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压轴题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
1.(23-24八年级上·四川遂宁·阶段练习)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为 340m/s
C.在 100m 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以听到声音开始计时会降低运动员的成绩
D.不能够利用回声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2.(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阶段练习)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C.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3.(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阶段练习)探究声音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开,下列实验研究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的是 ;
①通过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②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关系时,控制其他影响因素都保持不变
③通过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程度来判断温度高低
④研究声音传播条件时,通过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来推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如图所示,在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D.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3)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音调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下同),响度逐渐 ,直到几乎“听不到”,由此得出声音不能在 传播。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 ;
(4)甲、乙两组同学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甲组:实验原理为人耳听到的响度的大小与 有关,因为声能在传播过程中会损耗,响度逐渐变小。
材料:闹钟、鞋盒、卷尺、泡沫塑料、报纸、棉花、塑料袋;
步骤1:聆听闹钟走动时的咔嚓声。铺一些棉花在鞋盒底部,把闹钟平放进去,将其余棉花填满鞋盒;
步骤2:从声源处逐渐远离,直至 ,记录此时人离声源的最大距离;
步骤3:换其他测试材料,重复上述步骤。记录数据如表一;
表一
材料 棉花 泡沫塑料 报纸 塑料袋
最大可听距离/m 2.2 1.8 3.7 3
乙组:利用手机软件“噪声监测仪”进行测量。步骤1、3:与甲组同学相同;
表二
材料 棉花 泡沫塑料 报纸 塑料袋
响度/___
表二中填入的单位是 ;根据甲组同学测量的数据,预估手机监测到响度最大时,填充的材料是 。
三、声源和介质
4.(23-24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自己来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可以用两种方法使它发声:(1)拿小棒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2)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关于这两种方法发出声音的声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方法(1)中是小棒 B.方法(1)中是瓶中的水
C.方法(2)中是嘴 D.方法(2)中是瓶中的空气柱
四、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5.(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小红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小明沿铁管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B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C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若实验中小明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
A.s<42.5m B.s<36.43m
C.s≤255m D.255m>s≥36.4m
五、有关声速的计算
6.(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阶段练习)如图,超声波测速仪A,向远离自己而去的汽车B发出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第一个脉冲1.4s后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3.0s后收到反射信号(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248m
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250m
C.汽车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4.3s
D.汽车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5.3s
7.(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阶段练习)成都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机场路上(一段平直的)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为100km/h。如图所示,汽车正在向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匀速驶离,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1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超声波信号第一次被汽车反射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正在朝着测速仪的方向运动
C.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为1.7s
D.该汽车速度为163.2km/h,超速了
8.(23-24八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如图是某高速公路利用测速仪正在测量行驶车辆的车速。在汽车距离测速仪90m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接收到超声波信号,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间隔的时间为0.6秒,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图中圆形标志中的“120”表示 。
(2)汽车是否超速? 。
9.(22-23八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下表记录了空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声速数据,根据表格完成:
-10 10 30 50
10% 325.05 337.26 347.64 356.81
30% 325.09 337.39 348.11 358.19
50% 325.11 337.52 348.57 359.57
70% 325.14 337.63 349.03 360.94
90% 325.17 337.78 349.49 362.31
(1)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 m/s;当空气湿度为70%、温度为20℃时,声速可能为 m/s;
(2)归纳“温度为30℃时,空气中的声速与湿度的关系”: ;
(3)如图表示了温度均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s-t图像;其中:甲图线表示所在环境的湿度为 。
六、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15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3次敲击声 C.4次敲击声 D.5次敲击声
七、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1.(22-23八年级上·陕西西安·期中)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 B.乙、丙的音调相同
C.甲、丙的音调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
12.(23-24八年级上·上海·阶段练习)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火车迎面向我们驶来时同时鸣笛,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小明显增大
B.尽管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小明显增大,但火车鸣笛时声源发声的响度并没有变大
C.火车迎面向我们驶来时同时鸣笛,我们听到的声音音调升高
D.我们听到迎面驶来火车鸣笛的声音音调升高是声源发声的频率升高
13.(2023·黑龙江·中考真题)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甲和丙的 相同,甲和丁的 相同(选填“音调”、“响度”)。
14.(23-24八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小明用声波传感器和电脑设备记录测量某种材料合金管所发出的声音频率,他猜想声音频率可能与合金管的直径、敲击的位置、敲击的力度、合金管的长度有关。他设计实验探究敲击合金管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合金管长度之间的数值关系,以制作合金管编钟,请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1)实验器材: 、声波传感器、合金管若干、铁锤、电脑;
(2)实验步骤:(①③步骤的空均选填“相同”“不同”)
①选取 长度的合金管并按图安装好,每根合金管的直径 ;
②将声波传感器连接到电脑,准备记录;
③使用铁锤敲击合金管底部的 位置,确保敲击力度相同;
④ ;
⑤根据数据分析声音频率与合金管长度之间的数值关系。
(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将划线处补充完整,不需要填数据) 。
实验次数 ① ②
1
2
3
八、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5.(22-23八年级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小明在观察图甲所示的二胡时猜想:弦发声的音调可能与弦的长度、粗细和松紧有关。于是他找来两根粗细不同的钢丝,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拨动枕木AB间的钢丝,进行了四次对比探究,四次实验的部分信息如丙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钢丝 粗 细
AB间距/cm 50 50 50 30
钩码个数 3 3 4 3
(1)实验中,在钢丝末端悬挂不同数目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 ;
(2)第1、2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音调与弦的 关系。拨动后发现第1次实验发声音调低,则小明可得出结论: ;
(3)为了探究其余猜想,关于第3、4两次钢丝的粗细选择,一定要满足 ;
A.3粗4细 B.4粗3细 C.粗细相同 D.粗细均可
(4)探究结束反思实验时,小明认为可以将钢丝换成易于拉长和缩短的橡皮筋更方便探究音调与弦的长度关系。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
(5)二胡演奏时可通过手指按压、松开、滑动等指法配合产生优美旋律。图丁中小明两手指按压的是音符“3、4”位置,为发出“3”音符,他此时最简单合理的操作是: 。
九、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
16.(23-24八年级上·广东肇庆·期中)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 (选填“甲”或“乙”)。
(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 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 有关。
十、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
17.(23-24八年级上·全国·课时练习)如图所示,在城市的繁华路段旁常竖有噪声监测装置,从装置上显示的分贝数大小可知( )
A.此时的噪声会使人失去听力 B.此时的噪声会妨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C.此时的噪声不会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D.此时的噪声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十一、从声源处减弱
18.(23-24八年级上·湖北十堰·期中)人们很容易区分二胡和钢琴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从 减弱噪声;王刚和李勇同学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测铁轨中声速的方案:李勇用铁棍敲击长铁轨的一端。王刚用耳朵贴近铁轨的另一端时,听到两声敲击声,测出两声的时间间隔为Δt。李勇测量出长铁轨的长度为s,若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1,则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v2=
十二、超声波和次声波
19.(23-24八年级上·广东肇庆·期中)太阳光在通过透镜时会被会聚或发散,那么声音在传播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不会像光一样也被会聚或发散呢? 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用音叉、三个相同的气球(内部充有不同气体)、示波器、麦克风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调整音叉和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让音叉发出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用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并记录此时的波形如图中的甲所示;
②分别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保持音叉和气球之间的距离不变,让音叉发出声音,记录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如图中的乙、丙、丁所示;
分析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可知;
(1)实验过程中,敲击音叉,使其发声,且应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
(2)比较乙与甲后发现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此时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波具有会聚作用,比较丁与甲后,发现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波具有 作用,由此猜测,声音与光可能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3)实验后,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生物体组织在激光照射下,会因升温膨胀而产生频率高于20000Hz的 声波,人的耳朵 (选填“能够”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生物医学上通过特殊介质和装置使这种声波集中并成像,克服纯光学成像的不足,更加有效地进行病情诊断、跟踪和治疗。
十三、超声波的利用
20.(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如图(a)是停在高速公路上的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的汽车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两次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8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m/s,若汽车是匀速直线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b)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0.2s
B.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遇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102m
C.汽车是在向测速仪靠近的
D.汽车的速度是70km/h
21.(23-24八年级上·广东云浮·期中)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介质有关,一般在 中传播最慢(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2)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的往返时间就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的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如果接收到的回声音调升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近;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正远离声呐。
①根据如图和文中描述的信息,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狗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频率为16Hz的次声波;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视潜艇B,突然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高的,说明潜艇B正在 (选填“远离”或“靠近”)潜艇A。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4 5 6 7 10 11 12 17
答案 D A D A D C A A D B
题号 20
答案 D
1.D
【详解】A.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就消失了,故A错误;
B.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这种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不同,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同,故B错误;
C.在100m赛跑终点的计时员,若以听到声音开始计时,会提升运动员的成绩,因为发令枪响时,运动员已开始运动,但声音传到计时员那时需要一定时间,那么会造成所以计的时间偏短,故C错误;
D.地球和月球之间有真空存在,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够利用回声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故D正确。
故选D。
2.A
【详解】A.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可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因为完好的瓶胆中有真空层,而漏气的瓶胆没有真空层,比较音乐贺卡在两种情况下的传声情况,可达到实验目的,故A符合题意;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此实验中应控制音量相同,且在有空气和真空的情况下才能比较,故B不符合题意;
C.瓶胆有无瓶塞不能改变瓶胆的有无空气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
D.瓶胆放在距离远近不同的地方向,能比较出传声与距离的关系,不能达到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B D 不变 变小 真空中 推理法 距离 刚好听不到声音时停下来 dB 报纸
【详解】(1)[1]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此过程采用的是——转换法;
①通过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转换法;
②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关系时,控制其他影响因素都保持不变——控制变量法;
③通过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程度来判断温度高低——转换法;
④研究声音传播条件时,通过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
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这个实验主要研究空气(气体)和玻璃(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在能听到声音的前提下,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否则随着广口瓶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3][4][5][6]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振动的频率不变,故音调不变;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响度慢慢变小;当罩内完全没有空气时,彻底听不到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由于在地球上,不可能达到真空的环境,故是推理真空的环境下声音的传播情况。
(4)[7][8][9][10]根据“声能在传播过程中会损耗,响度逐渐变小”可知,人耳听到的响度的大小与距离有关;通过比较听不到声音时到鞋盒的距离可以判断隔音效果,且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根据甲组同学测得的数据可知,刚好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因此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塑料泡沫、棉花、塑料袋、报纸;所以预估手机监测到响度最大时,是隔音效果最差的报纸。
4.D
【详解】AB.拿小棒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和水,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声源是瓶子和水。故AB错误;
CD.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声源是瓶中的空气柱。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
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s1≥42.5m;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s2≥255m;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s3≥36.4m;故可得出结论:C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255m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
B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255m>s>42.5m时,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不能区分),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A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36.4m≤s<42.5m时,虽然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使得相邻的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小于0.1s,只能听见一次声音。实验中小明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s<42.5m。
故选A。
6.D
【详解】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B处返回到测速仪所用时间
由得,汽车B距测速仪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B处返回到测速仪所用时间
汽车B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A.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6s=102m
故A错误;
B.由题意:汽车正在向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匀速驶离,故B错误;
C.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
t=t-t1+t2=1.5s-0.3s+0.5s=1.7s
故C正确;
D.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1s=170m
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时行驶的距离
s′=s2-s1=170m-102m=68m
行驶68m所用的时间
t′=t=1.7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40m/s=40×3.6km/h=144km/h
144km/h大于100km/h,故超速,144km/h163.2km/h,故D错误。
故选C。
8. 该路段限速120km/h 超速
【详解】[1]标志是限速标志,表示该路段限速120km/h。
[2]当超声波被车反射时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车行驶的距离
车行驶的时间
车的速度
因此车已经超速。
9. 348.11 340.00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90%
【详解】(1)[1][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348.11m/s;当空气湿度为70%,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为20℃时,声速要介于337.63m/s和349.03m/s之间,声速可能为340.00m/s。
(2)[3]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3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3)[4]观察图像可以发现甲图线对应的速度较大,通过对比表格可以发现温度均为50℃,湿度90%的声速大于70%时的声速,所以甲图像对应的湿度为90%。
10.A
【详解】乙同学敲击铁管,通过空气和铁管将声音传到甲同学耳朵,需要的时间分别是
两个声音传到耳朵的时间差
t=t1-t2=0.04s-0.003s=0.037s<0.1s
那么耳朵无法分别出两个声音,所以只听到一次敲击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A
【详解】ABC.声源振动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决定了声音的音调,从图中看,在相同时间内,甲与乙声源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丙声源振动的次数少。则甲与乙音调相同。故A正确,BC错误;
D.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读图可知,丙的振动幅度大,丁的振动幅度小。故二者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2.D
【详解】火车迎面驶来,同时鸣笛,声源的振动快慢及振动幅度保持不变,发出声音的音调及响度不变,但响度与听声距离有关,距离靠近,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大,同时距离靠近时,相对听声的人来说,声波的频率变快了,听到声音的音调也变高了,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 响度 音调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两波形图的振动频率不同,则声音的音调不同,但甲、丙两波形图的振动幅度相同,因此甲、丙响度相同。
[2]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丁两波形图的振动频率相同,则声音的音调相同;振动幅度不同,则响度不同。
14. 刻度尺 不同 相同 相同 测量每根合金管的长度,记录每次敲击时声波传感器测得的声音频率 ①长度,②频率
【详解】(1)[1] 设计实验探究敲击合金管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合金管长度之间的数值关系,故需要刻度尺测出合金管长度。
(2)[2][3][4][5]实验为探究敲击合金管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合金管长度之间的数值关系,变量为声音频率与合金管长度,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故合金管直径、铁锤敲击的位置、敲击力度均要相同,合金管长度要不同。然后测量记录每根合金管的长度,记录每次敲击时声波传感器测得的声音频率填入表格。
(3)[6] 本实验为探究敲击合金管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合金管长度之间的数值关系,故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需要统计的两个量为:①长度l/m,②频率f/Hz。
15. 松紧 粗细 当长度、松紧相同时,弦越粗(细)音调越低(高) D 不可行,无法在改变橡皮筋长度时控制粗细、松紧不变 松开中指
【详解】(1)[1]实验中,钢丝末端悬挂钩码,钢丝受到拉力的作用,钩码个数不同,钢丝受到的拉力也不同,则钢丝的松紧程度也不同。所以挂个数不同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松紧程度。
(2)[2]由表格数据知,1、2两次实验中,钢丝在AB间的长度相同,所挂钩码个数相同,即钢丝的松紧程度相同,但粗细不同,所以是为了探究音调与弦的粗线的关系。
[3]其余因素相同、粗细不同的钢丝,拨动时,粗钢丝发音音调低,这说明: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弦越粗,音调越低。
(3)[4]第3次实验中,所挂钩码个数与1、2两次不同,即松紧程度不同,而AB间距离相同,即长度相同,通过1和3或2和3可探究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则3的粗细可与1的相同,粗钢丝,或与2的相同,细钢丝。第4次实验中,所挂钩码个数相同,即松紧程度相同,AB间距不同,即长度不同,通过1和4或2和4可探究音调与长度的关系,则4的粗细可与1的相同,粗钢丝,或与2的相同,细钢丝。所以3、4次钢丝的粗细可为粗钢丝,也可为细钢丝。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5]用橡皮筋替代钢丝不可行,因为在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时,橡皮筋容易发生形变,则粗细及松紧也随着变化。
(5)[6]图示中,按压食指时,弦线长度较长,拨动弦振动较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按压中指时,弦线较短,拨动弦振动较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而音符3的音调比4的低,所以最简单合理的操作是松开中指。
16. 发声体在振动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空气能传声 乙 一 高 频率
【详解】(1)[1] 声音由振动产生,为了表示发声体的振动,采用放大法,所以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 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3]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右边音叉的振动能通过空气传递到左边的音叉,即空气能传声。
[4] 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是乙图,因为声波不能从右边传递到左边,而敲击甲图的音叉是仍然能够振动的,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
(3)[5] 振幅相同时,第一次钢尺伸出短,振动得快。
[6] 振幅相同时,第一次钢尺伸出短,振动得快。它的音调高。
[7] 振幅相同时,第一次钢尺伸出短,振动得快。它的音调高,这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17.B
【详解】根据噪声显示装置能看出,此时的噪声是76.5分贝,由于该数值不超过90分贝,故此时的噪声不会使人失去听力,故A错误;
超过了70分贝,此时的噪声会妨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更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不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点睛】知道噪声的单位分贝,牢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要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18. 音色 声源处
【详解】[1]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发声物体不同,音色不同。人们很容易区分二胡和钢琴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2]学校附近禁止鸣笛,就是不允许物体喇叭发出噪声,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为
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时间为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需要时间比声音在铁轨中传播长Δt,有
Δt=t1﹣t2
三式联立,解得
19. 相同 变大 发散 超 不能
【详解】(1)[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单一变量原则,要探究声音能否被会聚或发散,需要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2)[2]根据图甲和图乙相比可知,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振幅增大,所以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说明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音有会聚作用。
[3]根据图甲和图丁相比可知,声波在通过充有氢气的气球后,振幅减小,所以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小,说明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音有发散作用。
(3)[4][5]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由于超声波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以外,所以人的耳朵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20.D
【详解】A.P1、P2间的刻度值为9个格,时间长为1.8秒,所以图(b)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D.发出超声波信号P1到接受到反射信号n1间是3个格,则时间为
由v得,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发出超声波信号P2到接受到反射信号n2的时间为
此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由于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大于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所以汽车是在向测速仪靠近的;
所以汽车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
汽车运行34m的时间为汽车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的时刻应分别对应于图中P1n1的中点和P2n2的中点,其间有8.5小格,即汽车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的时间间隔为n1与n2两个信号之间的间隔,即
故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综上分析知,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1. 温度 气体 10 20 能 靠近
【详解】(1)[1]在说声音的时强调了介质与温度,说明声速与介质与温度有关。
[2]一般来说,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的。
(2)[3][4]读图可知,人耳能够听到20Hz~20000Hz(kHz)范围内的声音,而声呐发出的声波为10kHz~30kHz,所以人能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范围是10kHz~20kHz。
[5]狗能听到的最低音调为15Hz,所以它能听到16Hz的声音。
[6]声呐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变高,说明目标与声呐的距离变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