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关于小说
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关于小说
故乡
鲁迅
秕谷( ) 鹁鸪( ) 嗤( )
颧骨( ) 折本( ) 惘( )
潺潺( ) 伶仃( ) 廿( )
晦 ( ) 恣睢( )
猹 ( ) 獾 ( )
弶 ( ) 踝 ( )
髀 ( ) 愕 ( )
瑟 ( ) 黛 ( )
祀 ( ) 噤 ( )
bǐ
quán
chán
huì
chá
jiàng
bì
sè
sì
bó gū
shé
líng dīng
zì suī
huān
huái
è
dài
jìn
chī
wǎng
niàn
鲁迅(l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3、梳理情节结构,画出小说中标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4.梳理故乡的变化。
与传统“游子还乡”题材的作品不同,《故乡》里没有亲切和温情,反而弥漫着低沉、压抑的气氛,充斥着浓郁的陌生感。请仿照示例,找一找这种陌生感的具体表现。
【示例】小镇是陌生的。回到故乡的“我”望着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的萧索的没有一些活气的荒村,不由自主地感慨:“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不是”一词表现出“我”对陌生故乡的难以掩饰的失望。
故乡变了......
示例1:老屋是陌生的。当“我”到家门口时,只看见老屋“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枯草”“断茎”抖”写出了老屋的衰败,“寂静”而陌生,“难免易主”更表达了“我”内心的郁闷。
示例2:亲人是陌生的。侄儿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母亲迎接“我”的热情里,也隐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示例3:邻居是陌生的。杨二嫂原本住在“我”家斜对门,但“我”已全不认得了。她的“尖利的怪声”让我“吃了一吓”,听她夸耀“我还抱过你咧”,“我”也只是“愈加愕然”。对“我”而言,陌生的不仅是杨二嫂的形象,还有她的庸俗、贪婪。
示例4:好朋友是陌生的。闰土曾是“我”记忆中最亮丽的风景,而重逢时,他的形象已“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的一声“老爷”更让“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和他之间隔着的“可悲的厚障壁”使他成为最让我痛心的“陌生人”。
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叙述?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以时间顺序。
2、依照此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见闻感受)
(见闻感受)
(感受)
78段-88段
6段-76段
1段-5段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说要素之—情节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梳理情节结构,画出小说中标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示例1: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示例2: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
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示例3:哦,我记得了。
①回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现实的故乡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回忆与现实的鲜明反差,自然让人产生希望,希望现实如回忆般美好,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②作者通过对回忆的描述,让读者对“我”记忆里的故乡和“我”回故乡时的心境都有了真切的感受,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我”在现实故乡中的所见所闻。
课文运用现实和回忆转换、穿插的方法叙述有什么好处?
课文重点刻画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有何特点?采用了哪些手法刻画?
主人公:闰土、杨二嫂
小说要素之—人物
读12—30段和53—77段,分析闰土形象。
小说要素之—
人物(闰土)
分角色朗读:
人物:闰土、我(迅哥儿)、母亲、旁白
要求:流畅,读出人物心情及性格。
如:闰土71段中的话要读得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反应迟钝。
肖像对比
小说要素之—
人物(闰土)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手红活圆实,
颈套银项圈。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开裂像松树皮(比喻)。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充满生气
中年闰土:苍老贫困
捏钢叉
刺、扫、支、撒、拉、罩、躲、 哭
动着嘴唇
浑身瑟缩
手提纸包
只是摇头
默默地吸烟
全然不动
少年闰土:
干脆利落勇敢能干
活泼聪明充满生气
中年闰土:
憨厚纯朴诚实勤劳
愚钝麻木贫困悲惨
动作对比
神态对比
中年闰土:
态度恭敬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为什么?)。
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内心很高兴,但二十多年后,地位的悬殊,穷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凄凉,所以他的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怕羞,只是不怕我。
少年闰土:
友好纯真
语言对比
看瓜刺猹
活泼机灵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少年闰土:乡间趣事滔滔不绝,可见口齿伶俐、聪明活泼、热情开朗、纯真能干、见多识广、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语无伦次,可见麻木迟钝、悲哀痛苦。
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
无聊闲话
谦恭含糊
关注空白所藏——人物对话的空白(《“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2018版)》)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没有说出来的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这背后的东西就是空白,理清这些空白,对理解人物与主题非常重要。”
请你做一回“迅哥儿”和“闰土”,说出他没有说出口的话。他们为什么欲言又止了?
“阿!闰土哥,——你来了?……”
“老爷!……”
对“我”的态度对比
少年闰土:
友好、热情、纯真
恭恭敬敬,称“我”“老爷”
”只不怕我”,送贝壳和鸟毛,告诉许多新奇的事。
中年闰土:
隔膜很深
闰土为什么不叫我迅哥儿?“我”为什么打了一个寒噤?
他受封建等级观念毒害很深,我们无法平等交流,不再有纯真无邪、亲密无间的友谊。表现闰土的谨小慎微、毕恭毕敬,也表现了作为农民的闰土与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之间的隔膜。“我”心里感到痛苦悲哀,震惊惶恐。
小说描写少年和中年闰土语言时都用了省略号,各有何作用?
少年时是表示话语的省略,说明闰土天真活泼、知识丰富;中年时表示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体现闰土反应迟钝,木偶人形象,与少年时形成对比,深化文章主题。
阿!闰土哥,——你来了!
老爷······(恭敬)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其中“厚障壁”是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厚障壁?
比喻。“厚障壁”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精神上的隔膜。
反映出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和摧残。
对生活的态度对比
少年闰土: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热爱生活
中年闰土:
寄希望于神灵,受封建迷信愚弄。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
动作
语态
手捏钢叉 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 说话脱口而出 滔滔不绝——活泼机智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只是摇头 默默地吸烟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事 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苍老贫困、麻木迟钝
愚昧落后、悲哀痛苦善良勤劳、憨厚纯朴
木偶人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闰土形象?
充满生气、热情开朗
勇敢机灵、纯真善良
小英雄
背景简介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各地军阀独霸一方,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混战不已。他们自设关卡,自立税局,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鲁迅回故乡绍兴迁家北京,目睹了农村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看到了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的悲苦境况,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等级观念、封建军阀和官僚地主的黑暗统治,帝国主义侵略。
苍老贫困、麻木迟钝
愚昧落后、悲哀痛苦善良勤劳、憨厚纯朴
木偶人
充满生气、热情开朗
勇敢机灵、纯真善良
小英雄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同时说明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礼教对农民精神上的毒害。
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这一形象正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的真实写照。
“延迟”的艺术
中年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却在文本三分之二处
才出场。
第一次延迟。插叙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这样安排的好处:
①设置悬念,让读者先在头脑中印下一个天真活泼、充满活力的少年英雄形象,保持对闰土的好奇与期待。
②少年闰土与下文的中年闰土在形貌、精神上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表现生活困苦与精神麻木对闰土的双重毒害。
第二次延迟。之所以不以母亲的口吻来介绍闰土的现状,是因为:中年闰土的情况只有通过闰土自身来展现,才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母亲点到“不如意”,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下文中年闰土的出场做铺垫。
第三次延迟。在谈论闰土的时候穿插写杨二嫂是为什么?
①杨二嫂刁蛮、自私、贪婪的恶俗底层小市民形象,与下文闰土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形象互相补充,完整地表现出故乡物质与精神全面沉沦的情形。
②通过杨二嫂二十年间的变化,引发读者联想:“不如意”的闰土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把读者的期待心理提到最高水平。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小说要素之—
人物(杨二嫂)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句,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要素之—
人物(杨二嫂)
学生合作朗读描写杨二嫂的段落,分析杨二嫂形象。
分角色朗读:
人物:杨二嫂、母亲、我、旁白
要求:用上动作、神态、语言表现人物。分配好角色后排练,最好能背台词。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对比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描写
语 言描写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比喻的魅力
“圆规” 形神兼备
形似。“圆规”这个比喻能使读者对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的形象产生具体、生动的联想。
神似。圆规是一种用于绘制精密图形的工具,与杨二嫂的性格存在共性:杨二嫂也是一个工于计算、贪婪的人。
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自私贪婪、虚伪势利的庸俗城镇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可笑、可气、可恨、可怜。
杨二嫂形象?
杨二嫂变化的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扭曲了她的道德心灵,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对比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安分守己
豆腐西施
尖刻泼辣贪婪自私势利爱搬弄是非
圆规
对比 杨二嫂 闰土
相同点 不同点 具体身份
记忆里的模样
现实的模样
作者的情感
文末的评价
社会底层百姓,遭遇破产困顿的命运
城镇小市民
乡村农民
文中杨二嫂与闰土在鲁迅笔下都是变化极大的人物,那么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呢?请你思考,填写下面表格。
貌美端庄
健康博识
尖酸刻薄、贪小便宜
麻木守旧
厌恶、讽刺
同情、无奈
辛苦恣睢的人
辛苦麻木的人
请你思考
这样一个温柔美好的女子怎么最后却变得如此让人厌恶?她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呢?
杨二嫂变化原因
杨二嫂的内心是病态的
这都是旧社会常见的现象,所以她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
“迅哥”房子卖了,肯定是好东西不少,送一点无所谓,反正是当面拿的不叫偷。
进城的少爷自然是姨太太不少,变卖房产也不会全部带走,总归会送一点的,作为邻居,拿也是正常的,和气生财。
杨二嫂的“辛苦恣睢”
“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
惟利是图,只要有利可图,她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的小说《呐喊》,有一个情节模式被解读为“离去——归来——再离去”,也被文学界称为“归乡”模式。
闰土是贫苦农民的代表,杨二嫂是城镇小市民的典型,那么,文中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要素之—
人物(“我”)
轮回的意义
宏儿与水生
“我”与闰土
对比呼应
出场 宏儿 儿时的“我” 相似点
第一次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 “飞”这个动作给黯淡的故乡增添了一抹生气,儿时的“我”也与宏儿一样,纯真又充满活力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我”问宏儿可会写字,可愿出门。宏儿对坐火车、乘船充满兴趣
“我”羡慕闰土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对闰土描绘的“这许多新鲜事”充满兴趣,叹息自己“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宏儿与儿时的“我”都是这般向往外面的世界
水生怕生,宏儿主动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没有尊卑的芥蒂,享受着纯真的友情
离乡的行船上,宏儿为赴水生之约而“痴痴的想”
儿时的“我”和闰土因为分离而哭,别后互赠礼物以表想念之情
珍重友情
“我”对这场“轮回”的思考:儿时的“我也是这样“痴痴的”等待与闰土重逢,而现实却在“我们”之间隔上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我”害怕这层隔膜会在宏儿和水生身上重演,“我”对这场“轮回”既充满希望又心怀担忧。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为什么不留恋?
闰土已经变成了一个愚钝麻木的人,我们之间不再有纯真无邪的友谊,故乡的人与“我’之间产生了精神上的隔膜;现实的故乡很荒凉破败,这些都让“我”非常失望,所以“我”不怎么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高墙”指什么?为什么我觉得四面有高墙?
“高墙”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我对故乡的期望与现实相去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自然平等的交流,所以“我”感觉四面有高墙,使我感到气闷。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闰土崇拜的偶像”和“我手制的偶像”分别是指什么?
“闰土崇拜的偶像”是指神灵、菩萨。
“我手制的偶像”是指“我的希望”。要让后代人都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 ?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一家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而我的愿望是天下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怎样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何理解?
比喻。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强调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空有希望,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便有。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这个富有哲理性的结尾,表达了“我”追
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深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升华了主题,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闰土是贫苦农民的代表,杨二嫂是城镇小市民的典型,那么,文中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现实,
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小说要素之—
人物(“我”)
导学二:
某画社计划推出一套以“故乡”为主题的明信片,两位美术编辑对明信片封面的设计进行了讨论。请阅读他们的对话,提出你的设计构想。
小说要素之—环境
[示例一]我选择将甲处环境描写设计成明信片封面。鲁迅构建的这个故乡与传统的故乡不同,“冷”是它的主色调,这在甲处的环境描写中有充分的体现。首先,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能感受到身体上的冷:季节是“深冬”天气又“阴晦”,加上“冷风”“呜呜”,让人感到浑身刺骨的冷。其次,这段环境描写还蕴含着精神之冷:从“萧索”“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可以看出,人民生活空苦、精神麻木,“我”为之忧郁,“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可见,这幅充斥着焦虑与危机的图景为“我”到故乡后所遭遇的人、事、物之“冷”埋下了伏笔。
[示例二]我选择将乙处环境描写设计成明信片封面。这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首先,“深蓝”“金黄”“碧绿”这些词语搭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鲁迅把这个世界描绘得如此鲜艳、明丽,是为了与现实故乡的萧索、悲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当时社会物质、精神的全面沉沦。
其次,这还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天空”、“海”、“一望无际”的“沙地”这些景象,与“我”平日所见的“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完全不同,它们不狭窄、空洞,是儿时的“我”与少年闰土和谐精神关系的产物,折射出儿时的“我”与少年闰土的自由、纯净、活泼、充满想象的心灵。
此外,这幅图景于文末重现。在“我”历经了现实故乡的悲凉与萧索,带着忧郁与失望踏上离乡之途时,这幅图景的再现更具有一种意义:在离乡的行船上,这幅美好的神异图景与“我”的精神世界重逢,成为支撑“我”精神世界的力量。它照亮了“我”对现实的不满,进而激发变革现实的希望”。
导学三(1)这种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的状态,是某种超越个人的因素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现实景致的结果。是旧中国的现实,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各自困在与自己社会身份相适应的狭小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都无法突破束缚,从而在彼此之间产生了一层层阻遏人们心意相通、哀乐与共的“厚障壁”。
(2)*小说结尾没有喊出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而是以“路”比喻“希望”,因为对于理想是否能成为现实,没有人能做出确定无疑的回答,而是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去实现。执着地向前走,荆棘丛中也能走出人生之路;努力追求理想,就有实现理想的可能。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式“吶喊”不是虚幻不实的空喊,从材料中可以进一步看出,他的喊准确、坚定,一针见血地扎进国民的疮口中,一语道破社会的病症。他的呐喊是为了唤醒尚有觉悟的“病患”。
大声朗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要素之—环境
知识补充: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渲染某种气氛。
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提示作品主题。
大声朗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阴晦、苍黄”给人压抑苍凉之感;“横着”意为不整齐的放着,写出村庄的零落荒凉;“萧索的荒村”写出了村落的萧索、荒凉、凋敝。“没有活气”指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只是一片死寂。
这些词句勾勒出江南冬日农村萧条、衰败、死气沉沉的景象,渲染“我”失望悲凉的心情。
小说要素之—环境
萧索的荒村(对现实的失望)
大声朗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12段描绘了一幅月夜瓜地刺猹图。奇丽美好的画面来衬托少年闰土的形象,也与眼前的故乡形成对比,体现“我“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恋,对记忆中故乡的热爱。
小说要素之—环境
神异的图画(对过去的回忆)
大声朗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88段,“朦胧中”再现“神奇的画面”,是作者美好希望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结构上照应前文。
神异的图画(对未来的憧憬)
拓展提高
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观点一: “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观点二: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观点三: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建立 纯真的人际关系。
课堂总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抒发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建立纯真的人际关系,创造自由、平等、幸福新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