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记五个生字,会写“溺”等字,掌握多音字“少”。
2.能够结合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 通过反复朗读、画面想象体会精卫身上体现出的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神话故事
1. 读过神话故事吗?考考你们,下面图中所出现的是哪个神话故事?发现了你就大声说出来。[出示图片]
这些神话故事其实都来自一本书,知道是哪本书吗?(《山海经》)[出示图片]2.《山海经》给你什么感觉?(全都是繁体字)同意吗?它是一本非常古老的书,来自先秦时代,是一本古籍。刚才我们所说的那些神话都在这里,可以说它是神话故事的始祖,记录了很多原始神话。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神话可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这些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
3.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出自这本书。——(生接)伸出手跟老师写课题。注意“海”这个字,注意里面的笔顺:点、横、点。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故事
1.请大家快速看看课文,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这样的文体我们把它叫做——文言文。文言文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我们先读两遍,老师就一个要求:把每一个字的字音都读准。好,开始。(生自由读)
2.你们都能读准吗?那我把拼音去掉。注意啊,这里面可是有两个多音字啊。[突出显示课文中的“少”“为”,指生读]
3.两个多音字读得非常准确,这两个字能读准吗?[突出显示课文中的“溺”“堙”]如果我找的同学读得对,请大家跟他一起读。
4.看来字音没什么问题,我相信大家了。看这个字,[指“溺”]一起读,再一次。这个字要求我们去写一写,跟老师一起来书空。这个字是左中右结构的,左中部分写在竖中线的左边,拿出田格本写两个“溺”字。[提醒写字姿势、笔画位置]写好的同学用你的姿势告诉大家,你完成了。
5.这个字会写了吗?谁知道它的意思?(在水里淹死)
(1)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溺水”这个词、联系上下文、字理字形)看来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掌握得很好。
(2)老师也有一个方法,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个字,圈出来,注意看这个字的右上角有一个④,代表——注释4,那我们就去注释里找④,谁来读一读?我们用注释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6.理解文言文最好的办法还有一招——反复读。刚才我们把字词障碍都扫清了,接下来我们再读的时候就要把句子读连贯,最好能读出节奏。试一试,读两遍。(生自由读)
7.看来同学们练得不错,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谁能读出停顿?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
8.老师说这篇课文来自古籍《山海经》,来自先秦时代。让我们追溯一下,这样你还能读吗?会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变化文字呈现方式,竖排→竖排繁体字去标点→竖排篆体字→竖排金文]我想问问,你们都认识吗?看来你们都能背下来了。
三、结合图文,读懂讲好故事
1.光背还不行,我们总不能这样给别人讲故事吧?因为别人听不懂。我们要把它翻译一下。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手段?(生:借助注释、白话文连起来说、借助插图)请你们同桌两人合作,互相说一说意思。
2.考考你们,还记得这个字吗?[指“溺”]一起读,什么意思来着?第一个问题:因何而溺?(生:因游于东海而溺)概括成一个字。(“游”什么意思?)游玩的种类特别多,可以怎么玩?[板书:游]
3.第二个问题:溺后如何?齐读。(生:溺后成精卫)哪个字是“成”的意思?[板书:为]不止如此吧,这只精卫它?[板书:衔,也是一个左中右的字]最后精卫要干的事是?(生:堙)
4.一起看黑板。这个故事就是这样: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女娃——游于东海,这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但是她——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这就是这件事情的——经过;最后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就是故事的结果。
5.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刚才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谁能串联一下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指生尝试、师读原文生说意思]
6.反过来,我说意思你们说原文。炎帝有个女儿,名字叫女娃。(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我说对了吗,再看看注释。(生:课文中说的是“炎帝有个小女儿”)哪个字告诉你是“小女儿”?(生:“少”)“少女”现在指什么?(生:年轻的女孩儿)在这篇文章里指的是炎帝最小的女儿。[继续师说意思生说原文]
7.如果你给邻居家的小孩这样讲故事,他愿意听吗?(生:可以加点动作、细节)你想加什么细节?
(她不仅加入了细节,还加上了合理的想象。还能怎么才能吸引他?)
8.我们要把这个故事讲得生动,可以加入动作、神态、心理、语言……都可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大海对精卫说了什么,精卫又对大海说了什么?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展开合理想象,添加细节,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9.班级里谁的故事讲得最好?此刻我们都是邻居家的小孩。
四、紧扣句子,感受精卫形象
1.你们觉得故事讲得怎么样啊?可是老师觉得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突出显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读。
[引读]第一天,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第二天,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一个星期过去了,精卫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引读]狂风卷起巨浪的日子里,精卫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在暴雨如注的日子,精卫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在烈日炎炎的日子里,精卫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卫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你们觉得这只鸟?(生:好累、固执、执着、天真)用我们常用的这个词,真——傻。大海能填满吗?我就不明白了,这只傻鸟想干什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跟大家说这个《山海经》是谁创造的?难道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古籍,那么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就创造了一只傻鸟吗?于是老师又再一次把大家带到这里。
(1)夸父,那太阳他追得上吗?追不上啊,可是他不停地追啊,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他就这样追下去,我仿佛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女娲,在天崩地裂之时历经万难,收集五彩石,修补天空,我仿佛在女娲的身上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后羿,拉弓射箭,在生灵涂炭之际解救百姓,我仿佛在后羿的身上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此时此刻,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只是虚构的,只是来自《山海经》,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我们认为,这只傻鸟的精神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依然存在。
(1)[出示玄奘图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把佛法带回中国,历经了无数坎坷,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只傻鸟的影子,那只精卫正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出示雷锋图片]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他的身上,似乎也看到了精卫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出示图片]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下。你看,精卫,历经几千年,仍然有人跟你一样。
4.总结:这只傻鸟的身上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做——坚持不懈。
5.齐读课文。这种精神,这个故事,就叫做——《精卫填海》。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