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0 08:5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3)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多元一体
二、从部落到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家国天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距今约
170万年
距今约
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
7000-5000年
距今约
5000年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多元一体
时空定位:
依据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历史解释)
②向多元一体、中原核心趋势发展。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①起源早、分布广、聚河而居;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多元一体
探究一:为什么说新石器时代取代旧石器时代是历史的进步?(史料实证)(提示:从新、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面进行对比,找出相应史实来说明。)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
生活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穴居野处、茹毛饮血到学会用火
磨制石器、农耕养畜、
制作陶器和玉器
村落定居、使用陶器盛物
认知升华: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多元一体
三皇五帝 夏朝 商朝 西周
传说时期
前3500年
二、从部落到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1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841年
盘庚迁殷
武王伐纣
犬戎攻镐
禹建夏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汤灭夏
平王东迁
内 外 服 制
尧舜禹
禅让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更替: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 、帝喾(kù) 、帝尧、帝舜
(1)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三皇
颛顼
帝尧
黄帝
帝喾
帝舜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二、从部落到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2)华夏始祖: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
1.三皇五帝的传说
◎黄帝、炎帝塑像
◎陶寺观星台遗址
(3)“禅让”制:尧舜禹时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办法
二、从部落到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4)“万邦”时代:即五帝后期(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华文明的曙光
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层分化明显,有学者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认知: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及部落联盟、部落战争—奴隶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 —生产力
提高
村落——走向
稳定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私有制产生
公共权力
国家雏形
新石器时代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二 从部落到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家国天下
2.夏朝的统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
直接统治+间接统治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阅读下面材料,说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依据(史料实证)
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1)建立:约BC2070年禹建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
(3)遗址: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依据学者观点制作
◎二里头早期宫殿复原想象图
3.商朝的统治
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联盟松散、集权程度取决于商的国力。
中央制度: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内服
A.神权色彩浓厚;
B.神权与王权结合;
C.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政治
(3)考古发现:甲骨文、青铜器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3.商朝的统治
★史料实证的方法: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互相印证
4.西周的统治
②政治:
③经济:
权力继承:宗法制
权力分配:分封制
权力认同:礼乐制
井田制和青铜铸造
④文化:
金文与民本理念
西




①建立:约BC1046年武王伐纣,立周,都镐京
(1)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图
②原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③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①内容:封土授民
⑤权责:政治、经济、军事
⑥特点:
⑦影响:
王族优先
④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处。——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格局:众星捧月;疆域:空前辽阔;
贵族:等级森严;周王:天下共主;
政权:趋向严密;文化:广泛传播。
消极:滋长地方势力容易引发割据。
(2)宗法制
②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③目的:巩固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
④实质:贵族内部权力继承制
①渊源: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父系家长制
⑤作用:
凝聚宗族,防止纷争;
家国一体,巩固秩序。
(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大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梁启超认为( )
A 宗法制度最先起源于周代
B 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C 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D 宗族比国家更重要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大克鼎
②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对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决定青铜器功用的铜与锡的配置比例。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3)礼乐制:一种通过礼仪和艺术表现出来的外在文化,是宗法制、分封制在文化方面的表现。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作为权力认同机制,礼乐制通过等级观念生活化以实现天下归心的目的。
(4)经济:井田制和青铜铸造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井田制示意图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5)文化:青铜铭文(金文)
返回
小结:本课时间轴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明的蒙昧
小结:夏、商、西周的政治体制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夏 王位世袭制 设行政、军事、司法、宗教机构和职官 聚族而居
直接统治+间接统治
商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
西周 周王是天下共主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早期国家的政治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王位世袭、等级森严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当堂训练
1.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在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痕迹以及数量不等的大、中、小型墓葬,还发现了象征权力的玉石礼器。陶寺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C.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D.早期国家确已出现
B
2.《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当堂训练
A
1.(2023.1·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高考真题
A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分封的主要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D西周前1046年一前256年共计791年
2.(2023·全国乙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A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C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
D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3、(2023·全国乙卷·24)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A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兵器,很少用于
制作农具
B实行工商食官制,原料主要是官方供给
C青铜器铸造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而重要
铜矿集中在南方,青铜铸造的繁荣必然会
促使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荆楚地区并非商周直接统治区域
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4.(2023·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1)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②秦朝郡县制是垂直管理的开始
④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