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含答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含答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0 08: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2.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天定,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的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皇权制、宗法制、分封制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4.战国时期,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由于各家之间展开相互批判和论战,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关系变化 B.兼并战争剧烈 C.统治者的需要 D.生产力的提高
5.有人说:“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最典型的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初期 C.汉武帝之后 D.唐朝后期
6.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7.秦国官府建立的商品交易市场有两种:一种是叫“市”的露天商业集市,主要用于日常商品贸易,多是行商(帮客、厢客、边客、摊贩、商行等)在经营;另一种是叫“旗亭”的建筑型商业集市,主要流通手工业产品和一些奢侈品,多是由坐商(在固定地点营业的商人)经营。由此可见,秦国( )
A.禁止私营商业活动 B.注重规范商业秩序
C.城乡商贸交流频繁 D.专业性市场已形成
8.“他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对先秦某一位思想家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孔子
9.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时,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A.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B.导致了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 D.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
10.汉明帝在位期间,彻查其兄楚王叛逆案,令外戚阴、邓两家互相纠察;名将马援因其女为皇后而不得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由此可见,汉明帝意在( )
A.强化君主专制 B.防范外戚势力 C.削弱同姓封国 D.打击豪强地主
11.汉画像石中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活动的资料,包括:骑马、射箭、角抵、武术、蹴鞠等。这些画像石反映了当时
A.体育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 B.体育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
C.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D.儒家思想尚未影响民众生活
12.20世纪初,河南的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亚历山大城生产的模制玻璃瓶。《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介绍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器被输往印度,从印度输往中国”。模制玻璃瓶在中原的出现得益于当时( )
A.中原是农耕经济中心 B.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治理
C.河南居民的节俭理念 D.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
13.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当时
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 B.国家的统一
C.分封制的盛行 D.民族的隔阂
14.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给刘邦特殊待遇,班固的《汉书》则用了上下两卷的篇幅记述高祖刘邦,多有对人物与天象详尽的记述,并推论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结论。据此可知( )
A.两部史书编纂体例各不相同
B.个人情感倾向导致评价各异
C.儒家思想影响东汉史学评价
D.东汉时期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15.西汉皇帝汉宣帝在谈到统治思想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说明西汉实行( )
A.法家的统治思想 B.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C.实行仁政的思想 D.儒法兼采,外儒内法
16.秦朝的贵族等级体制沿袭自商鞅变法,分二十级,最高等级的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可以在封地内置吏;第十九级的关内侯虽有食邑、封户,却只能“衣租食税”;更低等级的爵位仅享受岁俸,不领有封地和人口。汉初除增加王爵外,与秦朝大体相同。秦汉贵族等级体制( )
A.束缚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迎合了中央集权的潮流
C.弥补了官僚体系的不足 D.增进了统治阶级的团结
17.“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下列属于秦朝“构筑统一”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D.编制户籍,整顿风俗
18.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掌管国家监察事务权力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皇帝
19.战国以来,盐铁私营,造就大批富商巨贾。西汉前期,盐铁业主是土地兼并队伍的重要成员。元狩三年,汉武帝接受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由国家在出产盐铁的郡国设立盐铁官,统一负责盐铁生产和销售,从而使盐铁之入归于国库。汉武帝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20.墨子最早对儒学提出批判,但其倡导的“兼爱”“非攻”思想却与儒家的“和文化”如出一辙。这主要是由于( )
A.统治阶级的推崇 B.学派之间的交流 C.平民阶层的努力 D.诸侯征战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迁作《史记》,开创了史书的纪传体体裁,影响所及,直至明、清。按《史记》内容,除作者亲身调查所得,还取自前代的《尚书》《春秋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书。《史记》的体裁也受到前人的启发,《史记》有十二本纪,本纪为编年体,取法于《春秋》;有十表,取法于《五帝系牒》《春秋历谱牒》等;有八书,为专门史,《世本》有《居篇》《作篇》,可能是专门史的滥觞;有三十世家,基本上(主要指先秦诸侯国)也是编年体;有七十列传,为人物传记,刘知几以为此体乃司马迁所首创,而章学诚则认为“马、班以前,早有其文”司马迁的真正创新在于他把许多传统的体裁加工并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如此,一方面是当时“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使他有了资料条件,另一方面是汉代建成大规模的皇朝,造成“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的时代特点,使他深受感染。
杜估的《通典》,开创了史书的典制体体裁,以后相沿,清代尚有续作。就这种专门史汇编的体裁而论,《史记》的八书和《汉书》的十志,是《通典》的雏形,刘秩(知几之子)的《政典》成了《通典》的直接先导。《通典》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杜佑安排全书内容的逻辑结构,表达了他“将施有政”的构思层次。杜估作为政治家、理财家而兼史学家,对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了然于怀,力求从各种制度的发展中寻出得失之由和应对之方。杜佑当时面临的问题,正是封建制度各方面长期发展的结果。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角度概括《史记》和《通典》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和杜佑取得史学成就的共同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之前的姓氏谱系原本是多元的。 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黄帝为主支谱系的文化认同。《史记》将《五帝本纪》作为中国历史之开篇,又以黄帝为五帝之首。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人有两大分支;一是黄帝一昌意- +颛顼(舜、禹);二是黄帝一玄嚣- -嬌极- -帝喾(尧、商、周)。在汉代,不仅尧、舜、禹、商、周为黄帝后裔,就连楚、越、匈奴也被《史记》纳入黄帝谱系。如“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然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以黄帝为始祖的姓氏谱系,固然有以血缘为纽带的色彩,但实质上属于文化内聚。汉高祖称帝前,曾公开祭拜黄帝。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与黄帝总是精神相通、血脉相连的,对于黄帝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等
材料二 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一股“黄帝热”在中华大地兴起。不同版本的黄帝肖像画公开发行,有关黄帝事迹的书籍多次出版,很多有识之士主张采用黄帝纪年。1903 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源。为吾四百兆汉种之祖者谁乎 是为黄帝轩辕.氏。”他还谈及使用“黄帝纪年”的三大好处:一是“黄帝之前,历史事实少,孔子之前,历史之事实多,故以黄帝纪年,则纪事一归于简便,而无由后溯前之难”。二是“日本立国,以神武天皇纪年”“中国之有黄帝,犹日本之有神武天皇”。三是“中国政体达于专制极点,皆由于以天下为君主私有也。公纪年用黄帝,则君主专号,徒属空文,当王者贵之说,将不击而自破矣”。在清末的十余年间,黄帝纪年成为革命时尚。
——摘编自张新斌《百余年来“黄帝纪年”倡行的两次高潮及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黄帝文化认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黄帝热”不同于汉代之处并分析其意义。
23.法律既属于政治的范畴,又具有很强思想文化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尺(法)安在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汉书杜周传》
材料二:夏朝已经制定出了我国最早的适合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历法《夏小正》。商代不仅制 定了阴阳历,并设专官掌管历法。秦时第一次颁行了全国统一的历法《颛顼历》。汉以后一 直到明清,历朝都制定了历法,历代法典都特设专条对破坏或私习天文历法的行为,给予极其严厉的惩罚。这在世界法律史上是很少见的。
材料三:从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西汉董仲舒以阴阳四时的自然现象来论证大德小刑。此后,儒家倡导的“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成为指导立法司法的既定政策。
材料四: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离开礼的言行,正可以纳入刑的范畴),去礼之人,刑以加之(如 果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故曰取也。失礼则 入刑,相为表里者也。——《通典》第一百七十卷
材料五:“《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春秋繁露·精华》.“吕步舒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史记·儒林 列传》
廷尉张汤“以古法义决疑狱。”
——《汉书·儿宽传》
帝时廷尉于定国“学《春秋》,身执经,……其 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
——《汉书·于定国传》
和帝时廷尉、尚书陈宠“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以宽恕,帝辄从之。”
——《后汉书·陈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中国古代法制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中历法的发达和法律对它的确认与保护表明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 点 元朝我国哪位天文学家编订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的什么历法 为了编 制精确的历法,他研制了以哪一仪器为代表的一批天文观测仪器
(3)材料三表明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征 从汉武帝开始,西汉王朝形 成了怎样的治国方略
此后,历朝封建法律总体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说明了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点 战国时期哪一思想家提出 礼法并用、强调礼的制裁功能 具体地讲,材料中礼与刑是怎样“相为表里”的
(5)材料五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观点对儒学的发展、汉朝的司法、儒法关系以及儒学的历史地位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 响
三、论述题
24.阅读史学著作的目录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著作的主要内容,梳理著作的基本结构和线索。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第二章秦代事迹:始皇治法;始皇拓土;秦之失政;二世之立;
第三章秦汉兴亡:陈涉首事;刘项亡秦;诸侯相王;楚汉兴亡;
第四章汉初事迹:高祖初政;高祖翦除功臣;高祖和匈奴;汉初功臣外戚相诛;汉初休养生息之治;封建制度变迁
第五章汉中叶事迹:汉代社会情形;儒术之兴;武帝事四夷(一至七);论武帝用兵得失;武帝求神仙;武帝刻剥之政;巫蛊之祸;昭宣时政治情形;昭宣元成时兵事(一至四)
——吕思勉《秦汉史》目录节选
(注:“昭宣元成”分别指代汉武帝之后的四任君主,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
材料目录共五章,每章包含若干小节。请在阅读该目录后,选取其中一或多个章、节,结合所学知识,对秦汉历史的发展进行简要评述。(列出所选章节;评述历史要求史论结合、叙述完整、评价合理。)
参考答案:
1.C
2.D
3.D
4.D
5.B
6.D
7.B
8.D
9.C
10.B
11.C
12.D
13.A
14.D
15.D
16.B
17.B
18.B
19.C
20.D
21.(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它们的开创性推动了史学创新发展;保存了前代史学内容与体裁;两部史书体现的作者治史态度、方法及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吸收借鉴前人成果;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特殊的职业经历和拥有便利资源;独特的史学思想及探索实践和创新精神。
22.(1)特点:记载明确,谱系清晰;涉及范围广泛,囊括周边民族;以血缘姓氏追忆为纽带,形成文化内聚;上升为国家意志。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原文明影响力的扩大;当政者对黄帝的推崇。
(2)不同:救亡色彩浓厚;彰显民族意识;借鉴邻围的做法;服务于民主革命。
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机;有利于凝聚反清力量,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23.(1)皇权至上。或答皇帝发布的诏令是法律的基本渊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 分)
(2)农本主义。(2 分)郭守敬。《授时历》。简仪。(3 分)
(3)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 (2 分)儒表法里或外儒内法。(2 分)三纲。(2 分)
(4)引礼入法,法与道德相互支撑。(2 分)荀子。(1 分)礼是积极的教化,刑是消极的制 裁;礼的贯彻要靠刑强制力作保证,刑的具体运用又得靠礼的精神原则作指导。(4 分)
(5)把儒家经典作为审判的直接依据。或“以春秋决狱” (2 分) 有利于儒家经义的开发。(2 分)对汉代政治法律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以儒家经义裁决疑难案件的做法蔚为风气。(2 分)一改先秦儒法两家对立的局面,使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2 分)“春秋决狱”的审判方法实际上宣布,儒家经义具有等同于甚至高于现行法律的价值,有利于确立并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2 分)
24.范例1:章节:第二章,秦代事迹
评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出兵北击匈奴,南平南越,为帝国开疆拓土;同时修长城、建驰道,巩固帝国的统治。但由于过度征发徭役,消耗民力过甚,再加上以严刑峻法治国,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引发农民运动推翻秦朝统治。秦之暴政导致秦二世而亡,但其制度却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范例2:章节:第四章:汉初事迹——汉初休养生息之治;
评述: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但汉朝社会经过长期战争破坏,民生凋敝,亟需休养生息。统治者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对内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对外“和亲”匈奴,并免征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最终,经过文景二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逐渐恢复和强盛,出现“文景之治”。汉初生息虽使国力恢复,但也遗留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以及边疆不稳的匈奴问题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