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0 20:16:24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你知道哪些革命歌曲?革命歌曲与其他流行歌曲不同,它诞生于峥嵘岁月,是党的奋斗史的生动记录,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可以说,一首歌曲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重温革命歌曲,再现解放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
新课导入·革命歌曲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大单元教学》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目标引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2.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家国情怀)
课程标准: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宜将剩勇追穷寇
敢叫日月换新天
解放战争分阶段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战略决胜
1949.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粉碎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
规律探究·整体感知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根据图表思考: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样的土地问题?
这首歌表达了人民怎样的心情?解放区的天为什么是明朗的天?
目标导学一、土地改革得民心
新课授课·知识讲解
1.背景:
点击播放视频
2.概况:
时间:
内容:
总路线:
结果:
1947年7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农民送亲人参军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意义
中国共产党现在又公布了新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一切土地概由农村人民平分。这种改革和其他改革已经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地区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这些改革已使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国民党的士气日渐低落。由于新土地改革规定国民党的官兵如果参加人民解放军,其家属甚至本人也可分得土地,数十万的国民党官兵就宁愿为解放军俘虏。在解放军攻势的大胜利中,美国走狗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与经济崩渍及日益接近最后失败,在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心目中,已变得十分清楚了。
【问题探究1】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胜利起到什么作用?




①对解放区:土地改革巩固了解放区。
②对解放区农民: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对解放战争: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高屋建瓴·知识整合
依据所学知识回忆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目标导学二、战略决战见民心
这首歌曲展现了解放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1、战略进攻的背景
(英勇无畏、不怕牺牲)
时间轴构建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脉络
材料: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共歼敌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国民党总兵力从430万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左右。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947年夏,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自主学习内战爆发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武汉
南京
(1)时间:
1947年夏
(2)主力: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3)过程:
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4)影响: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为什么把大别山作为目标?
3.三大战役的背景: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名称 东北 华北 华东 中原 西北
解放军 70万 20万 42万 20万 7万
国民党 55万 55万 60万 75万 30万
兵力对比
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
敌军态势
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是撤是守犹豫不决。
我军态势
后方巩固,人力、物力充足。
战局延伸
提供稳固的后方,推进华北战局进程。
1、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
2、一旦夺取东北,就可以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以利用东北的工业来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4.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问题探究2】三大战役为什么首先从东北打响?




长春
沈阳
锦州
塔山
黑山
营口
辽宁
吉林
辽 北


热 河
河 北
时间:(1948.9.12--1948.11.2)
作用: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指挥员:林彪罗荣桓
和平解放
辽沈战役为什么先攻打锦州?
关门打狗
战略战术:关门打狗,各个击破
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4.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经过
结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徐州为中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歼敌改编敌人数最多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4.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北平
天津
张家口
新保安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
指挥:聂荣臻 罗荣桓 林彪
傅作义
结果: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战略战术:(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瓮中捉鳖 )
瓮中捉鳖
经过: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并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4.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
点击播放视频







解放军总部
华北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
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4.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
【问题探究3】解放北平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政 治:经 济:
军 事:
社 会:
建立民主政权
实行土地改革
毛泽东等人高超的指挥艺术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表示:“只要共党一有和平的诚意,能作确切的表示,政府必开诚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
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明确表示:人民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同意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在会见国民党代表时不仅在口头上多次表示出和谈的诚意,而且电令处于长江沿线的人民解放军缓期渡江……
蒋介石此时为何求和?
主力被歼,缓兵之计
共产党在稳操胜券情况下,为何要和谈?
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5.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意义:
【问题探究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北平谈判
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渡江战役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做政治和思想上的基础准备。
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358万
204万
1949年1月
1949.3
1949.4
1949.4.21
1949.4.21,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2)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 ②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
6.七届二中全会: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进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时 间
指挥员
结 果
意 义
1949.4.20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949.4.23,解放南京
毛泽东 朱德
7.渡江战役: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表。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924~1927年
1927~1937年
1937~1945年
1946~1949年
第一次合作
分裂
第二次合作
分裂
成果
成果
危害
危害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高屋建瓴·知识整合
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胜利进军
内战爆发
三年解放战争(1946.6-1949)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1945.8
历史史实
重庆谈判
1946.6
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5.8
1946.6
1947.6
1949.4
1948.9-1949.1
1947.3-6
打退重点进攻
挺进
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中国人民从此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共产党简史》
目标导学三、得民心者得天下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战争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合作探究5】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1: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
——华师大版 八上历史
材料2: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材料3: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材料4: 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
(4)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
(2)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
(3)解放军作战勇敢。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民心。




战略
防御
转入
进攻
战略
决战
政治和谈
胜利
进军
重庆
谈判
内战全面爆发
转战陕北
挺进
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根据歌词,说一说自己对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理解。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渡江战役 1949.4
解放东北全境
长江以北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解放南京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架构·总结提升
1.(2023年江苏扬州)有学者在1946年9月写到:中国共产党正在试验用不同方法将土地返还给耕者,为制订一部总的土地法做前期准备。这部土地法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023年广东深圳)彭德怀在挺进大别山时说:“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其他战区的兄弟部队和包围圈就更加顺利。”这体现了( )
A.振奋抗日信心 B.消灭国军主力 C.牵制敌军部队 D.进攻长江以南
3.(2023年湖南怀化)1948年9月一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其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202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 )
A.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B.辽沈战役的胜利 C.淮海战役的胜利 D.平津战役的胜利
5.(2023年黑龙江哈尔滨)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该诗句再现的军事行动是( )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C
A
当堂测评
中考链接·课堂反馈
D
C
D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
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
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
题,所以与前两次有着本
质区别。
第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祖国统一,不可阻挡!
1949年蒋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分离至今。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