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任务二:项目——走进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如何给手机称重?
如何给一把花生称重?
如何给你的同桌称重?
活动 谈话进入,揭示课题
1
如何给一头大象称重?
曹冲称象
4
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的撇和左点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禾木旁中。
书写指导
chēng
cáo chēng yuán gēn zhù yì lùn
zhòng chèng gǎn kǎn xiàn zhǐ liàng
字词我会认
称象
曹操
官员
四根
柱子
议论
秤杆
砍树
停止
画线
重量
多重
活动 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2
称
柱
底
杆
秤
生字我会写
做
岁
站
船
然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dǐ
“氐”的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向右上略倾,落笔比第一笔横长,斜钩要舒展,与左半部分的撇平衡。
左窄右宽,“主”的最后一笔长横穿插到木字旁右下方。
zhù
suì
“山”要写得扁一些,“夕”横撇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撇要拉长舒展。
在“禾”的横下收笔
在“禾”的点下收笔
重难字书写指导
收笔较低
姿势端正 书写正确 注意结构和笔顺笔画 书写整洁
活动 圈画词句,比较方法
3
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
你能想象大象有多大吗?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 ), 腿像( )。
大象整体特点:
一堵墙
柱子
比喻
生动形象
一堵墙
四根柱子
学习提示: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第3自然段,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 他们的办法好吗 为什么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曹操听了直摇头。
边读边做动作,读出曹操的不满。
这就是官员说的要造的那杆大秤缩小的样子。
秤杆
秤砣
称物体重量的器具
办法: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他们的方法好吗?为什么?
造秤难度大
人提不动
行不通
曹操的态度:直摇头→不赞同
?
造一杆秤
怎么才能知道大象的体重
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要求读熟。
(2)曹冲称象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分别是什么?
请按照步骤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第一步:赶象上船。
第二步:在船舷上做记号
第三步: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第四步:称石头的重。
“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对比学习
曹冲的办法巧妙之处:
一是曹冲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没有一杆大秤”的问题。
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头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对比学习
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
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读出满意、欣慰。
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吧!
活动 搭建支架,讲称象过程
4
评价标准 星级评价
借助词句说清楚称象的过程
用上“先……然后……再……最后……”等词,有顺序的说。
注意语气、表情、动作,演出一个可爱自信的曹冲。
活动 升华认识,拓展思维
5
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爱思考
聪明
善于观察
大胆表达想法
活动 升华认识,拓展思维
5
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
79%
79%
课标
教材
学情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在理解“蓬头、稚子、垂纶”这些词语的基础上,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3.抓住“侧坐莓苔”和“遥招手”,感受垂钓小儿的聪明。
拓展学习——《小儿垂钓》学习目标
活动一:导入揭题
1.认识诗人。出示胡令能的资料
2.引出课题《小儿垂钓》,板书课题,齐读并理解题目意思。“垂钓”:钓鱼,“小儿垂钓”:小孩子钓鱼。
活动二:初读探趣
1.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读互听。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齐读古诗,读出韵律美。(1)介绍七言律诗的特点:每一行有7个字,共四句。每行停顿都是2/2/3。(2)出示:标上分隔号的整首诗内容,齐读古诗。
学教活动
评价标准 星级评价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能表达出诗中的情感。 ☆
活动三:细读品趣
以小组为单位读古诗,圈画有趣传神的词并进行体会。
1.学习第一二句,认识趣味十足、悠闲自在的垂钓小儿。
(1)重点字词理解
①“蓬头”中品出淘气,野趣十足。
②“侧坐”垂钓小儿的聪慧和悠闲自在。
③“草映身”小孩坐在草丛中。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蓬头:头发梳得不是很整齐
侧坐:侧身而坐(姿势)。
莓苔:青苔。
垂纶:垂钓
评价标准 星级评价
能说出“蓬头”、“稚子”、“垂纶”等词的大体意思。并能结合词语的意思口头描述整首诗的大意,传达出古诗的主要信息。 ☆
学教活动
活动三:细读品趣
2.学习第三四句,认识一个聪慧的垂钓小儿。
(1)出示插图;
(2)体会小儿“遥招手”动作的用意。
3.朗读整首诗,读出诗中的情趣。
4.理解诗意结合插图,抓住“蓬头”“稚子”“垂纶”的意思,想象画面,自己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想象画面
评价标准 星级评价
学习“侧坐莓苔”和“遥招手”这两处描写,解释它们如何体现垂钓小儿的聪明。 ☆
学教活动
想象:小孩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大声问路,小孩心里会怎么想?他是怎么做的?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垂钓小儿的聪慧)
活动四:吟诗诵趣
看着插图,想象情景,背诵古诗。(语速稍微慢一点,声音低一点。)
活动五:拓展赏趣
展示自己的积累的写童趣的古诗。
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诵: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善于观察、积极动脑的曹冲,还认识了聪明的垂钓小儿。意在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勤加思考、善用方法,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学教活动
评价标准 星级评价
准确无误地背诵古诗,语调要自然,能传达出诗中的意境。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任务二:项目——走进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学学你的好办法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识记字词,熟练运用;书写正确、规范、整洁。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课后题,尝试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体会“才、到底、直、果然”等表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说句子。
通过比较,说出哪种方法更好。
活动一:谈话进入,揭示课题。
小问题:如何给手机称重?如何给一把花生称重?如何给你的同桌称重?
2.上课伊始,学生观看大象视频,想一想怎么给大象称体重。
2、出示课题,重点指导“称”,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二: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一)识字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交流识字方法。
2.通过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识记生字。
(二)写字
1.生字归类,交流每类字的书写要领。
半包围结构 :底 上下结构:岁、然 左右结构:称、柱、杆、秤、做、站、船
2.利用已有写字经验,自主练写“底、柱、岁”等字。
3.示范书写“称、秤”。
4.学生练写。
5.师巡视,根据评价标准,同桌互评,全班点评指导。
姿势端正 书写正确 注意结构和笔顺笔画 书写整洁
☆ ☆ ☆ ☆
活动三:圈画词句,比较方法。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
3.聚焦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 他们的办法好吗 为什么
(曹操“直摇头”的表现,看出官员们办法不好。)
4.聚焦第四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曹冲称象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分别是什么?
生答:共四步。分别是:赶象上船——在船舷上做记号——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称石头的重量。)出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图。曹冲赶象上船——船舷上画一条线—— 赶象上岸,装上石头—— 称石头)
(3)对比学习。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曹冲的办法巧妙之处:一是曹冲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没有一杆大秤”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头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教师提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
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活动四:搭建支架,讲称象过程。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步骤。
2.指名学生尝试说一说曹冲的称象办法。
3.教师出示“先……然后……再……最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活动五:升华认识,拓展思维。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互相评价。
3.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学生提问题,其他同学解决问题。
拓展学习《小儿垂钓》,体会垂钓小儿的聪慧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在理解“蓬头、稚子、垂纶”这些词语的基础上,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3.抓住“侧坐莓苔”和“遥招手”,感受垂钓小儿的聪明。
评价设计: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能表达出诗中的情感。
准确无误地背诵古诗,语调要自然,能传达出诗中的意境。
能说出“蓬头”、“稚子”、“垂纶”等词的大体意思。并能结合词语的意思口头描述整首诗的大意,传达出古诗的主要信息。
学习“侧坐莓苔”和“遥招手”这两处描写,解释它们如何体现垂钓小儿的聪明。
活动一:导入揭题
1.认识诗人。出示胡令能的资料:唐代诗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即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但是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他隐居在家乡莆田,其诗传世仅4首。
2.引出课题《小儿垂钓》,板书课题,齐读并理解题目意思。“垂钓”:钓鱼,“小儿垂钓”:小孩子钓鱼。
活动二:初读探趣
1.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读互听。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齐读古诗,读出韵律美。(1)介绍七言律诗的特点:每一行有7个字,共四句。每行停顿都是2/2/3。(2)出示:标上分隔号的整首诗内容,齐读古诗。
活动三:细读品趣
以小组为单位读古诗,圈画有趣传神的词并进行体会。
1.学习第一二句,认识趣味十足、悠闲自在的垂钓小儿。
(1)重点理解:①“蓬头”头发梳得不是很整齐,小儿的外貌。“蓬头”中品出淘气,野趣十足。
②“侧坐”侧身而坐,小儿钓鱼的姿势。品出垂钓小儿的聪慧和悠闲自在。
③“莓苔”青苔,泛指野草。“草映身”小孩坐在草丛中。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⑤“垂纶”的“纶”是绞丝旁,指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就是垂钓。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第一二句诗中体会到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把“趣”读出来。
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习第三四句,认识一个聪慧的垂钓小儿。
(1)出示插图:就在垂钓小儿专注钓鱼时,来了个路人。
(2)体会小儿“遥招手”动作的用意。引导学生想象:小孩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大声问路,小孩心里会怎么想?他是怎么做的?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垂钓小儿的聪慧)
3.朗读整首诗,读出诗中的情趣。(师范读、指名读、齐读)指导朗读:“遥招手”语速要快。前两行营造钓鱼安静的环境,后两行要突出紧张的心情
4.理解诗意结合插图,抓住“蓬头”“稚子”“垂纶”的意思,想象画面,自己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活动四:吟诗诵趣
看着插图,想象情景,背诵古诗。(语速稍微慢一点,声音低一点。)
活动五:拓展赏趣
展示自己的积累的写童趣的古诗。
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诵: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善于观察、积极动脑的曹冲,还认识了聪明的垂钓小儿。意在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勤加思考、善用方法,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