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小升初阅读
——说明文
说明文概述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按说明对象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考点:
1、概括说明文说明内容;
2、分析说明对象及特征;
3、理清说明顺序;
4、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初中重要考点)
一、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内容:指说明的主题的各个方面,比如:特点、性质、历史等。
概括方法:
1、“总——分”结构:找中心句和关键句;
2、非“总——分”结构:逐段提取,再综合回答。
事物说明文答题方式:说明对象+特征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xx了xxx的特点。
事理说明文答题方式:概括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
这篇说明文说明了xxx道理(性质、现象)
二、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指文章主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
如何理清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文章标题。
2、事理说明文概括文章开头、结尾、中心句。
如何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1、看标题,尤其是标题的修饰、限定成分;
2、逐段、逐层概括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综合归纳;
3、借助说明内容进行归纳。
三、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
1、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说明
用于介绍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空间的位置,从外到内、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加以介绍。
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参观建筑物的过程等。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包括由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主要到次要、原因到结果、特点到用途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
你了解几种说明方法?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类 别 具 体 说 明
作 用
举例子 列举事例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现象。 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增强文章说服力。
分类别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把说明对象逐一分类。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
列数字 数字要求准确无误,预估数字也力求接近。 是说明对象特点更准确,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下定义 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使人们对抽象的字词、概念等能够理解得更加明白、具体。
作比较 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所要说明事物有某种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事物进行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打比方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事物做形象说明。 使抽象的事物、事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强文章趣味性。
作诠释 通俗地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 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说明事物,使文章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说明文语言
考点一: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例子: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8公里。
——《故宫博物院》
这段话中为什么要用“约”?
参考答案:
①“约”是“大约”、“大概”的意思,表示限制和推测;
②因为对于紫禁城的这条中轴线的长度并没有具体的测量数据,用了“约”表达得更加严谨、符合事实,令读者信服;
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格式①
1、解释词语意思(本义)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境义)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二:加点词语可否删去
例子: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8公里。
——《故宫博物院》
这段话中的“约”可以删去吗?
参考答案:
①“约”不能删;
②“约”是指“大约”、“大概”,表示限定意思,因为用了“约”就说明并没有具体的测中轴线的长度,8公里只是估测出来的;
③如果删去“约”就变成了中轴线一定是8公里,不符合事实,所以不能删;
④“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格式②
1. 表态:不能删;
2. 定性:加点词的本义+语境义。
3. 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 X X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三:加点的词能否替换
例子: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8公里。
——《故宫博物院》
这段话中的“约”可以用“有”替代吗?
参考答案:
①不可以替换;
②“约”是“大约”、“大概”的意思,表示的是约数,证明中轴线不一定就是8公里;
③“有”在这里则是肯定的意思,说明中轴线就是8公里;
④若用在句中,句子意思会发生变化,不符合事实。
⑤“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格式③
1. 表态:不能替换;
2. 定性:原词的本义、语境义;
3. 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 若替换,句子意思……,不符合实际;
5.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补充
1.表程度限制: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大多、容易、仅仅、通常、常常、往往、一般……
2.表估计、推测:大约、可能、左右、也许、应该……
3.表时间限制:当时、刚刚、迄今、截至目前……
4.表范围限制:一切、部分、全部……
5.表频率限制:经常、常常……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