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专家,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下面我从“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什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段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而第二单元讲述的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我今天所要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从2022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可以得知这一课的内容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这一课教材内容分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中国历史一年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有所欠缺,学科核心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及学生学情,我把“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把“《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定为学习难点。
怎么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 播放小视频《甲午中日战争》 提问:从视频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观看视频回答从视频中获取的信息 用视频导入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很直观地激发学生感性认识,这也符合了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身心发展特点。
新课教学 活动一:图说我们和他们(中国和日本) 图一:古代的我们和他们--隋唐时期 图二:近代的我们--19世纪中期 图三:近代的他们--19世纪中期 图四:明治维新后的我们和他们 阅读上图回答问题: 1.说说图一至图三反映的古代中日关系及近代中日发展的异同点。 2.说说图四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灾难? 学生读图回答 1.古代中日关系:日本以唐为师——大化改新 近代中日发展共同的:沿海地区遭到外来侵略,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的是中国的洋务运动以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富强后的日本走上了侵略的道路。 2.中日发动了甲午战争。 1.用三组图片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构建起历史脉络。 2.用中日古今关系的对比,论证“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变强才是硬道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学习历史论从史出的方法。
活动二:图说战争历程 仔细阅读教材P24-26内容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 1.在图中找一找重要战场地 2.画一画日军进犯路线和清军进军路线 3.结合相关人物简述主要战役的经过。 1.学生在图中找出重要战场地丰岛、平壤、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2.在图中画一画日军进犯路线和清军进军路线,感受战争状况。 3.尝试结合相关人物阐述主要战役的经过 1.找图中战场地,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和从地图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更好地诠释了学生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画路线图目的是用图再现战争情景,感受日军的侵略行径和清军节节败退,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3.让学生结合人物故事尝试阐述战役经过,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
活动三:史料析战败之因 阅读下面史料,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史料,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1.日本重视海军建设,政府上下一心,蓄谋已久 2.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及对海防不重视 3.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1.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史料进行分析,践行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实现了历史学科“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活动四:知条约内容析影响 阅读教材P26内容,填写下表,分析《马关条约》带来的严重影响 主要内容危害割地赔款通商设厂
1.学生自主完成主要内容的填空,并尝试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尝试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价或补充。 1.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和因人因材施教的原则。 2.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活动五:图说“天涯何处是神州” 阅读下图,结合教材P26-27内容,分析为何 谭嗣同会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感叹? 1.学生在图中指出各国的强租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2.分析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和影响。 1.读图说图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和从地图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更好地诠释了学生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析因说影响是为了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历史解释),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课后拓展: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这两者有何不同? 1.学生谈学习所得 2.课后完成拓展题 1.用自我小结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自我评价。 2.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国力的强弱。由衷地感受祖国的强大。
三、学得怎么样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学得怎么样呢?我认为可以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课堂的氛围及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活跃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中看出。一节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而且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这“活跃”不仅体现在激烈的合作探究上,也体现在安静的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碰撞出历史思维的火花,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竞争的能力。这“动”与“静”的结合,既让学生懂得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道理,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发挥集体力量;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还学会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使评价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的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我想,这样的学习应该是成功的。
以上就是我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的说课。请各位评委专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