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至圣孔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泛指数量多,主要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学习目标
史料实证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通过分析史料,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及家国情怀。
目 录
一、老子和《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百家争鸣
源于春秋:
老子、孔子双星闪耀。
盛于战国:
群星璀璨。
春秋战国大事记
BC679年
齐桓公称霸
BC535年
老子出游鲁国
BC606年
楚庄王问鼎中原
BC497年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BC468年
墨子出生
B770年
东周开始
BC475年
进入战国时期
BC372年
孟子出生
BC369年
庄子出生
BC359年
商鞅变法开始
BC353年
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
BC313年
荀子出生
BC281年
韩非子出生
BC260年
长平之战
BC256年
秦国灭周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
经济:大发展
政治:王室衰微
军事:诸侯争霸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
老子(生卒年不详)
姓名:姓李名耳,字聃。
时期:春秋后期
籍贯:鲁国人
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选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①核心:道,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和总规律,要顺应规律。
②哲学: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处事: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④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顺其自然。
老子和《道德经》
道
dao
德
de
经
jing
老子名言赏析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 功成身退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在人类思想大爆发的轴心时代,中国大地上双星闪耀,老子的“道”与孔子的“儒”,成为中国思想的原点,成为后来者仰望的高山!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出生
明志
教学
从政
周游
修订
逝世
前551年
前479年
(73岁)
15岁
37—50岁
51岁
55—68岁
68岁
悲苦的少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生失意的政治家
治学严谨的教育家
1、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
2、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
孔子和儒家学说
3、思想主张:
《论语》选读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核心: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
什么是仁?爱人
如何爱人?
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政治: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制度和文化。
②反对苛政,为政以德。
仁
礼
内在核心
外在表现
相辅相成
孔子和儒家学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春秋争霸的背景下,你觉得孔子的政治理想能实现吗?
孔子和儒家学说
◎结合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思考孔子的思想为何没被诸侯国重用?
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旧贵族利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而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瓦解,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
孔子和儒家学说
4、教育贡献:(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兴办私学的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学生情况 姓名 学生情况 姓名
贵族子弟 孟懿子,司马牛 家境贫寒 颜回,闵子骞,子路
家境富裕 子贡,冉有 天资聪慧 颜回,子游,子夏
相对愚钝 曾参,子路 —据《论语》《史记》等整理 孔子讲学图
孔子的学生构成有何特点?这反映了他怎样的主张?
教育对象:出身不分贵贱,资质不分高低;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孔子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子路,不能太冲动。
冉有,不能太犹豫。
《论语》选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课后活动:说说这些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谦虚好学
意义:我们今天学习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懂得学习他人的优点,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复习旧知与探求新知相结合。
举一反三
学习方法
孔子和儒家学说
5、文化贡献
五经书影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
(1)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五经)。
(2)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6、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和儒家学说
曲阜“三孔”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孙武(兵圣):春秋时期齐国人,兵家创始人, 被尊称为孙子。所著《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十三篇脉络
兵家创立
1、背景
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士阶层崛起)。
政治
经济
文化
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促进了思想的繁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
根本原因
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
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称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齐国设立学宫,
燕国筑黄金台,
秦国下求贤令,
吸引各派学者前来讲学、著书、辩论治国之术。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2、概念: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吴起
孙膑
百家争鸣——群星璀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著作
儒家 主张实行 ;提出“ ,社稷次之, ”的思想。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___________,明确尊卑等级。
墨家 主张 ,选 的人治理国家,提倡 。
道家 强调要顺应 ,认为人生应追求 ,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 强调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 。
兵家 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
共同点
3.代表:根据课本40-41页,填写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
孟子
仁政
民为贵
君为轻
荀子
礼法并用
墨子
兼爱,非攻
《孟子》
《荀子》
贤能
节俭
《墨子》
庄子
自然和民心
精神自由
《庄子》
韩非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吴起
孙膑
民贵君轻
关注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追求治世。
百家争鸣
治国方略之争
顺应自然与民心
道家:庄子
儒家—荀子
儒家—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礼治,礼法并用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尚贤,节俭
相互抨击
相互影响
我为中下平民代言
我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言
人际关系与战争
精神自由,独立人格
道家:庄子
儒家—荀子
明确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
墨家—墨子
兼爱(无差别的爱),互爱互利;
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
儒家—孟子
拥护正义之战,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相互抨击
相互
影响
阶级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诸子语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鬼谷子
材料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材料 (战国)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大抵皆发端于此时。
——王桐龄《中国史》
4、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
哼哼哈嘿,
仁者无敌!
咱们相爱吧!
严刑酷法,
不服来战!
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你会采用哪家的思想进行治国?
思考
法家。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迎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连连看: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党哪些理念的根脉?
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十大报告摘录
顺应自然
仁:爱人
有教无类
以德治国
兼爱、非攻
提倡节俭
仁政
民贵君轻
礼治
以法治国
课堂小结
经济之变
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进步
土地私有制出现
废井田,开阡陌
兼并战争加剧,奴隶制度崩溃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变法图强
思想之变
百家争鸣
士阶层壮大
私学兴起
政治之变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
实战演练
【2024·成都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A.道德规范要求 B.文化教育模式
C.人才选拔途径 D.国家治理方式
【2024·湖北中考】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道之以政 D.有教无类
实战演练
孔子是古代东方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位专业教师,他一生从教,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很大,有弟子三千,来自各个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各色人物都有。孔子的这一做法
A.有助于维护国君的权威
B.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C.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实战演练
同学们以“纵横诸子百家·思想比辩天下”为主题开展讨论会。他们收集到如下诸子百家的言论。从中反映出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和谐共处 B.崇尚节俭
C.以民为本 D.无为而治
观
谢
谢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