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专题04《诫子书》
(
作家作品
)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题目解释
)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以此为题,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
创作背景
)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原文呈现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字音字形
)
夫(fú) 澹(dàn)泊
(
词语汇释
)
㈠重点词语
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㈡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
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2.淫慢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5.意与日去
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㈢一词多义
1.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2.以
①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3.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
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
(四)重要虚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
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
特殊句式
)
1.判断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也”表示判断)
(
全文翻译
)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要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陋室,此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
重点提示
)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诸葛亮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的?论述又是怎样展开的?
诸葛亮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要注重的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
课文主题
)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过对儿子勤学立志的劝勉,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和“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
(
理解默写
)
1.《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中,作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儿子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中,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
5.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来论述学习、成才、立志三者的关系。
6.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他告诫我们内心恬淡方可有明确志向,内心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8.《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9.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0.诸葛《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4.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安贫乐道、内心澄澈方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15.表现急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成语典故
)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三分天下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
隆中对
空城计
化险为夷
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