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课件(34页ppt)+教学设计+分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课件(34页ppt)+教学设计+分层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10 20:49: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分层作业
基础部分
摩擦过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物体带了 。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 。
三个带电的轻质小球出现如图所示现象,若A球带正电,则因为A球 (选填“失去”或者“得到”)电子,由图可知,B球带 电,C球带 电。
物体所带的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 ,单位是 ,符号是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 C。
工厂里经常使用的简易静电除尘技术,用一块带电的金属板,把浮尘吸附在金属板上,该静电除尘技术的原理是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 。
如图所示,导线的内芯选用铜是因为铜是 体,导线的外皮选用橡胶或塑料,是因为它们是 体。 (选填“铜“橡胶”或“塑料”)内部有大量自由电荷。
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两片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选填“产生了电荷”或“电荷发生了转移”)使两片金属箔带上了 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
原子核由 和 组成。在原子中, 带正电, 带负电, 不带电。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 (选填“不显”或“ 显示”)电性。
巩固提升
关于简单电现象及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产生电荷
B.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小球一定带正电
C.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D.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吸引,小球一定带正电
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
B.气球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是由于摩擦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毛皮摩擦橡胶棒能带电是由于不同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不同
D.站在大地上用手掌着铜棒和丝绸摩擦,铜棒会带正电
如图为部分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弱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丝绸会失去电子
B.用丝绸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正电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异种电荷
D.用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同种电荷
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用绝缘细线悬挂两个小球,静止时的状态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两球可能带异种电荷
A.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两球可能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D.两球均只受两个力
下列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B.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因为金属里面有大量自由电子
C.绝缘体也能导电
D.绝缘体不能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电荷
“祝融号”火星车(如图所示)成功登陆火星,标志着我国探索火星的征程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表明太空中的某种带电粒子会对探测器的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程序错误。下列粒子中,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原子核 B.中子 C.质子 D.电子
(实验探究)学习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之后,小乐想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于是他如图甲所示,做起了实验。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
(1)这个力的大小可以通过 显示出来;
(2)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选用 A小钢球 B.泡沫小球
(3)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带电体之间的 有关;
(4)做完以上实验,用另一个小球靠近带正电的Q时,如图乙所示,则另一个小球的带电情况是 。
A.带负电B.不带电C.二者都有可能
(5)请你大胆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还可能与 有关。
难点突破
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A和B,A带正电,B不带电。现用金属棒连接验电器A和B,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荷从验电器A流动到验电器B
B.电荷从验电器B流动到验电器A
C.验电器A得到正电荷
D.验电器B得到正电荷
参考答案
电(电荷)、摩擦
两、正、负、排斥、吸引
失去、正、负
电荷量、库仑、C、1.6×10-19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导、绝缘、铜
电荷发生了转移、同种
质子、中子、质子、电子、中子、不显
C
C
D
A
D
B
(实验探究)
丝线与竖直方向夹角的大小
B
距离
C
小球所带电荷的多少
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15.1 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物理级第十五章第一节
内容总览
01
课标要求
02
学习目标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检测
05
课堂总结
06
课后作业
目录
2022新课标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应认识到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03
知识与技能
识别并理解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和作用;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的实质
;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01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能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得出结论,并能与同学交流讨论。
02
学习目标
1.认识和描述摩擦起电的现象,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正电荷和负电荷,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理解验电器的原理、构造和作用,学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理解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存在以及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的结构,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开门被“电”
新知导入
你是否遇到这样的场景?
尴尬的腈纶衣物
怒发冲冠
“收集”气球
你知道这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吗?
探索新知

两种电荷
变弯的水流
被粘起的头发
吸引纸屑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1.带电体的性质
探索新知

两种电荷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
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摩擦过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
探索新知

两种电荷
玻璃棒
玻璃棒
橡胶棒
橡胶棒
橡胶棒
玻璃棒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
探索新知

两种电荷
4.两种电荷及作用规律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自然界中指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探索新知

两种电荷
5.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单位:库仑,符号C。
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10-7C。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为1.6×10-19C;1库仑相当于6.24146×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总量 。
探索新知

两种电荷
6.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绝缘垫、金属箔。

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方法:将物体接触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

课堂检测 一
有A、B、C三个用丝线悬吊着的轻质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带正电,则C一定带正电
B.若A带负电,则C一定带正电
C.若B带正电,则A一定带正电,C一定带负电
D.A、B一定带同种电荷,C则可能不带电
D
课堂检测 二
学完了摩擦起电的内容后,综合实践课的物理小组在老师带领下做了以下实验:实验室有根轻质塑料棒,老师把它放在支架上,塑料棒能在水平面自由转动。老师先拿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塑料棒,发现塑料棒被吸引,如图甲;另一同学又拿了一支不带电的笔靠近塑料棒,发现塑料棒也能被吸引,如图乙。以下是几个同学的分析,结合你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A.塑料棒一定带负电
B.塑料棒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C.塑料棒一定带正电
D.塑料棒不带电
探索新知

原子及其结构
金由金原子直接构成



水由水分子构成
氢原子
氧原子
水分子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
二氧化氮
食盐
分子由原子组成
探索新知

原子及其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电子带负电做绕核运动。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
探索新知

原子及其结构
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较大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3.原子核带正电,对电子具有吸引的作用,但束缚能力有限。
4.通常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电性相反。
探索新知

原子及其结构
毛皮与橡胶棒都不显电性
橡胶棒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强,得到电子显负电性。
毛皮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弱,失去电子显正电性。
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子的转移。
摩擦过后的两个物体会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课堂检测 三
D
如图所示,关于氢原子的核式结构横型示意图正确的是( )
将塑料绳撕成细丝状,用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PVC管后,将塑料丝放在PVC管上方。塑料丝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这就是神奇的静电章鱼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塑料丝带电是因为与毛皮摩擦后创造了电荷
B.塑料丝呈“章鱼“状的原因与验电器工作原理相同
C.塑料丝能悬在PVC管上方,是因为他们带上了异种电荷
D.用手去触摸“章鱼”后,“章鱼”可以吸在PVC管上是因为他们带上异种电荷
课堂检测 四
B
探索新知

导体和绝缘体
金属棒
橡胶棒
现象:B的金属箔没有张开。
说明:橡胶棒内没有电荷的移动。故验电器B没有带电。
现象:B的金属箔张开,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变小。
说明:验电器B带电在金属棒内,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
探索新知

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金属
大地


石墨
橡胶
陶瓷
玻璃
塑料
食盐水溶液
探索新知

导体和绝缘体
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水溶液导电靠自由正负离子同时定向移动
金属导体内的自由电子
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溶液中的正负离子
正负离子的定向移动
课堂检测 五
如图:如果A带正电,当金属棒连接两个验电器时,电子怎样移动?若A带负电,则电子如何移动?
答:如果A带正电,当金属棒连接两个验电器时,电子从B移动到A。
如果A带负电,当金属棒连接两个验电器时,电子从A移动到B。
1. 接触带电时,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最终带上等量的同种电荷。
2.电中和: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物体接触后,都不显电性的现象叫电中和。
探索新知

导体和绝缘体
玻璃熔化导电
干木棒受潮导电
绝缘体和导体没有绝对界限
纯水是绝缘的
加了食盐的水溶液是导体
被电离的空气导电
课堂练习
1.干燥的秋冬季节,人触碰到金属门把手有时会有”触电”感觉。为了防止“触电”,可手握如图所示的“静电消除器“去触碰墙壁释放静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皮肤与衣物摩擦时失去电子,皮肤会带负电
B.衣物带电后,更不容易吸附灰尘
C.触电是因为人体产生了电荷
D.金属钥匙、钢尺也可以替代静电消除器
D
课堂练习
2.如图所示,油罐车尾部总装有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这主要是为了( )
B.便于牵引车辆
A.便于摩擦起电
C.将产生的热量向外传递
D.将产生的静电转移到大地
D
课堂练习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所示,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荷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后都带负电荷
C.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D.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
课堂练习
4.如图所示的四种物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玻璃工艺品 B.陶瓷工艺品 C.铜碗 D.木质笔筒
C
课堂练习
5.如图甲所示,小丽在透明塑料板下放了一张爱心的图案,用丝编裹任手指,照着图案用力摩擦塑料板后均匀撒上木屑,竖起塑料板轻敲,板上就留下了一颗由木屑组成的爱心,如图乙所示,这个过程模拟了静电复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后的塑料板会带电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B.摩擦后的塑料板会带电的实质是分子的转移
C.摩擦后的塑料板和丝绸带上了同种电荷
D.木屑留在塑料板上是因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D
课堂总结
两种电荷
1.带电体的性质
2.正电荷与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电荷量
验电器
1.验电器的构造
2.验电器的原理
3.验电器的作用
原子及其结构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原子的结构
3.摩擦起电实质:电荷的转移
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的定义及常见的导体
2.绝缘体的定义及常见的绝缘体
板书设计
15.1两种电荷
一、两种电荷
1.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正电荷与负电荷(玻璃棒、橡胶棒)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库仑
二、验电器
1.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垫
3.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原子及其结构
1.分子由原子组成
2.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四、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3.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显的界限
作业布置
教材35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课题 15.1 两种电荷 单元 第十五章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构成与逻辑结构《两种电荷》这一节主要涵盖了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旨在引导学生从摩擦起电这一基础现象出发,逐步深入到电荷的本质和性质,再到电荷在物质世界中的表现和作用。从逻辑结构上看,教材首先通过摩擦起电现象引入电荷的概念,然后进一步阐述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接着,教材介绍了验电器和电荷量的概念,帮助学生定量理解电荷的性质。最后,通过介绍原子结构、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引导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理解电荷在物质世界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教材的教学重点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这些内容不仅是理解后续电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学难点则主要体现在对电荷本质和性质的理解上。由于电荷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直接从生活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电荷的感性认识,进而理解其本质和性质。三、教材特色与价值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和生动的插图,使抽象的电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建议针对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起电现象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加深对电荷概念和性质的理解。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电荷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等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电荷概念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2022新课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要求: ① 学生应能识别并理解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② 学生应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③ 学生应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和作用,并能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④ 学生应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带电情况,并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的实质。 ⑤ 学生应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要求: ① 学生应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 ② 学生应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③ 学生应能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得出结论,并能与同学交流讨论。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① 学生应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② 学生应认识到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③ 学生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物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和描述摩擦起电的现象,理解其基本原理。 ② 掌握电荷的种类,即正电荷和负电荷,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③ 理解验电器的原理、构造和作用,学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④ 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对电荷的量化有基本认识。 ⑤ 初步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的概念,理解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存在以及电荷的移动。 ⑥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感受和体验摩擦起电的过程,培养实验观察和操作能力。 ② 学会运用物理推理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结论。 ③ 尝试应用已学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认识到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核心素养:1. 物理观念: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建立起对摩擦起电、电荷种类、电荷间相互作用等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基本认识,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2. 科学思维:培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他们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同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4.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的电现象,激发对电荷种类探究的兴趣,并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与认知基础在进入九年级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物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对于电荷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之前的课程或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具体性质和规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学习《两种电荷》这一节时,学生需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电荷的认识。二、学习兴趣与动机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动机对于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两种电荷》这一节,学生可能会对其中的实验现象和实际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摩擦起电、静电现象等。这些实验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三、学习难点与挑战在学习《两种电荷》这一节时,学生可能会面临一些学习难点和挑战。首先,电荷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地理解其性质和规律。其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此外,学生对于元电荷、电荷量等概念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和挑战。四、学习策略与方法针对《两种电荷》这一节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策略和方法:首先,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荷的存在和性质;其次,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最后,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电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难点 电荷的性质
材料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气球、塑料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展示:视频:闪电划破夜空的壮丽画面、穿毛衣时打火的现象、及孩子们在游乐场中体验静电球的奇妙时刻。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闪电会在云层中跳跃吗?为什么在干燥的天气里,头发会竖起来?干燥的冬季,脱去毛衣时,会发出火花来?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用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然后靠近碎纸屑。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教师:电现象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涉及到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电能等多种概念和现象。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在摩擦、接触等过程中产生的电荷积累现象,它会导致物体带电并产生静电效应。雷电现象则是大气中电荷分布不均导致的放电现象,它伴随着强烈的电流、光和热效应,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电的世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做实验。回答:纸片被吸了起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静电现象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讲授新课 两种电荷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师:请同学们将用丝绸摩擦过后的玻璃棒悬挂起来,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玻璃棒,观察到什么现象?教师:请同学们将用丝绸摩擦过后的玻璃棒悬挂起来,再用另一根丝绸摩擦过后的玻璃棒靠近,观察到什么现象?教师:请同学们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再用另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分析出,橡胶棒和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并可以分析出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电荷互相吸引的结论。正负电荷提问:什么是正电荷?什么是负电荷?教师:正确,大量的实验表明,摩擦不同的物体所带的电荷,要么与玻璃棒所带的相同,要么与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所以,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量教师:很显然,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带电体所带的电荷多少是不一样的。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这种不同。请大家阅读教材33页内容。提问:什么是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教师:库仑是很大的一个物理量,1C的电荷量很大,一根摩擦过后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是10-7C。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教师:摩擦起电是一种可以使物体带电的方法。通过感应带电和接触带电也是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感应带电在生活中很常见,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学到。接触带电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就是指互相接触的物体最终会带上等量的同种电荷的现象。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验电器,就是利用了接触带电的原理。验电器验电器的构造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验电器,结合教材33页插图,说出验电器的构造。验电器的原理教师:当验电器带电时,金属箔就会张开,想一想,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验电器的作用提问: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原子及其结构原子的结构教师: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常见的物质有的由分子组成、有的由原子直接组成,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有没有更精细的结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33页内容。提问:原子是怎样构成的?提问:电子带什么电?提问:原子核带什么电?提问:为什么通常情况下,物体对外不显电性?讲解:很正确。补充一点,原子核很小,有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的电是质子带电。并且原子核集中了整个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因为不同物质的原子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所以两个物体摩擦以后,一个失去电子带正电(显出正电性),另一个得到电子而带上等量的负电。所以,摩擦后的两个物体会带等量的异种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请大家阅读教材34页内容。提问: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导体和绝缘体演示:电荷的定向移动教师演示教材34页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问:当用橡胶棒连接两个验电器时,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箔都没有变化,说明什么问题?提问:当用金属棒连接两个验电器时,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提问:如果A带的是正电荷,那么电子是怎样移动的?提问:如果A带的是负电呢?总结:带电体互相接触,最终会带上等量的一种电荷;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接触后,两个物体都不带电,这种现象叫电中和。导体、绝缘体的定义及常见的导体、绝缘体请大家阅读教材35页内容。然后回答问题。提问:什么是导体?常见的导体有哪些?提问:什么是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哪些?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关于导体和绝缘体,有以下几点需要大家注意:纯净的水是不导电的,但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水都不是纯水,所以都导电。金属导电是由于金属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绝缘体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变成绝缘体,比如玻璃融化后就可以导电。 操作。观察现象。回答: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吸引。回答:两个玻璃棒互相排斥。回答:两个橡胶棒互相排斥。回答: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成为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阅读教材。聆听讲解。回答: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是库仑(C)。聆听讲解。做笔记。回答: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回答: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回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阅读教材。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回答:负电。回答:正电。回答:因为原子和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阅读教材并回答。电子的转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回答:橡胶棒不导电。回答:B的金属箔张开,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变小。说明B也带了电,所以金属棒导电。回答:从B到A。回答:电子从A移动的B。听讲,记笔记。阅读教材。回答: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的水溶液等。回答: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等。聆听讲解。做笔记。 学生通过亲手实验,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接触实物,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练习 PPT演示习题内容。请同学完成习题并指定学生向全班同学公布答案并讲解。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进行点评。总结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习题内容(略) 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习题。回答问题。聆听教师讲解。做笔记。 巩固新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在本节课中,我们了解了电荷的基本概念,探讨了摩擦起电的现象。还学习了验电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讨论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区别。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接下来请几名同学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对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带领同学梳理知识点。 谈收获。聆听教师点评。做笔记。 巩固新知。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梳理知识点。
板书 15.1 两种电荷一、电荷:物体带电的基本属性二、两种电荷1. 正电荷与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三、电荷量和单位1. 电荷量定义:物体带电的多少2. 单位 国际单位:库仑(C)四、带电体的性质1. 吸引轻小物体2. 导体与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等)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塑料、橡胶、陶瓷等)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教学反思 首先,在引入新课时,我尝试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作为切入点,如干燥的秋冬季节脱毛衣时的噼啪声和小火花,以及用梳子梳头后头发竖起等实例,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迅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这些实例,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电荷的概念。在讲解电荷的种类时,我采用了对比法,将正电荷与负电荷进行直观对比,并通过实验演示(如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带电情况)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我还强调了电荷的守恒定律,即电荷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这一原理的阐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荷本质的认识,也为后续学习电流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部分学生在理解电荷的微观本质时存在困难,他们难以将抽象的电荷概念与具体的物质结构联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更多的直观演示和类比说明,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清晰的概念框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