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若火之始然
C.知者不惑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故他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贼者也 贼:小人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孺子:指小孩子。
C.足以保四海 四海:代指天下。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指乡里结党的人。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自贼者也 贼:偷窃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发端
D.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内”,同“纳”。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行不忍人之政 B.今人乍见
C.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知皆扩而充之矣
二、语言表达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家学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 ?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② ,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12.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在有些地方变成了“一阵风”。甚至孩子们还没摸到传统文化的皮毛,① ,这反映出一些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实不到位。这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也许初衷是好的,② ,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但要能进得去,③ 。如何留下来?既可以融入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也可以融入老师的日常教学。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向一颗麦子致敬
①寒露传信,霜降渐至。秋收秋耕之后,麦子,这个大地母亲的宠儿,又迎着凛冽的朔风,打点行装,踏上它“人生”的征途了。
②说它宠儿,是说,与像是“读速成班”的高粱、谷子、大豆、荞麦、红薯这帮兄弟们相比,显然,麦子是经过“十年寒窗磨一剑”的历练走出来的,因而走得更远,更有出息。
③在此,我想起了一句古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这话是说给麦子听的。你看,它不像是别的兄弟,总喜欢春天旅游秋天回家,一路乐乐呵呵,去享受春之温融夏之翠茂秋之艳美;这么多美好的日子它不选,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④在红叶的簇拥下,在翠竹的感召下,在秋菊的牵伴下,躺在泥土中的麦子,喝足秋后母亲大地所剩不多的奶水,咬紧牙关,用尽平生力气,脚跟蹬直,奋力向下,眼睛望着高远的苍穹,膨胀,膨胀,再膨胀,只觉“嘭”的一声,麦子用它像钢针一样的小脑袋,刺破大地裹在它身上的一层有些薄凉的胎衣,袅袅娜娜地出生了。
⑤麦子不愧是庄稼家族中的勇士,虽然它出生时天气已近微凉,但它不怕,一旦窥见外面的光明,就向着能成就它光明的目标使劲奔跑:它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懒腰,拍了拍身上的泥土,骨碌一下站起来,在秋光里摇曳着它针叶似的小手,不顾一切地抽绿,一片,两片,三片……然后叶色也由浅变深,鹅黄,浅黄,淡绿,葱绿,于是,要不了几天,一棵茁壮葳蕤的秧苗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⑥此时,已是深秋。苍山远黛,枯树寒鸦。一片片枯叶正在悄然落下,回归自然;几只雀鸟嘴里衔着枯枝败叶,正在忙着搭窝,作着过冬的准备。地里早已场光地净,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一切秋季作物,紧随季节的脚步,都已回到屋里,开始享受温馨的生活。麦子却不,趁着秋光还未走远,它们像商量好似的,白天跟着太阳,夜晚撵着星星,匍匐着,拉扯着,熙攘着,不遗余力地生长着,力争把根扎得深深的,把棵蓬得壮壮的,以待风雪的到来。
⑦随着气温的递次下降,在一个冷风吹袖的早晨,汹汹涌涌的寒霜终于来临了。来时,那霜像是带着一把利刃来的,吓得大伙儿都溃散了。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早些天还娇羞欲滴的红荷,也枯皱着脸,香消玉殒了。看那阵势,我放心不下,心想,这下糟了,怕是麦苗也撑不住了,于是怀着忐忑的心走向麦田,我发现它不但没有死去,反而它的叶片越发地变得肥厚了,腰杆敦实了,叶色更加的浓绿碧透了。
⑧此时,我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的,这在农作物学上就叫“春化”。由于麦子经过了春化阶段,也就是说,经过了寒冷的锻造,因此,用麦子磨出的面,成型,能够加工成各种面食,吃起来也筋道,有味。细想想,那是因为它凝聚有一种魂魄在里面。而其它作物,由于没有经过春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经历风霜的考验,因此吃起来,其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⑨无论说它是一位卓越的战士,还是说它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不枉谈。你瞧,在这万籁俱寂的当儿,一切生命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只有它——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它在想,你老天爷不许我长地上的苗儿,趁着没人打扰,那我就安安静静地长地下的根吧!
⑩于此,我想起了上中学时老师在生物课堂上讲的话,麦子,之所以它能结出让大家都喜欢吃的优质口粮,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个庞大的根系,能够让它摄取到四面八方充足的营养。而这个比它身长还要长的庞大的根系,都是在这个冬季潜心努力的结果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子的成功,还应该感恩这段难得的人生历练呢!
当天气冷到极至时,大雪终于是落下了。雪,是春天的使者;雪来了,那些生命的强者,自然又是奔跑在春天的路上了。此刻,徘徊在风雪弥漫的田埂上,我似乎看到,紫燕喳喳地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若说它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青帝”眼中的佼佼者,是人们心中尊崇的为数不多的英雄,是勇士。要说能让我引以为奇的,那当然还是麦子。因为,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
严冬,对庸者,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对勇者,是靶场,是砺石,是一座让自己浴火重生的摇篮。雪,对懦夫,是腥风,是血雨,是一道永远都打不败的拦路虎;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
经过一个大冬天的休整复苏,养精蓄锐,待春天真正到来时,麦子就可以系紧鞋带,永不回头地一撒腿跑到终点了。
站在春天的门槛,麦子几乎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径直跑向终点的。其实,麦子就这么简单,没有曲曲弯弯,城府不深。不像是枣梨杏桃,先要经过姹紫嫣红的前戏,再来一番“绿肥红瘦、雨虐风骤”的感叹,才能结出果实;不像是高粱,把果实举得高高的,作炫耀之状,让人觉得它高不可攀;也不像是红薯,深深地把果实埋藏在地下,让人对其心生不可琢磨的疑惑。麦子就是这样,长得简简约约,憨憨厚厚,像是朴实的农民,没有花花肠子,在别人还沉浸在春天里游山逛景时,为了一个目标,它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
麦子,倾其毕生,熬过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苦旅,终于在布谷声声的六月,扬起了笑脸,结出它心心念念的叫做麦粒的果实。把麦粒托在手里,晶莹,剔透,骨感,沉重,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
(取材于张富存同题文章)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魂魄:用了拟人手法,是麦子不惧寒冷锻造、不怕风霜考验精神品格的形象说法。
B.别出心裁:指在其他生命都停止生长的冬季,麦子却与众不同,依然在向上生长。
C.养精蓄锐:指麦子在冬季发展庞大的根系,蓄积力量,为春天迅速生长做好准备。
D.眼泪凝成的岩石:运用比喻形象暗示麦粒成熟过程经历了苦心志、劳筋骨的锤炼。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麦子从播种、发芽、抽苗、扎根、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直至成熟的过程。
B.文章顺叙中有插叙,一处是在书上看到的农作物“春化”过程,一处是生物课上听到麦子根系庞大。
C.文章用了象征的手法,麦子是普通劳动者的象征,作者借麦子托物言志,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
D.本文表达方式多样,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16.本文题目是“向一颗麦子致敬”,请结合全文,谈谈“致敬”的内容。
17.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从第7段和第11段各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四、写作
18.孟子认为仁政就是“不忍人之政”的政治,而“不忍人之政”又是“不忍人之心”的延伸。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这种“不忍人之心”,他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写一段议论文字,谈谈你的想法,3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②④古今同义。①孺子:小孩子。②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④四体:四肢。
③⑤⑥古今异义。③牺牲,古义:古代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⑤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⑥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介宾结构后置句。
A项为判断句;
B项为宾语前置句;
C项为介宾结构后置句;
D项为定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项,“内”同“纳”。
B 项,“然”同“燃”。
C 项,“知”同“智”。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4.【答案】C
【解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句意完整,其后要断句,排除BD。“不忍人之政”为偏正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译文: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考生作答时,注意句意,然后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还要善于利用主谓结构进行判断。
做好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1)读懂语境。
语境即所断句子的上下文,阅读的时候,要弄明白上下文讲了什么内容。借助上下文可推知所断句子的大致内容。
(2)抓住标志。
标志即对话标志,文言文对话标志常有:“曰”“云”“言”,对话标志词后一般都停顿。需要注意的是,对话标志前的主语一般只在第一次对话时出现时,后面的对话会省略主语。另外,对话标志前的名词或代词有的作宾语有的做主语,应该能区别开。
(3)注意虚词。
这里所说的虚词,主要指句尾语气词(如“与、邪、也、矣、焉、耳、哉”等)、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至若、若夫、唯”等)、疑问代词(如“何、胡、安、曷、奚、盍”等)、关联词语(如“虽、纵、向使、苟、故、是故、则”等)。一般在句尾语气词后要停顿,在句首发语词、疑问代词、关联词的后面要停顿。
(4)找到动词。
古代汉语,句子多以动词为核心,找到一个动词,几乎相等于找到了一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
名词、代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其前有动词一般做宾语,其后要停顿;其后有动词,一般做主语,其前要停顿。
(6)发现句式。
这里的句式主要指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它们往往句式相同,结构一致,在句子中比较明显。只要能发现这些句式,断句会变得很容易。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课下注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识记时要牢记细节,易错点、易混点要列出表格对比整理记忆。
6.【答案】C
【解析】C.句意:自己残害(损害)自己。贼,残害、损害。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7.【答案】D
【解析】 D.乡党:同乡。译文: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8.【答案】B
【解析】B.句意:自己残害(损害)自己。贼,残害、损害。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9.【答案】D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然:同“燃”,燃烧。句意为: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10.【答案】C
【解析】 A.政:政策。古今词义相同。
B.乍:忽然。古今词义相同。
C.事,古义:侍奉;今义:事情。
D.扩:推广,伸张,放大,张大。古今词义相同。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B(理解)。古今异义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
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
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11.【答案】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
【解析】第一处根据上下文可以得知帝王心中,孟子的位置和孔子无法相比,“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但是孟子他也有他杰出的思想,横线后交代原因,“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为什么孟子比不过孔子但是仍被认为是圣贤,所以第一空可填写“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第二空填写结合后文“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和荀子的比较,孟子是性善论,而荀子是性恶论,即“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第三空点出两者的共同点,都和人性相关,即“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情境的补写能力。此类题型属于高考卷中的新题型,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补写句子时应注意前后文的联系,保证语句通顺、逻辑关系严密、语句简洁,且符合题目要求。
12.【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本题属于主体变化类的重组,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 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洁安排
故答案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本题考查句子改写的能力。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然后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再将句子划分层次。
13.【答案】活动就停止了;但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关键还得留下来
【解析】段意: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能进得去,还得留下来。
①联系“一阵风”“皮毛”,此处应该填写终止一类的词语,“停止”或“终止”为其关键词;
②联系前后句子,抓住“初衷”“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不令人满意”为其关键词;
③联系后文“如何留下来 ”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活动就停止了;但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关键还得留下来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大体。 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答案】14.B
15.C
16.①勇士:麦子不惧寒冷的历练和锻造:伴着秋风出生(发芽),在深秋长出秧苗,伴着寒霜成长,在冬季扎根。
②智者:麦子懂得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在万物停止生长的冬季,努力向下发展它庞大的根系,为成长成熟做好准备。
③仁人:麦子平凡、普通、大众,却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的人口。
④麦子简单、憨厚、朴实,为了成熟这一目标,一直勇往直前
麦子是“人们心中尊崇的为数不多的英雄,是勇士”,“它不像是别的兄弟,总喜欢春天旅游秋天回家,一路乐乐呵呵,去享受春之温融夏之翠茂秋之艳美;这么多美好的日子它不选,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可见,麦子是勇士,面对严冬,不惧寒冷的历练和锻造。
“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可见,麦子是智者,在冬季积蓄力量,为成长成熟做好准备。
麦子“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可见,麦子平凡、普通、大众,却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的人口。
“在别人还沉浸在春天里游山逛景时,为了一个目标,它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可见,麦子简单、憨厚、朴实,为了成熟这一目标,一直勇往直前。
17.对比:比如第7段写气温下降,寒霜来临时,将莆柳变蔫、翠鸟不见、红荷枯皱等动植物的表现和麦子叶片越加肥厚、麦秆更加敦实、叶色更加碧绿的表现作对比,突出了麦子不惧寒冷和风霜的精神,越冷精神越旺盛,斗志越昂扬。
衬托:本文第11段运用了衬托。当雪落大地时,紫燕叽喳啼鸣,塘柳露出鹅黄,梅花绽放枝头,翠竹临风挺立,它们与不惧风雪的麦子一样,都是生命的强者、英雄和勇士。与它们相比,不受人关注的最普通朴实的麦子,还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以美衬美,更见其美,这里用了正衬的方法,赞美了麦子不仅是勇士,还是仁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读文本,理解对比和衬托,本文第2段、3段、6段、7段、8段、9段、12段、14段皆有对比。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依然在向上生长”错误,根据后文语境“它在想,你老天爷不许我长地上的苗儿,趁着没人打扰,那我就安安静静地长地下的根吧”可知,“别出心裁”指麦子却与众不同,在长地下的根。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麦子是普通劳动者的象征”“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错误,麦子象征着为了目标坚强不屈、奋斗拼搏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美。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麦子是“人们心中尊崇的为数不多的英雄,是勇士”,“它不像是别的兄弟,总喜欢春天旅游秋天回家,一路乐乐呵呵,去享受春之温融夏之翠茂秋之艳美;这么多美好的日子它不选,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可见,麦子是勇士,面对严冬,不惧寒冷的历练和锻造。
“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可见,麦子是智者,在冬季积蓄力量,为成长成熟做好准备。
麦子“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可见,麦子平凡、普通、大众,却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的人口。
“在别人还沉浸在春天里游山逛景时,为了一个目标,它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可见,麦子简单、憨厚、朴实,为了成熟这一目标,一直勇往直前。
故答案为: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第2段、3段、6段、7段、8段、9段、12段、14段皆有对比。
对比:比如第7段中“那霜像是带着一把利刃来的,吓得大伙儿都溃散了。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早些天还娇羞欲滴的红荷,也枯皱着脸,香消玉殒了”,而麦子呢,“我发现它不但没有死去,反而它的叶片越发地变得肥厚了,腰杆敦实了,叶色更加的浓绿碧透了”,将莆柳、翠鸟、红荷等动植物在气温下降,寒霜来临时的表现和麦子的表现作对比,突出了麦子不惧寒冷和风霜的精神。
衬托:“紫燕喳喳地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用雪落大地时,紫燕、塘柳、梅花、翠竹坚强的表现衬托麦子不惧风雪,“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使用正衬的方法,赞美了麦子不仅是勇士,还是仁者。
故答案为:
18.【答案】【参考例文】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使相差很远了。孟子指出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这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但孟子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扩而充之”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解析】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孟子指出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这是人所固有的;同时,孟子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其理由是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发端。总结:理论上,孟子是从“性善论”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实践上,他也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最后指出孟子这种看法的积极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类微写作的能力。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