辙。
2.对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对《六国论》课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长于析理,表达的是个人对人、事、文章等的看法。“论”可以分为政论和史论。
B. 选文第二段以史实为据,回顾了六国灭亡的进程,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具体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
C. “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三国贿赂秦国的频繁,“五城”“十城”都是虚指,说明贿赂秦国的土地越来越多。
D. 本文行文纵横恣肆,善用对比,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气势逼人,富有表现力。
4.阅读下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对《六国论》中有关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分析的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赢而不助五国。”
B. 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 作者总结齐、燕、赵亡国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 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B.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C. 嘉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 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①。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官于鲁,病死。妇人为之自杀于房中者二八。其母闻之,不肯哭也。相室②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死者十六人,若是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从妇言之,必不免为妒妇也。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楼缓闻之,入见于王曰:“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虞卿闻之,又入见王曰:“危矣,楼子之为秦也!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为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是大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①讲:和解。②相室:古代为卿大夫管理家务的人。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以其力 A攻B其所不能C取D倦而归E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F攻G以资之H是助秦自攻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与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中“小”的用法相同。
B. 举:全,都,与《阿房宫赋》“函谷举”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含义均不同。
C. 厚:优待,看重,与《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含义不同。
D. 对:回答,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对”含义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此举不仅使贿赂者国力亏损,也让没有贿赂的国家失去强大的盟友,贻害无穷。
B. 材料一把赂秦的土地比作“薪”,把秦国的贪欲比作“火”,“薪不尽,火不灭”生动表明,贿赂只会助长对方的侵略气焰。
C. 楼缓援引公甫文伯的典故,目的是打消赵王对自己的猜疑,从而更好地为赵国出谋划策,使得赵国在与秦国打交道时立于不败之地。
D. 材料一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行文气势充沛,颇具说服力;材料二人物语言生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很有可读性。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 2)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10.虞卿认为不能“以地事秦”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1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4分)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主要观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C.一者,齐国与秦国不相邻;此外,原文有“齐人未尝赂秦”。
故选:C。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
C“使”的意思是假如,倘使。故C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B.“回顾了六国灭亡的进程”错,选文第二段回顾的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过程;“具体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错,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4.【答案】C
【解析】C.齐、燕、赵亡国的原因在于“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选:C。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应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按照题干的要求正确筛选信息,总结概括。
课内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涉及描写手法及作用、情节的作用、人物形象及情感等,要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提高自己的鉴赏力。
5.【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的意思。
故选D。
6~10.【答案】DEH、B、C、(1)六国因贿赂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相比较,那实际上也多达百倍。
(2)如今秦国和赵国结怨,天下人都很高兴,所以还不如尽快割地向秦求和,而使天下产生疑虑,让秦国的贪心得到满足。
、①用土地贿赂秦国相当于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②让其他诸侯更加产生疑虑,也不可能满足秦国的贪欲;③向天下人昭示赵国弱小,日后将难以立足。
【解析】1.
句意:秦国用他的力量攻打他所夺不到手的地方,只能是因倦而归。大王您又把因他力不足而夺取不到的地方送给他,这是资助秦国使赵国自己攻打自己。
“攻其所不能取”为动宾结构,故应在D处断开;
“王”作“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的主语,故应在“王”前E处断开;
“是助秦自攻也”为判断句,“是”的前面H处应断开。
2.
A选项“小”,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就得到邑镇。/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B选项“举:全,都”错。“举”,拿;/攻下;/尽。句意:拿它送给别人。/函谷关被攻下。/杀人惟恐不能杀尽。
C选项“厚”,优待,看重;/增强,变雄厚。句意:说明他对尊长者情薄而对妇人情深啊。/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D选项“对”,都是“回答”的意思。句意:所以,我不敢回答。/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3. C选项“从而更好地为赵国出谋划策,使得赵国在与秦国打交道时立于不败之地”错,楼缓想以此打消赵王对自己的猜疑,从而更好地为秦国谋利。
4.
(1)“所亡”,所字结构,丧失的土地;“亡”,丢失;“其实”,它的实际数量。
(2)“构难”,结怨;“亟”,急忙,赶快;“疑”,使……产生疑虑;“慰”,安抚,使……满足。
5.
①由原文“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可知,虞卿认为用土地贿赂秦国相当于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
②由原文“危矣,楼子之为秦也!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为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可知,虞卿认为让其他诸侯更加产生疑虑,也不可能满足秦国的贪欲。
③由原文“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可知,虞卿认为向天下人昭示赵国弱小,日后将难以立足。
11.【答案】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只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况观点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讲了六国灭亡的背景和原因,这包括秦国强大后逐步吞并六国的土地,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另外,文段指出了苏洵只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的意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