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动物大家族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动物大家族”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探索动物世界的多样性、相似性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生物多样性:理解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分类:能够根据动物的某些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动物器官与功能:了解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如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感知和适应环境。 学习内容: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及其生活环境。列举并描述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 学业要求:能够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够使用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能够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给动物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四课,采用由总到分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动物分类,再分别深入探究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教材注重动手实践和观察描述,通过制作脊椎模型、观察动物图片和视频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常见的动植物名称及主要特征,形成了初步的生物学概念。进入中年段,学生开始关注动物类别的共同特征,具备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动物多样性的观念,认识到每种动物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动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科学思维: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动物特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观察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态度责任: 培养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情感态度。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 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了解动物园的分类方式。 - 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如活动区域、有无脊椎等)给动物分类。- 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2. 活动二:研究鱼类 观察并描述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探究鱼鳍、鳃等器官的作用,了解鱼类如何感知和适应环境 3.活动三:探索鸟类 观察并描述鸟类的共同特征,如羽毛、喙等。- 探究鸟类如何通过羽毛保持体温和飞行。 4. 活动四:认识哺乳类 观察并描述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如恒温、胎生等。- 探究哺乳动物多样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练习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动物分类、脊椎作用、各类动物共同特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科学探究能力评价: 观察学生在制作脊椎模型、观察动物图片和视频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 检查学生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 3.科学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事实依据意识等。 4.综合评价: 结合以上各项评价,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科学素养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二课时《鱼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鱼类的基本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鳍等;了解不同种类鱼类的形态差异及适应性特征。
2.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升沟通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培养爱护水生生物、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增强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理解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难点:区分鱼类与其他水生动物(如两栖动物、水生哺乳动物)的区别,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殊结构。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以一段生动的海底世界视频或图片集作为开场,展示五彩斑斓的鱼类,引导学生进入神秘的水下世界。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生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通过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材料,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自然引出本课主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观察与记录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不同种类的鱼类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它们的外形特征。 探究活动二:分类与讨论 组织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尝试将鱼类进行分类,并讨论分类的依据。 探究活动三:模拟实验 利用简单的材料(如塑料瓶、吸管等)制作简易的“鱼鳃呼吸”模型,模拟鱼类呼吸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和观察,加深学生对鱼类外形特征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记录习惯。 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鱼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类能力。 通过动手实验,直观展示鱼类呼吸机制,加深学生对鱼类生理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作为食物来源、观赏宠物、生态平衡中的角色等,并讨论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和水环境。 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鱼类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以及鱼类与人类的关系,强调保护水生生物的重要性。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同时,强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有的鱼不是脊椎动物,如鳐、河豚等。
答案:错误
2、鱼拐弯时胸鳍起主要作用。
答案:正确
3、鱼鳃是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
答案:正确
4、鱼生活在淡水中。
答案:错误
(二)、填空题
1、鱼在水中靠____呼吸。
答案:鳃
2、鱼的体表大多长有____,用____游泳。
答案:鳞片、鳍
3、鱼有脊椎,是____动物的一种。
答案:脊椎
4、鱼类具有适应____环境的身体结构。
答案:水生
(三)、简答题
1、鱼类是如何在水中呼吸的?
答案:鱼类在水中呼吸主要依靠其特殊的呼吸器官——鳃。鳃位于鱼类的头部两侧,呈羽状排列,具有丰富的血管网络。当水流经鱼嘴进入口腔,然后经过鳃盖后部的鳃裂流出时,水中的溶解氧会通过鳃的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排出到水中。这一过程实现了鱼类在水中的气体交换,从而满足其呼吸需求。
2、鱼类的鳍有哪些种类,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鱼类的鳍是它们游泳的重要器官,主要包括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五种。每种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共同协作使鱼类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
背鳍:位于鱼体的背部,主要起保持鱼体侧立和稳定的作用。
胸鳍:位于鱼体的两侧,主要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特别是在鱼类拐弯时起到关键作用。
腹鳍:位于鱼体的腹部,同样具有平衡作用,帮助鱼类在游动中保持稳定。
臀鳍:位于鱼体的腹部下方,接近尾部,主要起辅助作用,增强鱼体的稳定性和游泳能力。
尾鳍:位于鱼体的尾部,是鱼类游动时的主要动力来源。通过不断摆动尾鳍,鱼类可以产生前进的推力,实现在水中的快速游动。
通过这些鳍的协调运动,鱼类能够在水中灵活自如地游动,无论是前进、后退、拐弯还是保持平衡,都能游刃有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