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0 10:1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9 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等,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
作者简介
卢钺 号梅坡,南宋诗人,字威节,闽县人,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尤其是梅花。留下两首《雪梅》诗。



【唐】白居易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暮江吟”即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义:红日西沉,夕阳铺洒在江面上,夕阳没有照射到的那部分江水呈现出青绿色,而夕阳照射到的那部分降水呈现出红色。
快落山的太阳,也指晚霞。
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思考:“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能换成“照”吗 为什么
不能。因为“铺”写出了残阳快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下来的样子,非常像“铺”在江上,用“铺”非常形象,用“照”则表达不出这样的效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义:最可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宛如弯弓。
可爱
这里指珍珠
“九月初三夜”点明了时间,“真珠”生动地描写出露水晶莹剔透的样子,“弓”形象地描写出月亮弯弯的样子。
思考:《暮江吟》一共写了两幅什么样的画面
第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第二幅: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景。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夕阳西下到新月东升这段时间内江面上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题 西 林 壁
[宋] 苏 轼
shì
庐山
题 西 林 壁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解诗题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诗人在庐山看到什么景象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庐山是“岭”,侧着看庐山是“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同。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仰望
俯瞰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度观察。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的。不能一览全貌。这就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告诉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雪 梅
[宋] 卢 钺
lú yuè
雪 梅
[宋] 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为什么雪和梅没有争出胜负呢?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同“搁”,放下。这里读ɡē。
服输。

骚人
诗人。
评议。这里指
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评章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谁也不肯服输,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难分高下
各有所长
对比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雪梅》的作者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