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老子》四章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A.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给出的答案经常是不同的。
B.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C.孔子认为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冉有需要鼓励,子路需要约束。
D.公西华有惑即问,孔子耐心解答;弟子学得明白,老师教得清楚。
2.下列句子中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D.强行者有志
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的辐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间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4.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5.下列加粗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6.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生于毫末 D.起于累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B.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
C.当其无 不失其所者久
D.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9.对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 明:明察
B.物或恶之 恶:凶恶
C.其未兆易谋 谋:解决
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B.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
C.当其无 不失其所者久
D.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二、语言表达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 ,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 ,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 。
12.请根据以下内容,概括“隐士”的两个特点,不超过40个字。
“隐士”是相对于“显士”而言的,是指隐居而不仕的人。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隐”,即隐居;二是“士”,即士人。也就是说,“隐士”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但又因某种因素而不出来做官的士人。早期的一些道家人物是隐士,他们跟老子一样,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选择避世自修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是有意地躲避起来不让别人找到,也不是有意地不发表言论,更不是有意地隐藏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而是因为世道不顺,为了保全自身,他们只好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水无香,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获取功德,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 ,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四、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体育健儿在训练场上咬紧牙关再多坚持一会儿,比赛时便能从容夺冠;大国工匠甘坐冷板凳,下绣花功夫,终于提升了技艺水平;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破解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有人说,坚定目标是对梦想最好的诠释;也有人说,坚持不懈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有人说,精益求精是攻克难关的一把利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语段的能力。
本段内容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选项B“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理解有误,这恰恰体现了孔子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到具体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对照选项逐一进行仔细核对认真辨析。
2.【答案】D
【解析】D项,“强行”,古义:强劲奋进;今义:强制执行。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古今异义词设题。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彩变化。5.名称说法改变。6.词义弱化。7.词义强化。8.古褒今贬。9.古贬今褒。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
3.【答案】A
【解析】
A”法家学派创始人“错误,应为道家学派创始人。
故答案为:A
该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准确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课下勤积累、反复记忆,相似之处要细心分析辨别。尤其对作品的时代和文体、作家的身份和作品集认真积累。
4.【答案】C
【解析】 C 项”进行对比 “错误,这是比喻论证。
故答案为:C
该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答案】C
【解析】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察。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记考纲要求掌握的常用修辞方法,并了解每种修辞的特征以便准确判断,还要掌握每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本题例句手法为互文,应理解为“主人下马在船,客下马在船”。
A项是互文修辞,应理解为“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B项是互文修辞,应理解为“将军百战死十年归,壮士百战死十年归”。
C项是互文修辞,应理解为“不以物喜己悲”。
D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例句与其他三项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和掌握通假字词的能力。
A项,“行”,同“形”,形貌;B项,“泮”,同“判”,分离;D项,“累”,同“蔂”,土筐。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C项,“其”都是代词,可译为“它,它的”。
D项,“以”: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9.【答案】B
【解析】“恶:凶恶"错误,“物或恶之”的意思是:谁都厌恶它们。所以“恶”的意思是“厌恶”。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加点字词的意思。首先,根据选项找出加点字词所在的句子并在文中标画,然后结合前后文内容,翻译句子大意,重点体会加点字词的含义
10.【答案】D
【解析】A项,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都是代词,它,它的;D项,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区别、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11.【答案】精神快重于物质享受;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是一种补充
【解析】①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②是结合颜回清苦的生活与快乐的提炼;③是道家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的关联理解。
故答案为: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是一种补充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组织语言作答。
12.【答案】①是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却未做官的士人;②因世道不顺,为保全自身而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段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所给文段可划分为两层,前三句话为第一层,主要是对“隐士”这个概念的阐释,即隐士是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却未做官的士人;后两句话为第二层,分析“隐士”隐居的原因,可概括为“因世道不顺,为保全自身而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是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却未做官的士人;②因世道不顺,为保全自身而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13.【答案】刻意地去追求功名;而不屑于做小事;也许最终一事无成
【解析】本题考查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与“刻意去获取功德”“刻意地去树碑立言”形式上构成排比句式,内容上呼应“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应表达“追求功名”的意思,据此推知应填“刻意地去追求功名 ”;第二空,内容上与“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形成对比,应填“而不屑于做小事”;第三空,应填结果句,根据“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推知应填“也许最终一事无成”。
本题考查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注意两点:形式和内容。形式上注意词语的编排顺序和句子的结构,内容上注意上下语境叙述的对象、话题、感彩等,要做到形式和内容一致。
【答案】14.A
15.A
16.D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14.A “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故答案为:A。
15.A “符不符合法律法规”错误,原文第四段表述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
故答案为:A。
16.D “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表述绝对化,原文的四段为“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故答案为:D。
17.【答案】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给出的材料通过运动员、大国工匠、科研人员三个不同领域的成功例子,分别阐释了“坚定的目标是对梦想最好的诠释”“坚持不懈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卓越是战胜困难的利刃”等观点。“坚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和“卓越”这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坚定的目标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指出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是实现梦想的前提和基础。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毅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而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能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人。它提醒我们,成功没有坦途,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优秀是战胜困难的利刃。卓越是一种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精神。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追求卓越,才能克服困难,达到极致,取得完美的成功。
同学们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三者与成功的关系,首先明确自己的思路:成功的法宝——坚定目标、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开头可以用如画或发人深省的介绍(如引用名言、描述场景)来引入话题,指明主题。主体部分可以以平行结构展开。第一段:坚定目标的重要性。简述一两个例子,说明目标明确的人在追梦过程中的优势。分析目标如何成为行动的指南针,并帮助人们做出选择和克服挑战。第二段:毅力的力量。本文深入分析了毅力的内涵,并举例说明了毅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比放弃和坚持的不同结果,强调了坚持对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作用。第三段:卓越的价值。阐述了卓越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品质的追求。举例说明卓越在各个领域(如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日常生活)的具体体现及其积极影响。最后是总结和升华,强调坚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同行动,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成功之路。可以用鼓舞人心或鼓舞人心的句子来结束全文,留下深刻的印象。
典型事例如下:
(1)国家游泳队队员张雨霏无论是成为奥运冠军前,还是进入新的备战周期,一年四季,她的生活基本都是在训练与比赛中度过。张雨霏说:“一周7天我们练6天,每天上午下午都要训练,每堂课2至3个小时,一周11至12节课。”
(2)为调整好继电器,中国通号西安工业集团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电器车间调整班班长柯晓宾一遍遍地练习。她在工作台放上秒表,调整一台继电器的时间,从一个月缩短一分钟,到半个月再缩短一分钟,变为一周又减少一分钟。半年后,柯晓宾成为同期中第一名上线、独立生产的信号调整工。多年来的坚持,使她手指间的水泡磨成了老茧,但调整则愈发熟练。
(3)在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航天员李广苏分享了自己坚持逐梦蓝天的故事。李广苏说,刚成为一名飞行员时,强烈的晕机反应曾一度让自己面临停飞。困难面前,李广苏没有退缩,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克服一个个困难,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立意提取】
1.坚定目标是梦想成真的基石。
2.坚持不懈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3.精益求精是攻克难关的利刃。
4.成功背后的精神力量——坚定目标、坚持不懈、精益求精。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