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11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的变革。
〖内容要求〗“1.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中华民国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认同孙中山革命先行者的地位。了解武昌起义史实和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华民国的史实,也通过本课子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侧面反映了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前期采取的措施,也充分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而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共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公然采取一系列复辟帝制的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手段,这些复辟活动引发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导致北洋军阀分裂割据,中国陷入动乱之中。
本单元教材4课内容整合为三课。
第3单元 《第1课 孙中山与革命志士的奋斗》的教学: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第9课《辛亥革命》第一部分“革命志士的奋斗”,共有三个子目,即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的奋斗。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尤其是早期思想的转变,即从“医人”到“医国”,促使他朝着民主革命的方向努力。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包括: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策划反清起义,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
第3单元 《第2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的教学:本课包含第9课“武昌起义”一目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中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目。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的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肯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但很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第3单元 《第3课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军阀割据》的教学:本课包含第10课子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四个子目: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第10课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四个子目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北洋政府对内逐步实现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二是民主革命者和广大人民逐步清醒,奋起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袁世凯上台之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为了维护共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与北洋军阀展开不懈的斗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四节正课组成。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史实。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4.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史实,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
5.尝试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2.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3.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
4.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1课时)《第3单元第1课 孙中山与革命志士的奋斗》
教学设计
——内容整合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第9课《辛亥革命》中的第一部分“革命志士的奋斗”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
素养目标 1.能够在知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进行的早期革命运动等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史料解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通过史料分析、感受孙中山等早期革命党人进行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感悟革命党人舍生忘死、救国救民的精神品质。(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第9课《辛亥革命》第一部分“革命志士的奋斗”,共有三个子目,即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的奋斗。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尤其是早期思想的转变,即从“医人”到“医国”,促使他朝着民主革命的方向努力。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包括: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策划反清起义,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为了更好地教学,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部分:任务1、天下为公为己任--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任务2、革命同志并肩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任务3、甘洒热血献青春--革命志士的奋斗。
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初次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这一历史时期的国情比较复杂,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视频、图片等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引领他们去深入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感受革命党人(如孙中山、林觉民、秋瑾)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讨论法、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导入新课】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哪些重要事件呢?它们分别意味着什么?1.国难深重: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教师解说】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背后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因而相对应地,我们也学习了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和探索史。2.奋起抗争,艰难探索: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与探索史【教师解说】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探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都没有探索成功。 读时空线索,思考问题。 整合资源,回顾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华民族屈辱史,探索史,自然引出新的阶层的探索斗争,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培养。利用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导入自然,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天下为公为己任--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初识孙中山问题1: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学生回答】孙中山【教师介绍】【播放视频】孙中山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农民家庭。1876年(10岁),开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1880年(14岁),就学于美国檀香山教会学校,接受系统的资本主义教育。1884年(18岁),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医。1892年(26岁),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行医。2.孙中山思想转变问题2:展示史料,分析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什么改变?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早年孙中山在行医实践中得出【教师说明】弃医从政。问题3.展示史料,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他准备如何“医”呢?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教师说明】孙中山的提议遭到拒绝后,很快认识到了清政府的无能,因而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道路。问题4: 展示史料,分析孙中山救国方法和目的有何变化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教师说明】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目的:废专制、行共和、建民国。3.从创建革命团体到组织起义问题5. 【自主学习】展示孙中山革命活动地图,阅读课文P38-40,说说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有哪些?【教师说明】:成立兴中会、成立兴中会总会、发动广州起义、成立同盟会。(1)成立兴中会问题6:指出兴中会的发起人、时间、地点、口号、宗旨、地位及标志。(阅读课本第39页,找出关键信息)发起人时间地点口号宗旨地位标志【教师解读】“鞑虏”这里指代满洲族建立的清政府。问题7:有了组织后,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2)发动广州起义材料: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陆皓东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孙中山评价陆皓东【教师讲述】为实现“振兴中华”的革命宗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并于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泄密,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陆皓东牺牲,成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表。 广州起义 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结果
(3)流亡海外宣传革命【教师讲述】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断发改装”,继续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做准备。材料:流亡期间,孙中山创办报刊四处演讲、宣传动员革命、募捐筹集经费、筹建学校…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4次到马来西亚、4次到美国、4次到英法、6次到越南、9次到新加坡、2次到泰国、15次到日本…总计行程达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学生回答:第一次转变:医人→医国【学生解读】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是希望清政府学习日本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提示:第二次转变:温和的改良→革命目的:废专制、行共和、建民国。提示: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提示:付诸实践,进行起义。 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自主学习结合地图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革命同志并肩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背景【自主学习】史料展示,分析同盟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材料1:“当初次之失败也(指1895年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 。” ——孙中山自述思考:对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民众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转变?材料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材料3: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遂立刻奉行。 ——陈天华《猛回头》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20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材料4:华兴会是1904年由黄兴、陈天华等留日学生在长沙组织成立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任会长。光复会成立于1904年,它是由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等留学生在上海组织成立的,蔡元培任会长,是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势力最大的革命团体。材料5: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孙中山思考:从材料5中,你获得什么教训?【教学过渡】谁有资格来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材料6: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思考: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教师总结】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这一系列活动,让他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2、中国同盟会成立【播放视频】中国同盟会不期年而加盟者逾万人,支部则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孙中山《革命原起》【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中国同盟会成立概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同盟会的基本情况。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师解读】体现同盟会的影响,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领导和奋斗目标,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师提问: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兴中会的政治纲领有哪些进步性?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播放视频】三民主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中国前途》【教师解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体现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体现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体现核定全国地价,实现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即“民生主义”。【合作探究】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知识拓展】评价:“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思考:“三民主义”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教学过渡】:有了以上准备(组织准备:成立政党;思想准备:三民主义)后,接下来革命党人该做什么呢?(阅读课本第44-45页,并划出关键词) 提示:背景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涨背景二: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背景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背景四: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教训:成立统一革命政党和明确革命纲领。背景五:孙中山成为国民党公认领袖学生回答: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了要建立一个民国政府,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提示: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史料分析,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梳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图文史料并结合教材,学生自己梳理同盟会概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视频与图文展示,丰富课堂,增加学习趣味。 通过三民主义的解读,让学生意识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甘洒热血献青春--革命志士的奋斗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起义布局有何特点?结果如何?归纳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年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1911年黄兴、赵声黄花岗起义师: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地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播放视频】黄花岗起义[多媒体展示“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图片]林觉民 字意洞,号抖飞,汉族,福建闽侯人。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愿牺牲自身“为天下人谋幸福”。与黄兴等革命党人勇猛地攻入广东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陈词,最后从容就义,年仅24岁。师: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革命党人的什么精神?师: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教师过渡:同盟会成立后,四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磨灭他们的志气,黎明终将到来!1911年,另一场起义也在秘密地筹划着。【思考探究】分析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及作用?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作用:虽遭失败,革命党人和群众的英勇战斗无疑促进了广大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从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准备。【学史崇德】根据材料分析孙中山的精神。材料一:近30年的革命生涯,11次举行武装起义,3次建立革命政权;一生奔走,倡导民主,反对独裁,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材料二:从“医人”到“医国”,提出“天下为公”、“民生主义”思想,关注民生第一人。材料三: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遭拒绝,遂创兴中会,开始革命;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从驱除鞑虏到追求民主共和;到1924年开始联俄联共。 提示:地处华南与沿海地区;易得到海外饷械的接济;先夺取两广为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上。结果:失败。提示: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原因: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作用:虽遭失败,革命党人和群众的英勇战斗无疑促进了广大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从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准备。提示:愈挫愈奋的斗争精神、心系大众的人民情怀、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 史料展示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学生分组讨论,研读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三民主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即使失败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山先生和革命党人的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催人泪下的奋斗历程,穿透了百年的时光,依然振聋发聩。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进行民主共和的探索进行了组织上、思想上、实践上的准备,最终能不能实现他们的目标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回顾本课知识,增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课堂练习 1、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 )A.兴中会的成立 B.广州起义 C.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D.三民主义的提出【答案】C2、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反对帝国主义 C.建立民主共和国 D.改革土地制度【答案】B3.蔡元培先生为某位重要历史人物书写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这位历史人物的贡献是( )A.提出三民主义 B.最先发起武昌起义 C.创立中华帝国 D.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答案】A4.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列最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答案】D5.1839年,林则徐在这座城市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911年,革命党人在这座城市高举义旗,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史称“黄花岗起义”。“这座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武汉【答案】C 这几道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早年革命事迹,要凸显“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确定的实践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列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明白事件发展的前后因果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列表归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增加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性、逻辑性,让学生在理解中牢记历史知识。同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第3单元第1课 孙中山与革命志士的奋斗
附2: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地位。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核心思想:民权;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观点: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理由: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创办了兴中会,后整合为中国同盟会,把同盟会的民主革命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随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始终为维护共和而奔走努力。所以说,孙中山一生为革命而奋斗,为维护共和而奋斗,他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