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课件:第1课《小石城山记》(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课件:第1课《小石城山记》(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4 11: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包括哪八大作家呢?
对于其中的柳宗元,大家知道多少呢?
我们以前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文章遣词造句之美,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感慨。重点难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河东先生集》,在散文上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革命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因此,后人又将他称为“柳柳州”或“柳河东。”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
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
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
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顿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抑郁的十年。
一代文豪,十年楚客。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一生中作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
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 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原址《钴姆潭记》原址《钴姆潭西小丘记》原址《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址《袁家渴记》原址《石渠记》原址《石涧记》原址《小石城山记》原址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自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睨(nì)、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
少北而东 堡坞 疏数 偃仰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傥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shāo wù cù yǎngēng jì tǎng重点字词自西山道口径北
逾黄茅岭而下
不过四十丈
土断而川分
良久乃已
及是,愈以为诚有
更千百年不得售其伎
神者傥不宜如是
其一少北而东径直,直接翻越,越过不超过河流才;停止到;确实,实在得到赏识;美景同“倘”,倘若通“稍”词类活用自西山道口径北
逾黄茅岭而下
其一西出
其一少北而东
环之可上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北,名做动,向北走下,名做动,下来名做状,向西东、北,名做动,北行,东行环、上,名做动。环行,上去。形做意动,以------为怪辱,形做动,被辱没,受屈辱而逾黄茅岭而下
其一少北而东
土断而川分
益奇而坚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而列是夷狄
是固劳而无用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而独为是物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表承接表承接表并列,并且表转折,可是,却以投以小石
愈以为诚有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用,表凭借的工具手段认为表目的,用来;那之寻之无所得
窥之正黑
环之可上
其响之激越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其气之灵
有若门焉
洞然有水声代词,它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助词,的若:象;焉:兼词,在那里-----的样子是及是
列是夷狄
是固劳而无用
独为是物
是二者这特殊句式投以小石
其响之激越
而列是夷狄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倒装句,状语后置。倒装句,定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被动句,也是状语后置句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
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又奇怪神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神吗?有人说:“这是神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神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
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概括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研读第一段   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 ②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奇③小石城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课文中划出来。景物描写山石:横当其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 )
土堡: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
山洞: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激越,良久乃已。( )
树竹: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
特点:形态美、奇形象美有情趣,声音之美简洁,生动简明、生动,突出了形象美。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⑦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研读第二段 ①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③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作者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作者为小石城山叫屈,亦为自己叫屈,用曲笔表达了因身遭贬逐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流露出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本文的象征手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观象征着什么?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小结贬官文化解读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
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
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
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
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
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
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
,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
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
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
到永州,就不会有“永
州八记”的问世。柳宗
元的被贬,实在是他
个人的不幸,却是中
国文学之大幸! 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人、作家曾经被贬?你还了解古代有哪些文人被贬?
古代被贬的著名文人
唐代: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甫、白居易、张九龄。
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 。第一大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 《永州八记》,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
第二大组: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 《琵琶行》,张九龄 《感遇》。
第三大组:欧阳修《醉翁亭记》 ,王安石《船泊瓜州》。
第四大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 。讨论:思考·探究·练习一明确:此句是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讨论:思考 探究 练习二气之灵:第一段
结合前文,议论反复抑扬,反映了作者心潮起伏,无限愤懑之情。显然,上天根本没有什么造物主,而人间却有多少不平事啊!课文小结大意:(一)记叙小石城山景(奇,类智者所施设也)。    
(二) 抒写美景“千百年不得一售”的叹惜之情。
主旨:(藉小石城山奇景不在中州,疑造物者之无)抒写自己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感叹。     参考译文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讨论:思考 探究 练习三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瞭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淡酒,都可以使人醉,瓜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冲突,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事物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的(在心中)冲突,忧愁和快乐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行走在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用糙米煮饭吃,(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说:游玩多么快乐啊!?
???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