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单元教学规划1.1 《给动物分类》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单元教学规划1.1 《给动物分类》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10 22:3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动物大家族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动物大家族”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探索动物世界的多样性、相似性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生物多样性:理解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分类:能够根据动物的某些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动物器官与功能:了解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如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感知和适应环境。学习内容: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及其生活环境。列举并描述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学业要求:能够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够使用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能够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给动物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四课,采用由总到分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动物分类,再分别深入探究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教材注重动手实践和观察描述,通过制作脊椎模型、观察动物图片和视频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常见的动植物名称及主要特征,形成了初步的生物学概念。进入中年段,学生开始关注动物类别的共同特征,具备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树立动物多样性的观念,认识到每种动物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动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科学思维:培养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动物特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观察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态度责任:培养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情感态度。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了解动物园的分类方式。 - 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如活动区域、有无脊椎等)给动物分类。- 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2. 活动二:研究鱼类观察并描述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探究鱼鳍、鳃等器官的作用,了解鱼类如何感知和适应环境3.活动三:探索鸟类观察并描述鸟类的共同特征,如羽毛、喙等。- 探究鸟类如何通过羽毛保持体温和飞行。4. 活动四:认识哺乳类观察并描述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如恒温、胎生等。- 探究哺乳动物多样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练习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动物分类、脊椎作用、各类动物共同特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2.科学探究能力评价:观察学生在制作脊椎模型、观察动物图片和视频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检查学生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3.科学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事实依据意识等。4.综合评价:结合以上各项评价,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科学素养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一课时《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动物世界的多样性,学会基于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类思维,使他们能够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识别并应用分类标准。
3. 科学态度与责任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4. 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食性等多维度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并进行有效分类。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以一段生动的动物世界视频作为开场,展示丰富多样的动物种类,如森林中的猛兽、海洋中的鱼类、草原上的羚羊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么多动物,我们该如何区分它们?有没有办法将它们归类?”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对动物分类问题的思考,为后续学习铺垫情感基础和认知基础。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动物特征观察活动步骤:分组发放动物图片或实物模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记录每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食性等信息。探究活动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初步分类活动步骤:引导学生讨论并确定一个或多个分类标准(如外形特征、生活环境、食性),然后依据这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初步分类。探究活动三:交流分享,优化分类活动步骤:各组展示分类结果,交流分类依据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优化分类方案。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为后续分类活动积累素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加深对分类标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分享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知识的互补和深化,同时增强学生对分类方法多样性的认识。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动物园的布局设计、自然保护区的动物管理、食品安全中的动物源性产品识别等。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动物分类的意义、方法、标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分类是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 通过系统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升学生对科学分类重要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动物界根据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脊柱的动物,我们称之为______动物;另一类则是不具有脊柱的动物,被称为______动物。
答案: 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2、在鸟类中,根据是否能飞翔,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它们分为______鸟和______鸟。
答案: 飞禽;走禽
3、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______喂养幼崽,并且大多数种类都覆盖有______。
答案: 乳汁;毛发
(二)、判断题
1、所有的鸟都会飞,所以飞行能力是鸟类独有的特征,用于区分鸟类和其他动物。
答案:错误。
2、鱼类都是用鳃呼吸的,这是鱼类区别于其他水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案:错误。
3、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这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答案:错误。
4、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动物可以分为水生动物、陆生动物和两栖动物三大类。
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