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0 08: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4·衡水质检)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
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
2.至正五年(1345年),休宁县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赋役不均问题在休宁县比较严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于是,他“乃听民自推择廉而干实者委之……戒以毋私、毋扰、毋欺”,让这些百姓代表修订赋役的账册,“民情大悦,歌咏载道”。唐棣这一做法反映了(  )
A.元代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B.官民之间的良性舆论互动
C.基层民众注重自我管理监督
D.民间社会舆论的主导作用
3.(2024·福建长汀县一中月考)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
州县 坐落位置 创办/重建时间 创办人
通许县 旧在城北凤形冈 洪武年间 县丞范世英
杞县 在县治东北 洪武六年(1373年) 知县张淮
鄢陵县 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 嘉靖十四年(1535年) 知县王时中
仪封厅 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 顺治年间 知县崔维雅
新郑县 在县治西北隅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知县朱廷献
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4.(2024·龙岩三模)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  )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
5.(2024·茂名模考)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
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濒临崩溃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走向灭亡
D.近代军阀割据现象开始出现
6.(2024·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法(  )
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
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
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
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
7.宋代出现了一些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宗族组织。宗族组织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平民化组织,并向非封闭性的社会化组织发展,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公共组织还较早地在公共土地推广永佃制、出租公共产业如店铺等。据此可知,这些公共组织(  )
A.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C.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的治理
8.(2024·福建连城一中月考)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
A.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
B.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
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
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
9.(2024·大连模考)《论治邑》中谈到“治乡三约”:“先按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这反映了(  )
A.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
B.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基本特征
C.户籍制度是乡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与行省制度互为补充
D.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
10.在明代地方行政的文书程序中,常见由多名里老、生员、乡绅联署的呈文。这些呈文既是里老、生员、乡绅向官府反映地方社会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员向上级官府汇报地方事务的重要依据。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 D.基层治理方式的改革
11.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时期乡约多宣讲皇帝的“圣谕”。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政府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加强
B.儒学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冲击
C.国家权力开始深入了基层社会
D.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控制加强
12.(2024·南京质检)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年龄在50岁以上且有德行和见识的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规定(  )
A.提高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
B.意在减轻县级政府诉讼负担
C.不利于化解乡村的社会矛盾
D.建立了完善的乡村管理体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礼治与德治相配合。韩非认为,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君主面前人人平等。
——摘编自谢扬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王道到治道》
材料二 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意义。(8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4·衡水质检)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
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
答案 B
2.至正五年(1345年),休宁县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赋役不均问题在休宁县比较严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于是,他“乃听民自推择廉而干实者委之……戒以毋私、毋扰、毋欺”,让这些百姓代表修订赋役的账册,“民情大悦,歌咏载道”。唐棣这一做法反映了(  )
A.元代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B.官民之间的良性舆论互动
C.基层民众注重自我管理监督
D.民间社会舆论的主导作用
答案 B
3.(2024·福建长汀县一中月考)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
州县 坐落位置 创办/重建时间 创办人
通许县 旧在城北凤形冈 洪武年间 县丞范世英
杞县 在县治东北 洪武六年(1373年) 知县张淮
鄢陵县 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 嘉靖十四年(1535年) 知县王时中
仪封厅 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 顺治年间 知县崔维雅
新郑县 在县治西北隅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知县朱廷献
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答案 D
4.(2024·龙岩三模)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  )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
答案 C
5.(2024·茂名模考)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
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濒临崩溃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走向灭亡
D.近代军阀割据现象开始出现
答案 A
6.(2024·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法(  )
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
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
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
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
答案 B
7.宋代出现了一些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宗族组织。宗族组织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平民化组织,并向非封闭性的社会化组织发展,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公共组织还较早地在公共土地推广永佃制、出租公共产业如店铺等。据此可知,这些公共组织(  )
A.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C.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的治理
答案 D
8.(2024·福建连城一中月考)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
A.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
B.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
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
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
答案 D
9.(2024·大连模考)《论治邑》中谈到“治乡三约”:“先按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这反映了(  )
A.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
B.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基本特征
C.户籍制度是乡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与行省制度互为补充
D.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
答案 D
10.在明代地方行政的文书程序中,常见由多名里老、生员、乡绅联署的呈文。这些呈文既是里老、生员、乡绅向官府反映地方社会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员向上级官府汇报地方事务的重要依据。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 D.基层治理方式的改革
答案 C
11.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时期乡约多宣讲皇帝的“圣谕”。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政府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加强
B.儒学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冲击
C.国家权力开始深入了基层社会
D.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控制加强
答案 A
12.(2024·南京质检)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年龄在50岁以上且有德行和见识的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规定(  )
A.提高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
B.意在减轻县级政府诉讼负担
C.不利于化解乡村的社会矛盾
D.建立了完善的乡村管理体系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礼治与德治相配合。韩非认为,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君主面前人人平等。
——摘编自谢扬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王道到治道》
材料二 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意义。(8分)
答案 (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重视发挥乡村地方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
(2)意义:缓和了基层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对现代地方治理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