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视察一所学校时,他满脸凝重地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勉励人们战胜眼前的困难。
②这家公司本肩负着为国储粮、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却将粮食就地“空转”,套取巨额财政补贴,变管理为监守自盗。
③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针对社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看似针砭时弊,实则拒绝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
④大国间发生贸易摩擦,通信业殃及池鱼,几家科技公司也被推至风口浪尖。
⑤他培育的这一水稻新品种,提高了产量,已经在广大农村泛滥成灾了。
⑥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认为,老人去世,后人花点钱尽点孝道____,但不提倡摆阔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②广州____国际惯例,全力做好亚运城宗教服务中心设施及运行组织工作。
③一百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好奇的数学家,采用种种计算方法,____证明这个有趣的猜想。
A.无可厚非 遵循 企图 B.无可非议 遵循 试图
C.无可非议 遵从 企图 D.无可厚非 遵从 试图
3.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到来,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B.比赛中,残疾人运动员勇敢地将肢体的残缺暴露在观众面前,第一次观看残疾人比赛的健全观众有震撼,有深思,也有不忍,是难以名状的。
C.这个国家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湖造田,将大面积湖泊分割成小湖泊,是造成天然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拳拳服膺(yīng) 倔强(jiàng) 道义 反驳
B.褒贬(bāo) 糊涂(tu) 论辩 枚举
C.内行(háng) 严谨(jǐn) 邪恶 以德报怨
D.勉强(qiǎng) 恫吓(xià) 监禁 无可非议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就不应当考虑自己如果留在这里静坐不动是否必定要死,是否必定要受其他的罪,只该考虑自己这样做不正当的问题。
A.只要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B.如果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C.既然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D.因为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二、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过去提及网络文艺,人们总感觉其制作粗糙、格调不高,针对微电影、网络文学时不时打“擦边球”的内容,相关主管部门还曾出台过法规予以规范。这两年,乘着“互联网+”的东风,网络文艺在品质上逐渐实现精品化, 。这主要归功于网络文艺为人民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文艺样式和文化内容。前几年,唯流量论、唯IP论导致网络文艺创作空间受到挤压,也催生了一批靠炒作“小鲜肉”等话题和变现IP人气的速成品,坏了观众胃口。一些有艺术追求的创作者抓住机会, ,推出精品网络剧,如刑侦剧《白夜追凶》中潘粤明一人分饰二角,让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表演艺术魅力。近年来,纪录片这一“高冷”影视类型被愈来愈多观众接受。流媒体服务商出品的纪录片,既可以在线上播出, ,“两条腿走路”。更加喜人的是,网络文艺正在实现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传播。
8.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一次,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闲逛,他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一次,钱锺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其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当问及钱锺书的感想时,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①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②钱锺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柏拉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所以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选择性忽视”。
汪国真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请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的异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你的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12.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1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4.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四、综合题
理解辨析
15.容许 允许
16.恫吓 吓唬
明确词义
17.无可非议:
18.诚惶诚恐:
19.毕恭毕敬:
20.拳拳服膺:
五、写作
21.请以“农民工子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层层铺垫的方式,不少于3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①多难兴邦:国家多患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内部团结,发愤图强,因而兴盛起来。正确。
②监守自盗:盗取自己负责看管的财物。正确。
③针砭时弊:比喻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错误,劝人改正。求得改正向善。正确。
④殃及池鱼:比喻无端受祸。句意为“收到牵连”,并无“无端受祸”之意,错误。
⑤泛滥成灾:比喻一件事物,多到了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该成语为贬义词,句中并无贬义,错误。
⑥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此句不具备“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这样的语境,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做题时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答案】B
【解析】①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本句语境中,尽孝道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合乎情理,所以应该用成语“无可非议”。
②遵循:遵照、遵守、遵从。遵从:遵照并依从。
本句语境中有“惯例”,从语体色彩和搭配习惯上应该用词语“遵循”。
③企图:图谋;打算(多含贬义)。试图:打算。
本句语境为许多好奇的数学家,想证明这个有趣的猜想,没有贬义的意思,所以应该用词语“试图”。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3.【答案】B
【解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更像是儒家的未雨绸缪,而“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是告诉我们天道如此一无所谓好坏,每个事物本身含有自我否定的成分,于是有了祸福,有了安危。
抓住“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分析,虱子生活的安逸,不知道未雨绸缪,结合当危难来的时候,措手不及。揭示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
A无误。
B.最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在其前加“这种感觉”。
C.成分残缺,“由于”淹没了主语,应该去掉。
D.中途易辙,暗换主语,“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的主语为“中医药海外中心”,不能承接前一句的主语“我国”。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5.【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
D.“恫吓”中的“吓”应读作“hè”。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
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B 从前后文来看,这里只能是假设关系,而不能是条件或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7.【答案】让人开始刮目相看;反其道而行之;又可以在线下放映
【解析】
第①空是结论句,结合前句“过去提及网络文艺……这两年,乘着“互联网+”的东风,网络文艺在品质上逐渐实现精品化”可知,此处是把过去和现在作比较,说明现在这两年网络文艺在品质上实现精品化,因此可填写“让人开始刮目相看”。
第②空,前面说的是反面的“速成品”,后面则是正面的“精品”,因此,“有艺术追求的创作者”应是“反其道而行之”。
第③空与前面的分句构成对举关系,为后面的结论“两条腿走路”提供支撑,所以可填写“又可以在线下放映”。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综合关照各种关系,第一,话题和陈述角度要统一;第二,前后句子结构要一致;第三,上下文的内容要符合事理;第四,内容前后要照应,语脉要上下相承。
8.【答案】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书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解析】
第一个故事中,集市上的货摊“琳琅满目”,可以说物品非常丰富,这些物品无疑能够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但苏格拉底却说“我用不着”,再联系苏格拉底的思想,可以归纳出,苏格拉底的观点是重精神轻物质之类的。第二个故事中,图书馆的书非常之多,一般人的表现应该是惊叹,而钱锺书却说“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再联系钱锺书治学经历,考生可以想到“术业有专攻”之类的思想,由此可以归纳出读书要有所选择之类的观点。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可以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并结合句子结构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丰富含义。
9.【答案】都谈到了选择和坚持的重要性;柏拉图之言强调正确的选择和正确的放弃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更具理性和智慧。汪国真之言更侧重坚持的重要性,既然选择,就需要不畏艰难走下去,此言更具号召力和鼓动性。;我更喜欢柏拉图的理性与智慧,由理性与智慧支撑的勇气才更容易让我们到达内心渴望的远方。(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题干要求“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的异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同”,一是“异”,一是自己的认识。柏拉图的话和汪国真的话中都有共同的内容,一是“坚持”,一是“选择”,这是相同之处;柏拉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无论是选择还是放弃,都要理性对待,正确选择;汪国真的话中,“既……,便……”,强调的是坚持,选择了就要做下去。柏拉图的更理性一些,汪国真的更有激情。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其次,审材料,抓关键信息,读懂材料,明确材料中心所在。最后谈自己认识的时候,应将材料与个人、现实等情况结合。
【答案】10.D
11.B
12.C
13.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14.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分析属于什么论证结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进而小结文本论证特点。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0.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理解错误。由原文“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知,并非“都”“发展”,选项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项“‘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理解错误。由原文“‘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项“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分析错误。由原文“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知,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故答案为:D。
11.B项“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说法错误。由原文“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知,“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答案为:B。
12.本题首先注意材料二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再比对四个选项:
A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强调要拥有真理或安宁,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
B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传承的观点。
C项说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D项只是就孝顺父母而言的,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故答案为:C。
13.本题作答注意从论据选取、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进行概括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①论据选取上:原文第一段“述’的内涵非常丰富”,先提出“述’的内涵非常丰富”;第二段选取《中庸》《论语》中的话,第三段借用了孔子将子贡对经典的传承的类比事例,材料二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②论证结构上:第一段“述’的内涵非常丰富”、第二段“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第二段“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第三段“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一段“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扩而广之,从哲学活动进一步分析不同人对“孝”的不同理解,加深论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③论证方法上: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类比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举例论证,后两段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
故答案为: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14.本题虽为开放式探究题,仍需结合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整合分析:
(1)积极方面的作用: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概括为:“述而不作”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2)消极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故答案为: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答案】15.“容许”,着重指容忍、认可。语义较重。如“一寸国土也不容许侵犯”。“允许”,指答应或许可。语义较轻。如,在老师的允许下,我们到球场打球。
16.“恫吓”,指威吓,恐吓。语义较重,一般用在正规场合。如,不怕武力恫吓。“吓唬”,指恐吓,使人害怕。语义较轻,一般用在口语中。如,你不要吓唬孩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容许”,着重指容忍、认可。语义较重。如“一寸国土也不容许侵犯”。“允许”,指答应或许可。语义较轻。如,在老师的允许下,我们到球场打球。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恫吓”,指威吓,恐吓。语义较重,一般用在正规场合。如,不怕武力恫吓。“吓唬”,指恐吓,使人害怕。语义较轻,一般用在口语中。如,你不要吓唬孩子。
【答案】17.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18.古代奏章中的套语。表示臣子对皇帝的敬畏。后也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19.十分恭敬。
20.诚恳地信奉。拳拳,诚恳的样子。服膺,牢牢记在心里、信服。膺,胸。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无可非议: 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诚惶诚恐: 古代奏章中的套语。表示臣子对皇帝的敬畏。后也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毕恭毕敬: 十分恭敬。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拳拳服膺: 诚恳地信奉。拳拳,诚恳的样子。服膺,牢牢记在心里、信服。膺,胸。
21.【答案】由于一时买不起自行车,父亲每天都会徒步走好几公里的路来接我,然后和我一起搭公交车回家。记得第一回坐城里的公交车,由于是下班的高峰期,我和父亲好不容易才挤上去,但我还是很兴奋。不一会儿,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时不时回头看我们父子俩,我旁边一位时髦的女子还紧紧用手捂住她的钱包。当我们经过人群时,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了。尽管当时只有七岁,可我全明白了。我望向车外,看到外面的树枝都干枯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行人都加快脚步想早点回家。然而,此时我却觉得车内比车外更加寒冷,冷得让我发抖,我真的好想找个缝钻进去。我不敢去看父亲,害怕从他眼中读出心酸。
我想回家。家里的冬天虽然比这里寒冷,但我却能和小伙伴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心里暖乎乎的,一点儿都不觉得冷。可在这里,我无法忘记那个时髦女子的眼神,我无法忍受别人轻蔑地叫父亲“臭打工仔”。
然而当我准备将回家的事告诉父亲时,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也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青年志愿者们带了好多的生活用品、文具来看望我们。一个年轻的大哥哥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小弟弟,要好好学习,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你们。”顷刻间,我的心流过一股暖流,这个季节我第一次感觉到温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话题类微写作。
审题:以“农民工子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设置叙事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关于“农民工子女”的话题,可说的很多,从最初他们在家乡和城市里遇到的问题,到现在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及民众对他们的关心和帮扶都是可以讲述的话题;同时也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以“农民工子女”的视角来感受来自社会和他人对其的态度及其转变,从而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我”感受的温暖和力量。总之可以设置议论的角度,也可以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切身地感受。要写出遇到的问题,更要写出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重视和帮扶。
写作指导:以第一人称视角为例,可以写“我”随着父母来到城市,陌生的环境“我”所遇到的人和事。生活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写出“我”的真实感受,比如在学校和新同学相处时发生的故事,在社会中遇到的歧视和不理解等,写出真情实感。被人歧视一定是委屈,要融入新的生活一定会经历动荡不安的内心变化,写出这些内心的感受,并层层铺叙事件和感受,达到推动叙事发展的目的。最后,要写出“我”看到的温暖和关爱,写出“我”对生活的希望,可以写来自学校或者社区志愿者对“我”的帮助,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总之,经历风雨后的“我”,学会了坚强,也被他人和社会温暖着,心怀梦想地生活在父母工作的城市。
故答案为:由于一时买不起自行车,父亲每天都会徒步走好几公里的路来接我,然后和我一起搭公交车回家。记得第一回坐城里的公交车,由于是下班的高峰期,我和父亲好不容易才挤上去,但我还是很兴奋。不一会儿,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时不时回头看我们父子俩,我旁边一位时髦的女子还紧紧用手捂住她的钱包。当我们经过人群时,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了。尽管当时只有七岁,可我全明白了。我望向车外,看到外面的树枝都干枯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行人都加快脚步想早点回家。然而,此时我却觉得车内比车外更加寒冷,冷得让我发抖,我真的好想找个缝钻进去。我不敢去看父亲,害怕从他眼中读出心酸。我想回家。家里的冬天虽然比这里寒冷,但我却能和小伙伴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心里暖乎乎的,一点儿都不觉得冷。可在这里,我无法忘记那个时髦女子的眼神,我无法忍受别人轻蔑地叫父亲“臭打工仔”。
然而当我准备将回家的事告诉父亲时,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也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青年志愿者们带了好多的生活用品、文具来看望我们。一个年轻的大哥哥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小弟弟,要好好学习,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你们。”顷刻间,我的心流过一股暖流,这个季节我第一次感觉到温暖。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