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水资源——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随堂小练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据图文材料,完成1~3小题。
材料1: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的集中产区,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淡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3.8%。
材料2:夏初,长江申下游地区阴雨绵绵,持续一个月之久。至七、八月份,一段时间出现了晴朗干燥的天气,这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急需水的时期。
1.材料1,2分别反映了( )
A.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B.我国水资源空间、时间分布不均
C.我国水资源季节、年际变化大 D.我国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2.关于南水北调叙述,错误的是( )
A.东线利用京杭运河输水,工程量小
B.东线经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水质较差
C.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地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主力水源之一
D.中线方案由长江的最大支流湘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3.图示河流基本存在夏汛冬枯的水情,其解决该问题的工程措施是( )
A.兴建水库 B.跨流域调水 C.提高水价 D.实行季节性水价
读“我国河流流量示意图”,据此完成4~5小题。
4.下面对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河流是内流河 B.所有河流都注入太平洋
C.我国第一长河是黄河 D.东部比西部河流多
5.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主要特点是( )
A.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B.夏秋多,冬春少
C.高原、山地多,平原、丘陵少 D.华北平原多,长江中下游少
成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水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下图为该小组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在实验中,打开水龙头水流冲击叶片带动电机发电,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状况。据此完成6~7小题。
6.通过实验,可以探究影响水能大小的因素有( )
①含沙量
②水量
③落差
④水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根据实验结论推断,下列河段中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长江上游 B.黄河下游 C.淮河上游 D.珠江下游
读“我国四大工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8~9小题。
8.我国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太阳能 B.水资源 C.天然气 D.风能
9.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缓解我国( )
A.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 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C.东北地区湿地退化 D.西北地区土地盐碱化
10.下图是我国长江、黄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长江和黄河均发源于____高原,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是____和____。
(2)它们受我国地势特征的影响,流向均大致为____。
(3)长江注入____海,黄河注入____海。
(4)我国目前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它对长江和黄河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流域面积增大 B.水能蕴藏量增加
C.河流含沙量减少 D.河流径流量增加
(5)为了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实施了____工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1中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淡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3.8%,说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材料2中,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绵绵,持续一个月之久,七、八月份,一段时间出现了晴朗干燥的天气,说明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B正确。故选B。
2.答案:D
解析:南水北调东线利用已有京杭运河输水,工程量小,A不符合题意:东线经过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污水多,水质较差,B不符合题意;京、津、冀、豫地区降水相对较小、河流流量较小,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很大,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地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主力水源之一,C不符合题意;丹江口水库在汉江上不是在湘江上,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A
解析:夏汛冬枯的是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表现,最合理的做法是兴建水库,调节河流流量季节差异,A正确;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的做法,与题意不符,B错误;C、D可以促使节约用水,但是不能增加水的供给量,满足持续发展需求,C、D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给的地图分析可知,我国的河流大部分是外流河,大部分注入太平洋,长江是我国的第一长河,东部地区的河流比西部地区多,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依据所给的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主要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A正确;夏秋多,冬春少是时间上的分布不均,B错误;我国河流高原、山地较少,平原、丘陵较多,华北平原较少,长江中下游较多,C、D错误。故选A。
6.答案:B
解析:水能是势能的一种,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影响水能大小的因素有水量和落差,②③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B。
7.答案:A
解析:根据以上结论,水能取决于水量和落差可知,以上四条河段中,长江上游的水能最丰富,该河段流经第一、第二阶梯交界处,径流量又大,A正确;黄河下游和珠江下游落差小,淮河上游水量小,都不如长江上游的水能丰富,B、C、D错误。故选A。
8.答案:C
解析:太阳能、水资源、风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属于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C正确。故选C。
9.答案:A
解析: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缓解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A正确;南水北调工程并不能缓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也不能缓解“东北地区湿地退化”或“西北地区土地盐碱化”,B、C、D错误。故选A。
10.答案:(1)青藏;青海省;四川省
(2)自西向东
(3)东;渤
(4)C
(5)南水北调
解析:(1)黄河长约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长江长6397公里,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河流一般从海拔高的地区流向海拔低的地区。因此,受地形的影响,黄河、长江均自西向东流。
(3)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流入渤海;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流入东海。
(4)C项,天然林保护工程有利于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河流含沙量。故C项正确。A项,流域面积亦称受水面积或集水面积,自然条件相似的两个或多个地区,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的地区,该地区河流的水量也越丰富。保护沿岸植被与流域面积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B项,水能蕴藏量主要与河流流量及落差有关。故B项错误。D项,河流径流量主要受流域气候、支流等影响,与流域植被情况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由于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因此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水资源抽调至我国华北地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目前尚未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