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无衣 分层作业
古诗词诵读 无衣
一、单选题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B.《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夜月下的幽美越远之景,作者张若虚用其中的五个主要意象,创制了这首诗的诗题“春江花月夜”。
C.《老子》一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观察到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着既相互矛盾又可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
D.《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指“合纵”,意为“合众弱以攻—强”,指的是诸侯联合抗秦。
2.对《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章的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
B.“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指铠甲和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
C.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D.这首诗各章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3.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③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生代代无穷已 穷已:穷尽,终了
B.但见长江送流水 但见:只见,仅见
C.此时相望不相闻 相闻:互相传颂
D.不知乘月几人归 乘月:趁着月光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6.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7.下面对《无衣》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使语气更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的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8.下面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相团结,抗击敌人。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借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突显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9.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D.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10.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二、语言表达
1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2.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热的乡思。
13.按要求对下面这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袍”“同泽”“同裳”,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B.“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反映出了战士们积极备战的高昂热情。
C.“与子偕作”一句中,“作”是“起”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中所独有的矫健爽朗的风格,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15.朱熹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作者张若虚……创制了这首诗的诗题‘春江花月夜’”错。《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张若虚用的是这一旧题。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答案】B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B.“‘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的意思是铠甲、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错误。“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故答案为:B
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①抓住未销的“野雪”“晴花”,可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③“荷”“榴花”可知为夏;②“西风”在古诗中固定为“秋风”,故为秋;④“六出飞花”“琼枝”可知为冬。故按照时序应为①③②④。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需要抓住诗句的主要意象进行分析,抓住典型意象,分析意境,从而把握诗句所描写的内容。
4.【答案】C
【解析】C项,相闻:互通音信。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5.【答案】C
【解析】A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项,“风”共160篇。
D项,应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学生一定要多读多记,重点对文章作者、文体、作品出处、文学流派以及里面的经典名句做仔细识记。
6.【答案】D
【解析】D项,“《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错误。《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7.【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C“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错误,表达感情与上文是相同的,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一方面要把握诗歌的具体内容,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先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背景等内容了解其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所给四个选项,将选项内容与诗歌内容比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不畏强敌”错误,诗中提到“同仇”,有共同的敌人,但是没有提到“不畏强敌”,这里属于无中生有节外生枝。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D.“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0.【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根据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11.【答案】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垆边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解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以及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故答案为: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垆边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仿写同时还要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的一致性。
12.【答案】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人们把它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它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解析】第一步,先找出句子的陈述的对象“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然后找到句子的谓语和宾语“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热的乡思”,主干为: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热的乡思。
第二步,先找出长句中从不同角度对明月进行阐释和描写的定语成分: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最后把这些修饰成分改成单句:把“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改成“人们把它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把“姣好和媚人的”改成“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把“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改成“人们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人们把它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它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本题考查长句变换成短句的能力。首先,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认真分析句子的成分,分清主次,提取主要信息,作为主干句。其次,在找出主干句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其他成分,明确应当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组合,才能使所改写的句子既准确地表达了原意,又语句顺畅,合乎逻辑。
13.【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
【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原句是被动句,改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的主动句或把字句即可。原句的“它”是指“《诗经》”,把它改成“把”宾语,句中的“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作谓语。
故答案为: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
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原句,再根据题干的要求,调整语序,根据语意组织语言作答,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但不可改变句子原意。
【答案】14.C
15.重章叠句。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问答句式。“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子偕作’……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错误,“与子偕作”,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才是奔赴前线。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由原文“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可知,诗歌使用重章叠句,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2)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后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的质朴民风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
(3)“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
故答案为:重章叠句。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问答句式。“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