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0 10: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发现潜藏的逻辑的谬误——厘清谬误的类型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
教学目标
1.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谬误类型。 2.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谬误类型。 教学难点: 1.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情境设置(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逻辑错误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1.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 2.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就赶去排练了。 3.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你关注过日常话语中的逻辑错误吗 解析:1.俄罗斯是按国家分类的,拉美是地域分类的,古典是按风格分类的,这几个关键词在逻辑上不能并列,因而第一句属于划分不当;2.前面刚刚说过可以为了课本剧赴汤蹈火,可是后面却又说因为雨下的大,所以我没有来排练,这无疑是自相矛盾的;3.他把出生时候的自然现象和他的人生经历强行联系在一起,这是强加因果。 二、任务活动 学习任务一 认识常见逻辑谬误分类 常见的逻辑谬误有哪些类型? 明确:生活中的逻辑谬误和文学作品中的逻辑谬误。 学习任务二 厘清逻辑的谬误类型 活动1.1 逻辑谬误一:歪曲观点 含义:把对方的观点a歪曲成了观点b,转而去攻击观点b。这种逻辑谬误像是在地上树立了一个稻草人,作为你的假想敌,打倒这个稻草人就实现了精神的胜利。 示例: 《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解析:杨朱的观点是为我,事实上,这个观点的内涵是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不侵夺别人。但是孟子却把这个观点刻意曲解为目无君主。墨子的观点兼爱,其内涵是普遍平等的。爱人不受等级贵贱和血缘亲属的局限,孟子却说是目无父亲,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是无君无父等同于禽兽。这里,孟子在“为我”与“无君”、“兼爱”与“无父”之间混淆彼此,有意偷换,把对“杨氏为我”、“墨氏兼爱”之反驳“转化”为对“无父无君”之批评,歪曲了观点。 活动1.2 逻辑谬误二:偷换论题 含义: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逃避质疑和攻击。 示例: 妈妈:怎么这么迟回家? 孩子:你怎么老挑我的毛病呀? 解析:我们从对话里可以听出,妈妈的意思是这么晚回来是因为什么?隐含的责备是问孩子为什么不能早点回家,可是孩子回避了这个问题,并将这个问题,替换成了一个对妈妈的责备。你为什么老是挑我的毛病?从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引起了新的争论。可以想见,接下来这个对话很有可能会朝着孩子期待方向发展,晚回家这件事儿不会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了。 活动1.3 逻辑谬误三:假二择一 含义:明明存在很多可能性,却刻意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做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又称“虚假两难”。 示例: 20世纪越战期间,美国一些人对那些反对越战的人张贴了标语:热爱他,要么离开他。 解析: ①热爱国家,反战,于是离开他; ②热爱国家,反战,但是不离开国家; ③热爱国家,不反战,也不离开国家; ④不热爱国家,反战,不离开国家; ⑤不热爱国家,不反战,不离开国家; ⑥不热爱国家,反战离开国家。 由此我们看出,上述标语排除了其他可能,把一个虚假的两难问题摆在民众面前,迫使大家接受参加越战这个事实,否则就要背负一个不爱国的罪名。如果能够识破这个误,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也就是说,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是不爱国和参战之间必须选择一个放弃一个。 活动1.4 逻辑谬误四:两可两不可 定义: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果同时肯定或否定,就犯了两可或两不可的错误,称为模棱两可。 示例: 1.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 2.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解析:先来看第一个句子,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这个句子包含了两个论断,第一个论断,这个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另一个论断,这个潮流可能会改变。从这个句子来看,以上两个论断是相互矛盾的,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就违反了不矛盾律。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事例,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那这个句子里有两个论断,这篇文章的观点不是全面的,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不全面的,那么这两个论断相互矛盾,这个句子同时否定了这两个论断,又违反了排中律。我们发现这两个句子的作者都没有明确的态度,这就是一种两可或者两不可的状态,我们称它为模棱两可。 活动1.5 逻辑谬误五:不当预设 定义:在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但是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 示例: 你这人你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的向我爬来,你以为我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不是太愚蠢吗?(《俄狄浦斯王》) 解析:你狡猾的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发觉你的轨迹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这就是一个不当预设。因为不论克瑞翁回答能还是不能,他都承认了自己有一个针对俄狄浦斯王的诡计。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王的逻辑谬误,同时更能从这个逻辑谬误中窥见他多疑、敏感、专横残暴的特点。就像后来克瑞翁对俄狄浦斯王说的那样,这样的性情使你最受苦也正是活该。由此看出,这段对话使得悲剧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悲剧不仅仅是命运悲剧,也是一个性格悲剧。 活动1.6 逻辑谬误六:强加因果 定义: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只是因为他们发生的时间很相近,就把他们看成是一种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 示例: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代替你中了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中举》) 解析:胡屠户在范进中了秀才之后来贺喜。他说,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代替你中了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胡屠户他将范进中秀才的原因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这完全是强加的。 活动1.7 逻辑谬误七:循环论证 定义:在论证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 示例: 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解析: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这段话把爱国者和卖国贼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形成了循环论证。我是爱国者这个结论并不能得到证明,因此用我的话来证明你是卖国贼,这是不合理的。 学习任务三 辨识逻辑谬误 活动1:发现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示例: 1.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 2.他的父亲长得和他很像。 解析:第一句: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第二句在口语里常常出现:他的父亲长得和他很像。请同学们思考,这两句话存在什么逻辑谬误?我们来看第一句,因为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们发现这个句子将前因后果混淆了。而第二句到底是你像你爸还是你爸像你,从逻辑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他长得很像他的父亲,所以这个病句的类型是主客颠倒。 活动2:发现文学作品中的逻辑谬误 示例: 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 解析:活着,死了,自相矛盾,明显违反了不矛盾律,但是作者刻意而为,却体现出了精神与肉体,生存和死亡的冲突,在不朽和偷生的对比中,凸显了鲁迅的伟大。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厘清了逻辑的谬误类型,并初步学会辨识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 精准把握逻辑的谬误类型,是人与人之间理性表达的基础,愉悦交流的重要手段。追问概念的含义更是使思维清晰的切入点,提升点。 三、课后作业 下面这段文字存在五处逻辑错误,请写出存在逻辑错误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①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201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②这本书很有特色。③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④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⑤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⑥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⑦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⑧你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⑨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