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谏太宗十思疏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第1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B. 第2段用“载舟覆舟”设喻,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
C. 第3段提出了“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D.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文章除第1段外,都是如此,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 “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C. 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徵,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以敢于直谏著称,史以“诤臣”称之。
B.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的一篇奏议。“疏”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论积贮疏》《论贵粟疏》《庄子义疏》中的“疏”即给皇帝的奏议。
C.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纯用散文写成,但因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D. 这篇文章活用了很多成语,如“居安思危”“载舟覆舟”“善始善终”“择善而从”等,其目的是为了表明文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4.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忠:忠诚的人。
C. 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管理职事。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 ·贪鄙》)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徇私 A贪浊B非止坏公C法D损百姓E纵事未发闻F中G心H岂不常惧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爱”的含义相同。
B. 秦惠王,指秦惠文王赢驷;《谏逐客书》“昔缪公求士”的“缪公”指秦穆公,“王”比“公”地位尊崇。
C. 巢,意为筑巢居住,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军”在词类活用上用法相同。
D. “与夫鱼鸟何以异哉”与林觉民的《与妻书》中“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的“何”用法不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 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两个正面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 唐太宗认为,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但能使百姓获得安宁,而且自身常获欢乐。
D. 文章最后以巢末之鸟、穴窟之鱼都是“贪饵故”被捕获为喻,警戒官员们要做到“履忠正,蹈公清”。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10.上文论述要戒“贪鄙”,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与之相应的论述是哪两句?请写出原句并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11.下面是五类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导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5)近日闻尊夫妇喜添千金,弄璋之喜,明珠入拿,增辉彩悦,衷心祝愿贵千金聪明灵秀。(祝贺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纵观历史,贤臣进谏、明君纳谏之例不绝于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被后人津津乐道,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犯颜直谏,( )。其所以如此,缘于政治实践之必需。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主a._________号称“天子”“圣人”,实与凡人无异,b._________会有思虑不周或行事失当之处,c._________需要“拾遗、补阙”之类的官员专门司职进言劝谏。d._________,自古以来,( ① ),毕竟并非所有君王都勇于纳谏、乐于纳谏,e._________连一代英主唐太宗,也曾迁怒进谏者,遑论才庸德薄之君。这就相当考验臣下的智慧和胆色了。邹忌之成功,在于善谏,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家常琐事之中;魏征之成功,( ② ),不畏触犯逆鳞之祸而坚持指斥君主之过,两者各具特色。
1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后世把他们奉为君臣千载一遇的典范 B. 更被后世奉为君臣千载一遇的典范
C. 在后世被奉为君臣千载一遇的典范 D. 成为后世千载一遇的君臣典范
13.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e
A 但 难免 却 因此 就
B 虽 难免 故 然而 就
C 却 不免 故 因此 而
D 虽 不免 却 然而 而
A. A B. B C. C D. D
14.请在文中括号内(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书札记是阅读书籍、报刊时写下的文字,可借此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积累资料,并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历代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写读书札记,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看书”和“动笔”相提并论,这对我们中学生不无启发。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以下其中一篇课文,也写上几句札记。
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师说》《劝学》
示例:在平凡的生活里,一个先驱者的使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肩负的,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替代的。现实的“山民”有太多太多的梦,却很少去追梦,我喜欢《山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ABC正确。
D.文章第一段先从正面论“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故D错误。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说法错误,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指统治者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故选C。
3.【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理解文言内容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文学常识主要涉及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重点是作家风格,作品内容、手法、主题及文体特征与常用手法。大多与教材选文有关,学生在学习中对相关重点要有意识记,同时可以结合古诗文、成语、典故的学习予以积累。对文言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本进行,切勿脱离文本。
A.正确。
B.《庄子义疏》中的“疏”不是给皇帝的奏议。故 B错误。
C.“纯用散文写成”不符合作品实际。故C错误。
D.“其目的是为了表明文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表述错误,此非目的。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实词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B项,“忠”应为忠诚。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C项,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故选C。
6~10.【答案】 BEF、A、B、(1)大丈夫怎么能随意贪求财物,而危害了自身的性命,使子孙总是心怀惭愧羞耻呢?
(2)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告诫君王以史为鉴,虚心纳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解析】1.
句意: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若徇私贪浊”,这是假设条件,完整表达一个意思,之后应该有停顿,B处断开;
“非止坏公法损百姓”句意完整,“非止”引导的句子“坏公法损百姓”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短语,之后应该有停顿,E处断句;
“纵事未发闻”中,“纵”引导句子“事未发闻”,“发闻”作“事”的谓语,句意完整,F处断开;
“中心岂不常惧”句意完整,“常惧”作“中心”的谓语,中间不断句。
2. A选项错误。“爱”,均译为“吝惜,吝啬”。句意: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百姓都认为大王您吝啬,但我却知道您是因为不忍之心才这么做的。
B选项正确。
C选项正确。均为名词作动词,筑巢居住/驻扎。句意:在树木的顶端筑巢。/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D选项正确。什么/多么。句意: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又多么不幸地生在今天的中国。
3. B选项“两个正面事例”错误。“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是一个反面例子,用来警示人们避免因贪图小利而遭受重大损失。
4. (1)“苟”,随意、随便;“害”,危害;“每”,总是。
(2)“若”,你;“寿”,敬酒;“因”,趁机。
5. 应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两句。总的来说,魏征的“十思”中的这两点,提倡了自我约束和以民为本的理念,与戒除“贪鄙”紧密相关。它们都强调了君主和官员应当具备的美德,即在面对诱惑时保持自制,在行动时考虑到对人民的影响,避免因为个人的贪婪而导致国家和百姓的损失。告诫君王应该以史为鉴,虚心纳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种智慧和德行的培养,对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
11.【答案】(1)“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2)“尊称”改为“称呼”;(3)“全部”改为“全都”;(4)“48元”改为“若干”;(5)“弄璋之喜”改为“弄瓦之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简明得体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谦敬词,能够分辨谦敬词的使用对象、范围等。(1)“莅临”,是含有敬辞的书面语,特用于上级对下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用于此处不当;(2)“尊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句中导游说的是自己,不当;(3)因是广播稿,故“全部开放”中的“全部”与“全不”音同,会造成误解;(4)这是招领启事,不能涉及具体的金额;(5)“弄璋”是中国民间对生男的古称,生女孩以“弄瓦”称。
12~14.【答案】B、B、①进谏都是颇有危险之举;②在于敢谏。
【解析】1. 所填句子应与上文“就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句式相同,B项的语意最连贯。故B项正确。
故选B。
2. a处表转折,“但”“却”放入文中与前后文不连贯,故用“虽”,排除AC;c处表结果,填入“故”,排除D。故B项正确。
故选B。
3.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简明、连贯、准确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填写合适的句子,使之形成一个整体。①处由后面的“毕竟并非所有君王都勇于纳谏、乐于纳谏”以及唐太宗的事例,可知进谏有危险;②处有前面的邹忌“在于善谏”可以确定形式上应为“在于……”,再由后面的“不畏”可知魏征“敢谏”。
15.【答案】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主要内容,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这道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所给示例,从说给的三篇课文中选择一篇写一则读书札记,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所写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选择《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就需要学生将魏征那种直言敢谏的精神品质进行表达,突出这种品质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表达时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完整,具体.
答案:
(示例)《谏太宗十思疏》 无论是魏征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无论是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还是其“创业难,守成亦难”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魏征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和鲜明符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
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