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0 09:58: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第二课时)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
【代表作】
《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哲学著作《天论》三篇;《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等。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刘禹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在和州做通判,知县策大人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刘禹锡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房子,策知县偏偏安排他住在城南郊区。刘禹锡来到郊区一看,此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便高声吟诵:“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策知县不乐意了,哼,让你高兴!从城南移到城北住去吧,三间房子变成一间半。刘禹锡来到江边,看白云悠悠、杨柳成行,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愤不已,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 刘禹锡在茅草屋里,一挥而就,《陋室铭》便挥洒而成。
一篇《陋室铭》,把刘禹锡的豪气尽显无余,有如此境界的人一生有着怎样的境遇 今天所学的这首七言律诗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一、初读,定一诗基调
1. 读题目,画停顿,抓信息,知其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酬”“乐天”“见”“赠”。
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的一个酒席上相逢,刘禹锡以诗回赠白居易。
2. 读全诗,感受变化,把握感情基调。
跳读首联和尾联,发现变化
(首联)的凄凉、伤心——(尾联)的重拾信心、精神振作。
读整首诗,感受整体的情感变化
(首联)凄凉、愤慨——(颔联)伤感、沉郁——(颈联)感慨、坚定——(尾联)高昂、豪迈
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读准节奏,读出重音,读出语调由舒缓沉重到昂扬、激越的变化。
二、思读,品一曲悲吟
1.读首联,思考从这两联里可以看出诗人心中郁积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1)朗读摩首联里的“凄凉地”“弃置身”,重点突出品读“弃”字的味道。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刘禹锡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成为两鬓斑白的老年人了。
二、思读,品一曲悲吟
1.读首联,思考从这两联里可以看出诗人心中郁积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1)朗读摩首联里的“凄凉地”“弃置身”,重点突出品读“弃”字的味道。
——“凄凉地”极言被贬地的荒僻,“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对自己这20余年人生经历的概括,突出了被贬的时间漫长,能感受到“凄凉”“弃置身”所传递的那种凄楚与愤懑。这23年,正是诗人年富力强、欲将冲天抱负付诸实践的时期。但是,所有的宏大愿景在这23年中灰飞烟灭,所有的期待在这 23年内化为泡影。因此,诗人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2.颔联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借助注释概括出来,并说说引用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概括两个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比较中反复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
怀旧空吟闻笛赋----怀旧悲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到乡变似烂柯人
——“空”字有种无可奈何之感,写出老友已经离世只剩下自己一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更有作者因身在贬谪之处,不能像向秀那样可以亲临故人之居凭吊寄托哀思,空荡荡的心里满是无奈和落寞。因此,“怀旧”表达了诗人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翻”字更能表现家乡变化之迅猛,家乡本是让人魂牵梦绕,最熟悉、最亲切的,但是作者多年后回到家恍如隔世,落寞苍凉。因此,“到乡”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家乡之后因为生疏而怅惘的失落心情。
三、拓读,唱一首高歌
1.一个如此伤感、怅惘的人,他会不会突然振作起来呢 如何能够感受到他的振作精神 (朗读“沉舟”“千帆过”“病树”“万木春”,体会言外之意。)
资料助读,读读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了解作者的经历、性情。
——刘禹锡两度触怒当朝权贵,随之而来的是又一轮外放生涯,终究是一生漂泊,然而在刘禹锡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一身铮铮铁骨,一腔慷慨豪情。
资料一:重温早于此诗一年所做的《陋室铭》和贬官之初所写的《秋词》,体会诗人在人生低谷时期的精神状态。
资料二:刘禹锡两度还京却初衷不改。
《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看看白居易有没有对刘禹锡说些鼓励、长精神的话语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重点体会“长精神”之万丈豪情。
——白居易的诗给予友人以温暖的关怀,流露同情、愤慨之意。然而刘禹锡的作答中却以“沉舟”“病树”自比,却凭“杯酒长精神”,诗人已知失去的岁月再不可能返回,春天不因一棵树的枯萎而不再降临,千帆不因一艘船的沉没而止步不前,他必须摆脱个人沉浮和得失带来的困扰,看到希望的光亮。
你心中的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什么诗人由开头的悲愤到结尾精神的振作呢 因为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的一种规律,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因而抛弃了个人的烦恼忧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傲岸不屈、执着追求、奋发自我的刘禹锡,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这种境界因超脱而变得豁达。
——刘禹锡的晚年,与白居易酣饮终日,以诗酒琴书自乐,在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都不便的情况下,依然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看来,一个有豪气的人,走得出困境,斗得过小人,交得了挚友,活得出自我。有豪气,方成大格局。
水调歌头
苏轼
(第三课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后代很有影响。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此词之时,他仕途失意,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吟诵有深意,听曲有意境,它的美,在于语言,在于情怀,在于思想,它美成了诗歌中一道动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运用学习前两首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探寻它美丽的神韵。
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què
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每句语义变化时,情感转接处要停顿,问号处要有延长性停顿,句号处要有大停顿。朗读时,情感充沛,抑扬顿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zhuǎn

mián
chán
扣词再读,梳理词人情感变化轨迹。
——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起伏多次变化:
(赏月问月)苦闷——矛盾——(对月悟月)豁达——祝愿。
二、细读体会
1.概括上下片内容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下片:写对月悟月,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二、细读体会
2.品读细节。
——举例:“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中的“问”字显示出苏轼把青天和明月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的豪迈性格美和不凡气魄,流露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不知”二字承前设疑所引起的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词人的想象,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飘然而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缥缈。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世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最终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紧承上片最后两句,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不应”“长”进一步衬托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是旷达的,便自然转以明月感怀:“人有悲欢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难全”,苏轼心中的忧郁、纠结此时得到了疏解。
3.自读寻美
——情感之美,意味浓浓;
想象之美,琼楼玉宇;
写景之美,情境真切;
变化之美,明月婵娟;
哲理之美,人有悲欢。
这首词以“月”为线,抒写了对宇宙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对人们祝愿。词人的心情由忧郁、惆怅渐渐走向乐观、旷达。
依据自己对苏轼的了解,说说你心中的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遭受“文字狱”的诗人,他因“乌台诗案”而人狱。此案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当时正值当权者推行变法之际,苏轼看到了变法对百姓的不利影响,极力反对变法。于是当权者指使御史台的官吏对苏轼写的诗断章取义、曲解附会,指控苏轼写诗文毁谤朝政,目的是置他于死地。苏轼蒙受不白之冤,被投人御史台的监狱。几经生死,终于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
学完本首词,再读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说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它把写景、说理、抒情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此词写出了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所具有的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豪放的情怀。
苏轼一生经历曲曲折折:遭受排挤时“失意却充满希望”,获罪被贬时“无奈凄苦”,再到最后的“旷达释然”。千年之后,我们抬头望月间,依然能感受到他淡然旷达、澄明豁达的超脱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