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抵胸,长须飄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探究:闻一多笔下的“烛”和李商隐笔下的“烛”有何异同点?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同:烛身成灰
蜡油化泪
异:
1.成灰原因不同
李诗:为相思而煎熬
闻诗:为光明而献身
2.眼泪内涵不一
李诗:相思伤怀之泪
闻诗:奉献抗争之泪
意象 节次 抑/扬
红烛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通过梳理诗歌脉络,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扬
抑
扬
扬
抑
抑
扬
抑
扬
对红烛的赞颂
困惑
思考领悟
振奋
怜悯
追问
勉励
慰藉
感伤
聆听《红烛》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并朗读诗歌。
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民主斗士——闻一多
1923年前后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正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这时产生了一批受五四运动影响的时代弄潮儿。1923年前后的闻一多在五四运动中,面对“国势衰颓,国人视若无睹”的局势,闻一多甘愿“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赴美留学时,深受自由开放风气影响,但主张文化国家主义,表达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敬重与热爱。
独在异乡时,遭受歧视和屈辱,他以诗歌奋起还击。
民主斗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民主同盟的成员。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创办了新月书店、《新月》月刊。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文学常识:新月派
闻一多简介
民主斗士——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评价闻一多
“红烛”的情感线索
对红烛殷殷寄语
表自己拳拳心迹
托物言志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